丰镇民俗,以农历记日,四季有节,逢节庆贺。有些传统节日,虽然与其他地区相同,但在其活动上又有自身的习惯和特点。
春节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称“阴历年”,也叫“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代人们把谷子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到了西汉方正式固定下来。丰镇地区过年的习俗很多,有与其他地区相通的,也有不同的。
扫尘即从腊月二十四开始大扫除,即扫尘。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因“尘”和“陈”谐音,按照民间的说法,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通过扫尘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外。每逢春节来临,丰镇地区不论城乡,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卫生,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庭院,掸拂尘垢,疏浚渠沟,做过年的准备。
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每逢春节,不论城乡,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气氛。贴春联是过年的重要习俗之一,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宋代诗人王安石《元日》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报新桃换旧符。
春联的由来可以在《山海经》中找到答案,传说东海里有一座风景秀丽的度朔山,又名执都山。山上有一棵大树,枝繁叶茂,蜿蜒三千余里,一只金鸡站立顶上,日出报晓。桃树的东北部有一根拱形的柳条垂地,状如拱门。度朔山住着各种妖魔鬼怪,出入皆需经过此门。为防止鬼怪擅闯民间作祟,玉皇大帝派神荼、郁垒二人镇守此门,监察鬼怪行为。后来,人们为辟邪,便在桃木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挂于门两侧,以驱鬼怪。
五代十国期间,桃符逐步演变成为春联。公元年,后蜀国主孟昶令学士吉言献岁,自己也提笔在桃符板上写下“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在诗中巧妙地体现出“新春佳节”的意境和祝愿,这便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桃符由桃板改成纸张,叫“春贴纸”。张邦基《墨庄漫录》记述苏东坡在黄州,于近岁除时,访王文甫,见其方治桃符,遂戏书一联于其上云:“门大要容千骑入,堂深不觉百男欢”。
元代初年,一次著名书法家赵松雪过扬州迎月楼,主人求赵松雪为其题春联,赵松雪题曰:“春风阆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主人大喜,以紫金壶奉酬。赵松雪写的这种春联已经被当成交际的礼品来看待了。
明朝以后,春联习俗在民间普及开来。清人《簪云楼杂说》云:“春联之设,自明孝陵眆也,时太祖都金陵,于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亲微行观,以为笑乐。”由于皇帝身体力行,再加上文人墨客的喜爱,以及广大群众的传播,过年贴春联便作为风俗习惯流传下来。清代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春联犹如盛唐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作。
春联的种类很多,按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方等。
贴窗花和贴福字过年贴窗花,也是一种重要的传统年俗活动,不论城乡,许多人家都免不了。有首童谣唱道:“过年啦,贴花啦,满窗子都红啦,贴个猫,贴个狗,贴个小孩打滴溜,贴个老猴抽烟斗。”还有些地方歌唱得更形象:公鸡闹白菜,公婆有担待,蝙蝠落窗根,五福齐临门。荷花盖金鱼,年年庆有余。蝉蝉吹笙笙,儿女早成人。八仙过海四季景,葡萄百子七星明。荷鹤二仙鹿鹤顶,喜鹊登梅喜盈门。神龟寿来夺桃红,寿兰竹菊护花神。四季如意牡丹根,佛手莲花贵堂生。窗花有剪纸,有木版印刷。剪纸属于民间艺术,木版印刷窗花则是城内专门有一家木板印刷社,每到腊月专门印刷窗花轮廓,然后再雇人点色,点好后统一收回再出售。这种窗花内容丰富,体裁广泛,因为是民间艺术,所以大部分内容是表现农村生活,大都是花卉、鱼虫、耕种、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另外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等。经人一点颜色非常好看,不仅城内人家喜欢,就是乡村进城办年货的人也都很喜欢。贴窗花一般都选在双日,如腊月二十四、二十六、二十八等。民间有“二十六糊穷窟”的说法。就是说腊月二十六日贴窗花最好。剪纸是中国民间很普及的艺术,千百年来深受百姓喜爱,它与立春这个节令很有关系,唐代诗人李商隐曾道:“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诗中的“荆俗”、“晋风”就点明了这种风气。因为剪纸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一般称其为“窗花”。宋元以后,剪贴窗花迎春的时间便由立春改为小年前后。在贴春联的时候,一些人家还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这一风俗由来已久。“福”字指福气、福运等。人们都希望自己在新的一年里神气常驻,福运常来。有的人干脆把“福”字倒贴过来,取其谐音“福到”。有人还将“福”字描绘成各种图案如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表示对美好日子的祝愿和祈求。
贴门神贴门神的习俗源于唐朝,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夜里噩梦缠身,总感觉窗外有鬼骚扰,武将军秦叔宝、尉迟恭闻听后,便每夜到李世民寝室外值守,这一招果然奏效,李世民不再做恶梦了,身体逐渐康复。由于不忍心再让两位大将持续守夜,李世民便命人将两位大将的威武形象画下来,把画贴在门上,此事传播开来,秦叔宝和尉迟恭逐渐被奉为门神。
贴年画这一风俗城乡都很普遍。年画也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例如《福禄寿三星图》、《天宫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民国年间,每到腊月,丰镇城内新丰台广场、城隍庙街等地卖年画的人都专门搭起了席棚专卖年画和窗花。席棚一家挨着一家,形成了古城独特的风景。民国初年上海人将月历和年画印在了一起,后来也传到丰镇,但除一般买卖字号买外,平民人家很少问津。
守岁本地人叫“熬年”。这也是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这一习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士志》:除夕之夜,名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頌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传说,很早以前,每逢大年三十晚上,玉皇大帝便会把天门打开,将天库里的金银珠宝撒向人间,所有石头瓦块都变成了财宝,便地金银。人们在此时可捡一些金银放在屋里,但不能贪多,并且到天亮才能开门,否则金银会悉数变为石块。有一个李姓男子懒惰嗜财,三十晚上,他事先在门前堆了许多石头瓦块,三更一到,天门打开,遍地金光闪闪,李姓男子迅速将其搬入家中,他看着满屋的金银,暗自高兴,幻想着自己变成了天下最富的人,一时忘了“不到天亮不开门”的规矩。门一开,屋内的金光顿时消失,金银都重新变回了石头。玉皇大帝见些情景,便不再开启天门。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却依然真切。此后,每到大年三十晚,人们便点上蜡烛,全家团聚在一起,等到天亮,“熬年”的风俗也因此而生。
另说,玉皇大帝的小女儿偷偷爱上了人间的一个给别人烧火做饭的穷小子,玉帝知道后非常生气,粗暴阻拦,幸亏王母娘娘从中讲清,玉帝才不情愿地给穷小子封了个“灶王”的职位,把小女儿嫁给了他。从此穷小子成了“灶王爷”,玉帝小女儿成了“灶王奶奶”,灶王姐姐深知百姓疾苦,常常借回家之际,从天上带回一些吃的、穿的、用的东西接济乡邻。玉帝知道后,便规定小女儿以后只准每年腊月二十三回天宫一趟。有一年腊月二十三灶王奶奶照例回到天宫,为了尽可能地带些东西给乡亲们,她从二十三日一直忙到大年三十,扎扫帚、蒸馒头、包饺子……,玉帝催了一次又一次,灶王奶奶看东西准备得差不多了,才在年三十的夜里离开天宫,这天夜里,家家户户都没有睡觉,等着灶王奶奶回来。灶王奶奶回来后,人们便点起香火、纸码、鞭炮来迎接她。以后,为纪念灶王奶奶的恩德,人们在年三十的夜里便不睡觉,形成了“守岁”的习俗。“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除夕之夜,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还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相传,人们守岁有还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是尽孝道的意思。自汉以来,新旧年交替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放爆竹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杖”、“炮杖”、“鞭炮”等。起源很早,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南朝梁代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意思是说人们正月初一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把竹子放在火上烧,竹子在火中的爆裂声,能够赶走怪兽恶鬼。
民间还流传着一则关于兽的传说。远古时代,海里生活着一种被称为“年”的凶猛怪兽,每天三十晚上,年兽便会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为了避祸,人们便早早封门点灯,喝酒壮胆,直至天亮。初一年兽隐退,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有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便对年兽放松了警惕。有一年的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村里人横遭荼毒,所剩无几,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和在院里燃竹玩乐的小儿幸免,原来年兽怕红,畏火光,新人红衣和小儿燃竹发出的通红火光和“啪啪”爆响,吓退了年兽。此后,每到年末岁首,家家户户都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以此来吓退年兽。
唐初,有人将硝石装入竹筒燃放,这便是装硝爆竹的最早雏形,以后,火药出现,人们将硝石、硫磺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仗”。唐代称爆竹为“爆竿”。来鹄《早春诗》说:“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到了宋代,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即鞭炮)。明清两代,爆竹的各类更加繁多,燃放爆竹的时间已不限于大年初一清晨,除夕夜就开始,子夜零时达到高潮,俗称“迎神”。这时,无论穷富贵贱,均要放炮竹。清朝谢文翘《教门新年词》:通宵爆竹一声声,烟火由来盛帝京。宝矩银花喧夜半,六街歌管乐升平。
拜年大年初一,人们穿上漂亮的衣服,出门走亲访友开始拜年。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发给晚辈。传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关于压岁钱,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的孩子的头,孩子们往往吓的哭了起来,接着头痛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有一家夫妻俩老来得子,视为心肝宝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把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面,夫妻俩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发出道道闪光,把祟吓跑了。原来八枚铜钱是八仙变的,暗中来保护孩子,因“祟”与“岁”谐音,后来就逐渐演变成为“压岁钱”。
最早的压岁钱出现在汉代,是为佩戴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辟邪品,有的正面铸有钱币上的文字和各种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
唐代宫廷里盛行春日散钱之风。《资治通鉴》二十六卷记载了杨贵妃生子,玄宗“自往观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之事。这里说的洗儿钱除了贺喜外,更重要的意义是长辈给新生儿的辟邪袪魔的护身符。
《燕京岁时记》这样记载压岁钱:“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所以一些地方把给孩子们的压岁钱叫做“串钱”。到了后来,慢慢地演变为红纸包一百文铜钱赐于晚辈,寓意“长命百岁”,对已成年的晚辈,红纸里则放一枚银元,寓意“一本万利”等。
另外,还有同族互相拜年,同僚拜年等。后来,一些宫廷士大夫嫌登门拜年太费事又费力,便使用各种贴子相互投贺,这就是后来“贺年片”的由来。
元宵节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就是传统节日元宵节,这是春节过后迎来的第一个盛大节日。
元宵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有了。元宵节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节日。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另一说是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是天、地、人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的节俗活动汉代时为一天,到唐代改为三天,皇帝还命人做巨型灯笼,宽达20间,高尺。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如此描述元宵灯节:火树银花合,星桥铁索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正月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到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节期缩短为四至五天。元宵节期间除吃汤圆、观灯外,还有一项活动就是猜谜语,这一习俗也有二千多年。“一时欢乐一时愁,想起千般不对头,如若想得千般到,自解忧来自解愁”。这首诗就是一条谜语,它的谜底正是“猜谜”。
填仓节
填仓节也是一个古老的民间节俗。在农历正月二十五。《帝京岁时纪胜》:“(正月)念五日为填仓节”。届时,人们或以饱食表示填满了仓,或用灰等圈出仓的开关,在其中放些粮食以示仓满,或祭祀仓笼之神,以祈一年粮丰仓满,填仓节分大小,小填仓节。在农历二十日,为祭以祈年丰,亦称“小天仓”、“小添仓”,大填仓则在农历二十五日,《介休县志》载:“二十日,名小添仓,煮黄米糕,燃灯礼佛”。《大同志》载“二十日,为小添仓,二十五日,为大添仓,添米面、柴炭等物”。民间传说,农历正月二十五日是仓神(仓官)的生日,届期与粮仓有关的行业和民间都要设供致祭,并有填仓、打囤之俗。《晋书·天文志》云:“天仓六星,在娄南,谷所藏也”。后来仓神被人格化,也与历史人物相附会,如韩信即被附会为仓神,清韶公《燕京旧俗志·岁时篇·添仓》载:“相传仓神为西汉开国元勋韩信,俗称曰韩王爷……”其神像系一青年英俊者,王盔龙袍,颇具一种雍荣华贵之像。丰镇城乡在大、小添仓日都要吃馅饼,取其笼圆仓满之意。
二月二·龙抬头
农历二月初二,此时春节刚过,田间农事活动即将展开,故“二月二”又称“春农节”、“农头节”。农谚曰“二月二,农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民间传说:龙头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后来的黄帝、唐尧、夏禹等纷纷效仿先王。到了周武王时期,这一习俗更被发扬光大,每逢二月初二,都举行盛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以后,“二月二”便定名为“龙头节”。“龙抬头”一说最早见于明人刘侗《帝京景物略》“二月二,龙抬头,蒸元旦,祭馀饼,熏床炕……”至于抬头的为何是龙,又为啥与“二月二”有关,说法和故事就多了。民间认为,龙系吉祥物,主管云雨,而二月二则是龙欲升天的日子。此时,正值惊蛰节气,南方地区已经进入雨季,这是自然规律,但古人认为这是“龙”的功劳。加之不少地方又将“二月二”视为土地神的生日,所以祭祀活动便名目繁多。据明朝《宛署杂记》载“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蜒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清人让廉的《春明岁时琐记》曰:“二月为土地真君生辰,城内外土地神庙,香火不绝,游人亦众。”有关“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还有一则:武则天废唐立周称帝,惹得玉帝大怒,遂命令龙王三年不雨。龙王不忍生灵涂炭,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便将龙王逐出天宫,压于大山之下。黎民百姓感激龙王降雨之恩,每天对天祈祷,最后感动了玉帝,于二月初二将龙释放。于是,龙王又抬起头来,耕云播雨,滋润禾苗,造福人民。正如农谚所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丰镇人还有“二月二领钱轮之说”。钱轮也就是招财。人们们在凌晨时分就上井台担水,谁去的早,‘钱轮’就被谁家领回,一年发财。
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但是,清明节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清明节也是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本地人叫“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在丰镇地区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都是在清明节扫墓。丰镇人上坟时,都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品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并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摇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诗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特意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扫墓,是对祖先的“恩时之敬”,此俗由来已久。《新五代史·周世宗·本纪》记载:“寒食野祭而焚纸钱。”实际上上坟之俗应起于五代或者更早的周朝,《周礼·春官宗伯》言:“成葬而祭墓为位”,而五代时期的墓祭已与近世一样完善了。
关于清明扫墓,民间也有一些传说。一种说法是,三国时诸葛亮治蜀,深得人心,但他去世后,朝廷却没有为他盖庙,于是百姓在寒食节期间于田野道路上拜祭。后来朝廷自省,措置不当,正式附祭诸葛亮于刘备庙,但寒食野祭的风俗已经形成,并逐渐演变为各人祭扫先人坟墓。
另一种说法则是,清明扫墓是为纪念介子推。寒食节来源于《子推绵山焚身》的故事,纪念春秋时期晋国介子推(姓介名推,又称介子推,子为虚词,为敬称)。当时介子推与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割股肉(即大腿肉)供文公充饥。文公复国后,子推不求利禄,与母归隐绵山。文公焚山以求子,子推坚决不出山,和他母亲一起抱树而死。文公葬其尸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子推焚死之日曰:“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唐代诗人卢象这首《寒食》道:“子推言避世,山火随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记载的就是这个故事。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说,它是在每年四月的四至六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踏青)的好时候。踏青之俗早在汉代已经形成,到了唐代更为盛行。杜甫“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之诗句即为当时踏青盛况的真实写照。人们踏青归来,个个兴高采烈,家家杨柳满檐,故有“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的陶醉。宋代的踏青春游活动更为流行,欧阳修《阮郎归》一词写得最为生动传神:南园春伴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梅,日出蝴蝶飞。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栖。清明节这一传统节日大约始于周代,后来,由清明节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也是传统禁火扫墓的日子,慢慢地,寒食与清明节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又成为清明节的别称,也成为清明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清明节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放风筝、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一起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坟墓的悲伤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词,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公元前二百七十八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着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他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国家,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怀沙》之后,抱石投汩罗江身死。屈原死后,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汩罗江边去凭吊屈原。人们把为屈原准备好的饭团、鸡蛋都倒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咬屈原的身体了。还有人将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小兽,以免伤害屈原。后来为怕饭团被蛟龙所食,人们又想出用棟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后来发展成棕子。这样,每年五月初五——端午节就有了龙舟竞赛、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丰镇人还有悬挂艾草、带香囊的习俗,是为了驱瘟。挂钟馗像、贴五彩符则是为了避邪。丰镇人还有一句歇后语:蚧蛤蟆躲端午——你能逃避几天?意思说:想躲避一件事情也没多长时间。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人们也称鬼节。按照迷信说法,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到七月三十日都是鬼门大开的日子。在这一段时间里,会有许多孤魂野鬼徘徊在阳间。
中元节,是人们非常重视的一个节日,每年的中元节,在不同的地方都会举行许许多多普渡、祭拜的盛会。
中元节,也是佛教的“盂兰节”。有关盂兰节民间一直流传着白莲救母的故事。传说,白莲的母亲刘青捷被打入地狱,白莲用其神力看到母亲堕入恶鬼道中,肚子很大,喉咙却很小,不能进食,饿得很辛苦。他见状,拿了饭喂母亲,但是饭一进口都烧成了灰炭。白莲悲痛异常,他向释迦求救,释迦告诉他,其母罪孽太深,一定要以盆器罗列百味供俸众僧,才能解救母亲。后来,白莲终于不辞辛劳帮助他母亲解脱了倒悬之苦。后人因之念在心中。每年七月十五以盂兰盆施佛供僧。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七月十五这一天,有些地方都能看到人们在街头巷尾的空地上和庙宇里设坛祭拜的场景。有的还祭拜鬼王,鬼王也称普渡王。传说是观音大士的化身。
七月十五正值初秋之季,风和日丽,北方地区正好瓜果时蔬丰收之时,丰镇人都有上坟的习俗。但讲究“前三、后四”,即七月十五前三天可到坟头上坟,焚香散纸,后四天则不可。人们都采购上好的果蔬和食品带到坟头敬祭先人。统属于个人家家庭私祭、私拜。
从南宋开始,中元节入夜有了放河灯的习俗。佛教徒为此乃:“慈航普照”。道教徒则称是“照冥引路”。而民间百姓只作为一种娱乐。
中秋节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伙。八月十五日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作“月夕”、“八月节”。中秋节由来已久,据史籍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了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红”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八月十五中秋节”,每到中秋节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人们都要设香案,摆上月饼和果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本地人叫“刓圆”。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有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的女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多少块都要算好家人,在家在外地的都有份,切得不能多,也不能少。大小块都应一样。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浪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拜月还有一段故事。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节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意。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着“月”进行的,赏月、吃月饼则是自古的习俗。丰镇人有句老话叫“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祭月的月饼,丰镇人叫作“月光圆”。饼内包有糖、芝麻、桂花等馅,外面压制有月亮、桂树、玉免等图案。《帝京景物略》记载:“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
寒衣节
“十月初一送寒衣”,这是本地人们说的一句俗语。农历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本地人谓之“送寒衣”。它与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中的三大“鬼节”。相传,孟姜女新婚燕尔,丈夫被抓去服徭役,修筑万里长城。秋去冬来,孟姜女千里迢迢,历尽艰辛,为丈夫送衣御寒,谁知丈夫却屈死在工地,还被埋在城墙之下。孟姜女悲痛欲绝,指天哀号呼喊,感动了上天,哭倒了长城,找到了丈夫尸体,用带来的棉衣重新妆殓安葬。由此而产生了“送寒衣节”。丰镇人送寒衣不去坟地,都在大街十字路口。送寒衣时,要将五色纸分别做成衣、帽、鞋、被、种种式样,还要制作一套纸房舍,要做的瓦柱分明,门窗俱全。凡送给死者的这些衣物和冥钞冥品等,都必须烧焚。本地人讲究,只有烧得干干净净,这些阳世的纸张才能转化为阴曹地府的绸缎布匹,房舍衣裘及金银铜钱,亡人才能收到使用。只要有一点没烧尽,则前功尽弃,亡人不能使用。另外,在烧衣物时,还要多烧一些五色纸,象征布帛类,用意是救济那些无人祭祀的绝户孤魂,以免给亲人送去的过冬用物被他们抢去。按照传统,凡儿女们守孝,都要穿三年孝服,若孝满则在十月初一这一天可以换穿平常衣服。
腊八节
腊八节又称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或佛成道日。原系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后深化成为纪念佛祖释伽牟尼成道的宗教节日。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腊”。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何故岁终之月称“腊”,按古人解释,其含意有三:一是“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二是“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是“腊者,逐疫迎春”。腊八节叫“佛成道日”亦名“成道会”,实际上以上这些说法就是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之由来。据传,佛教创始人释伽牟尼修行深山,静坐六年,饿得骨瘦如柴,曾欲弃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罢盘腿坐于菩提树下,于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为了纪念而始兴“佛成道日”。中国信徒出自虔诚,遂与“腊日”融合,方成“腊八节”。关于“腊祭”,古书多有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村人并击细鼓,戴胡头,乃作金刚力士以逐疫”。到了唐代,此节便被蒙上的神佛色彩。古籍还有记载,释伽牟尼成佛之前,绝欲苦行,饿昏倒地。一牧羊女以杂粮掺以野果,用清泉煮粥将其救醒。释伽牟尼在菩抻树下苦思,终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从此佛门定此日为“佛成道日”,诵经纪念,相沿成节。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了祭祀祖灵,欢庆丰收和驱疫禳灾,而成为腊八节的主旋律。其节俗主要是熬煮、赠送、品尝腊八粥,要举行庆丰家宴。腊月初八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古代很多诗词歌赋都有记载,宋朝陆游在《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诗云:“腊月和风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多病所需唯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今朝佛粥更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这里“腊月风和”、“佛粥相馈”点出了腊日饮粥的习惯。另外,丰镇习俗,从腊八这一天起就拉开了春节的序幕,人们开始忙于杀年猪、磨豆腐,采购年货。“年”的气氛逐渐浓厚。
冬至节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定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丰镇民间有句口语叫“冬至后十天,阳历过大年”。冬至是北半球全年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明清沿袭。《清嘉录》记载说“冬至大如年”,这就表明人们对冬至的重视,并形成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就该庆贺。《后汉书》中还说“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这就是说,这一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本地习俗,冬至日宰羊、吃饺子。
祭灶节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是送灶爷上天之日。俗称“祭灶”。灶王的名称很多,有灶神、灶君、灶王爷等。在民间,几乎家家都供灶王,而且称他为“一家之主”。相传腊月二十三这天,是灶王爷上天叩见玉帝的日子。按照神话来说,就是送灶神归天,直赴天庭,报告人间的一切善恶,回奏完了以后,在除夕日的夜里再回到俗世凡尘,这就是所谓的接灶神。腊月二十三日晚上祭祀时,把家中原有的灶神,供奉于一张八仙桌上,并摆好各种祭品,本地习俗还要放糖饼和麻糖,为的是灶神上天后,回奏玉帝时,说话要甜一点儿,尽量说好话,不要讲坏话,所谓“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另外,还要放一盘草料,以黄豆为好,净水一碗,作为灶神所骑马的饲料;放一枝松柏枝,是为冬夏长青、四季都是吉祥话。再置一些芝麻秸,据说是灶神上天时所用之云梯。此外,还有得蜡、黄表纸扎、元宝等都要备好。有的人家还供几碟素菜,以供灶神夫妇上天前果腹之用。总之,想尽一切办法把灶神照顾好、服务好。投其欢心。祭礼开始,由家中最年长之男子烧香叩首,待所上之香至二寸许,在供桌前地上放一火盆。即将松柏枝、芝麻秸立成一交叉形,再将所有供之纸制祭品置于其下,将香撤下,连同灶神完全焚化,净水及草料沷于地上。屋外燃放鞭炮,至此,仪式完毕。本地人家家都要炸油糕,小孩还玩糖人。祭灶,又称小年,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我们的祖先相信承载日常生活的户、灶、中溜(檐下接水的槽)、门等皆有灵性,均需祭祀。民间曰:“二十三,祭灶关”。在时间上,南北稍有差别,北方以腊月二十三祭灶,南方迟一天。
祭灶最早叫“纪灶”,起源于周朝,即纪念教人吃熟食的“先灶者”。火的发明,终结了茹毛饮血的时代,味觉蓓蕾的欲望被撩拨起来,人们第一次发现,原来吃也可以这么享受。饮水思源,对“先灶者”的崇拜油然而生。后来,“先灶者”被逐渐神化,也出现了一些关于灶王的传说。灶王被尊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
祭灶的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在汉族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鲁迅先生曾写《庚子送灶即事》诗:只鸡胶牙糖,典衣共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诗中“黄羊”一词还有典故,出自《后汉书·阴识传》,说的是阴子房腊日清晨看见灶神,敬拜之后,交了好运,又杀黄羊祭祀,自此大富大贵,这样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
宋代时,祭灶的供品相当丰富,宋代诗人樊大成的《祭灶词》对当时民间祭灶情景有极其生动的描写: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中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真,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得市归来分。
蒙古族传统节日
那达慕每年七、八月正是内蒙古草原迎来了牧业丰收的黄金季节。人们个个穿上节日盛装,从各地云集到绿草如茵的大草原。迎接一年一度的草原盛会——那达慕。那达慕是蒙古族人民的传统节日。那达慕在蒙古语里是“游戏”或“娱乐”的意思。它起源于古代的祭敖包。史籍公元十三世纪就有这方面的记载,原为祭祀和娱乐相间的民间活动仪式,后来祭祀的意义减弱,发展为竞技比赛和物资交流的盛会。清代,那达慕逐步变成了由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组织的、有目的的游艺活动。清康熙二十五年,康熙召集克什克腾旗、巴林右旗、巴林左旗、阿鲁特旗等十个旗的王公和札萨克诺颜,在克什克腾旗黄岗滦绿波万倾的大培拉中举行了一次重大的集会,会上进行了规模较大的那达慕活动,这就是清史上著名的“昭乌达塔拉盛会”。一七七一年,渥巴锡率土尔扈特蒙古族部落历时八个月,历经千辛万苦从伏尔加河流域归来,乾隆皇帝于九月在避暑山庄举行盛大聚会,国内各民族首领、蒙古各盟、旗的王公、札萨克都来参加,规模之大是空前的。会上举行了包括射箭、骑马、摔跤在内的各种文娱体育表演和围猎活动。乾隆皇帝不仅亲自参加,还厚赏了各部众。清代的蒙古族王公以苏木、旗、盟为单位半年、一年或三年举行一次那达慕大会。对得胜者分等级给以奖赏和称号。小型比赛中的摔跤冠军,一般奖一只羊或几块砖茶。比较大型的摔跤冠军奖一匹全鞍马;有众多摔跤手参加的盟级比赛,则奖给冠军的戴银鼻锔、背驮珠宝绸缎九九八十一件赏物的白骆驼。
希恩吉乐蒙古族的传统节日,蒙古人把农历春节称作“希恩吉乐”,意为新年。在接近年底时,人们都要忙年。立灯笼竿,年三十要清扫庭院,给祖先神明设供,夜晚要祭祀祖先。有的人家还请人说书,青年的则唱歌跳舞,整夜灯火通明,守岁到午夜。进入初一,开始全家人都穿上节日服装,聚于一堂,叩贺新年。首先由小辈向长者拜年,依次进行,晚辈叩头,平辈请安;并装烟、敬酒、献哈达,长者受礼之后,要向弟、侄、儿、孙们表示祝福,天一亮,家族亲友间就开始互相拜年,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
另外,蒙古族传统节日还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日色的月。蒙古族的节日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此外还有马奶节、蒙古族鲁班节等。
回族
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这三个节日都是宗教节日。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士尔”的音译,所以也叫“尔德节”。古尔邦节,在开斋节后第七十天,即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古尔邦节也称“宰牲节”,是穆斯林赴麦加(伊斯兰教的圣地)朝觐的最后一天。这一天要沐浴净身,室内焚香、斋戒半日。上午人们要去清真寺参加会礼,向麦加叩拜,请阿訇宰牲,将所宰牛、羊肉一部分分赠亲友,济贫施舍;圣纪节,是纪念先知穆罕默德诞生的日子,这天是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纪念活动一般在清真寺举行,活动中要诵经演说,讲述圣绩。有时还要举行盛大的尔麦里会即善事宴会,宴请宾客。
作者:张勇,曾先后在县档案局、县志办、县委办、城建局、国土资源局、丰镇市政协任职。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内蒙古诗词学会会员、《丰川诗社》社长、《丰川诗苑》主编。参与了《丰镇市志》、《丰镇人物志》、《丰镇纪检监察志》的编撰工作。主编《丰镇政协志》、《丰镇市革命老区志》。先后出版了《张勇短篇小说集》、《文苑拾零》、《三友吟》(合著)、《张勇诗词选》、《百年沧桑丰镇城》等著作。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