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震惊上海的连环电击杀人案,和甘肃白银

正义也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8月27日,公安部刑侦局通报,甘蒙“8·05”系列强奸杀人残害女性案成功告破。年至年,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昆都仑区先后发生多起强奸残害女性的系列杀人案件,首案距今已有28年。

8月26日,犯罪嫌疑人高承勇落网。经警方初步审讯,高承勇对其在年5月至年2月间实施强奸杀人作案11起、杀死11人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据媒体报道,这一系列案件中,犯罪嫌疑人留下了足印、指纹、精液等各种身体特征线索,甚至有模拟画像。当地公安机关抽调精干专家力量,围绕指纹和DNA两方面深入开展侦查工作,通过DNA-Y染色体检验初步确定了犯罪嫌疑人,经过指纹比对和DNA进一步比对,最终确定犯罪嫌疑人为高承勇。

在不少人的想象中,甄别DNA、指纹的过程来自影视剧画面:将这些物证放进电脑系统,一番数据快速滚动后,两张相同的指纹和DNA结构图重合在一起,匹配结果只需短短几分钟就能在电脑屏幕上跳出。

然而事情仅仅是这样吗?

关键证据“碰撞”需大数据库

世界经典悬案“开膛手杰克”的身份,在年后终于确定,证据是一名被害人披肩上检验出的DNA。

现场提取“关键证据”非常重要。“刑警”第一代负责人、被誉为“江南神探”的端木宏峪就曾说过:“现场获取的证据,三五十年都不会变”。但现场提取到关键证据,工作只算完成了一半——如果没有相应的数据库来寻找这些证据的主人,通过“关键证据”找人同样无异于“大海捞针”。

“大海捞针”式地寻找涉案人员,在大数据时代不再是“不可能”。上海在国内首个建成实战生物物证数据库,上海目前已有逾万条生物物证信息,每年还在快速递增。犯罪现场提取的生物物证,在数据库中“碰撞”,以寻求与之匹配的结果,从而确定这些生物痕迹的主人。

如今,办理身份证就要登记指纹信息。然而在若干年前,受制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办案所需的“数据库”很难建立,各地公安机关采集到的相关信息也难以共享查询。

上世纪80年代,上海曾连续发生4起入室杀人抢劫大案,根据案犯的口音、身高、年龄特征,公安部门还请画家画了凶手的模拟像,挨家挨户筛选,一个月排查了几万人,侦查员们先后做的笔录,堆起来足有三四米高,但案件迟迟未破。当年案发现场还遗留了一张汇款单,警察从上面提取到半枚珍贵的指纹。

最终,此案于年告破,突破口正是这半枚现场的指纹。当年,浦东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辆豪华车被追尾,交警处理时采集了驾驶员的相关信息,其中竟然有与当年半枚指纹相吻合之处。犯罪嫌疑人到案后交代了作案经过,此后隐姓埋名,受雇于他人开车。

如果没有建立起相关的信息资料库,这一锁定犯罪嫌疑人的关键证据将无处可用。随着技术进步,各地公安机关相继建立物证信息库,并在全国层面实现联网,为破案带来重大的转机。各地公安机关也纷纷建立积案定期梳理机制,对未破案件进行再次梳理以需求突破。

年8月10日,上海市静安区延平路上的建华旅社发生命案:28岁的青岛假肢厂采购员李某被人电击致死,财物被抢。当年上海、浙江、江西接连续发生“连环电击杀人案”,三人死亡。

上海警方在旅馆的通风管道上提取到通风管道提取的4枚指纹,其中一枚特别清晰。侦查人员在没有电脑的情况下,全凭肉眼逐一比对了40余万份指纹。听说其他省市发生类似手法案件,侦查员也会带着证据前去打探。然而一直过了31年,嫌疑人隐匿茫茫人海。

直到年4月18日,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刑事科学技术管理中心工程师刘志雄在全国联网信息库发现一枚“特别眼熟”的指纹,属于年抢劫罪判刑的艾红光。刘志雄比对了静安公安分局那枚电击案现场指纹,特征完全吻合——年,艾红光在老家曾因打架、抢劫等被判有期徒刑3年,服刑期间,十指的清晰指纹被记录在案。

建立“大数据库”需如发般心细

走进上海市公安局刑技中心的生物物证室才发现,建立浩繁庞大的数据库,要做大量繁琐细碎的工作,靠的全是心细如发的认真劲。

进入这里,要更两次衣,过两道联动门:一道门打开,另一道门就会自动锁闭。这个静得连一根针落下都能听见的神秘实验室里,气压比外面略高,确保外界空气无法流进实验室干扰到脆弱的生物物证。

技术人员张晨几乎全程都在使用显微镜作业。一叠叠整齐码放的长条形采血卡片宽不足2厘米,张晨要从上面打孔取出直径2毫米的样品以供检测——这还是采集质量较高的样品。

在另一间采样室,专门用手工处理不规则检材。这些检材不少来自案发现场,形态千奇百怪,有时为了撕一点点棉絮,就可能忙碌上半天。随后,这些检材会被送到下一间实验室,分解成若干份装进一个被称为“96孔版”的盒子。10厘米见方的盒子上均匀分布着96个直径约5毫米的小孔,下方连接着微升的锥形空间。

动辄以百万计的“大数据”,就是靠技术人员这样细微精密工作一点点累积起来。上海公安在国内率先建成的指纹自动识别系统和现场勘查信息系统等,累计搜集信息数以百万级,已经成为主动查找罪犯、串并案件的重要刑事技术手段。以现场足迹信息为例——凭借数据滚动比对,平均每年能形成1串案——这意味着为—个案子提供明确侦查方向。

证据比对不仅是电脑跑跑数据

大数据平台为破案提供了便利,却没有给技术人员的工作带来捷径。一般人的想象中,“指纹数据库滚动比对”的画面是这样的:指纹图片在电脑中不断拼接组合,旋转叠加,最终找到两张完全重合的图片。

然而走进指纹室,场景却大相径庭:多名工作人员紧盯屏幕,用鼠标逐一点击图片特征点加以对比,一天最多时要分辨枚指纹。

刘志雄展示了一枚现场采集指纹和一枚登记指纹,乍看几乎完全不同。他先比划了指纹流向和形状,再通过鼠标逐一点出其中多个特征点,凭借其中相同位置的断点这样细微的特征判定为同一人。

现场留下的指纹往往残缺、模糊,且因施力点不同形状也不一样,电脑系统只能根据基本特征进行配对,提供50—个备选,大量的细节比对仍需靠肉眼完成。年破获那起年连环电击凶杀案,刘志雄就是靠肉眼分辨出指纹左上方1/4处的纹路特征锁定凶手。

在刘志雄的印象里,年4月21号下午4时30分是他“一辈子都忘不了”的时间。当时有沈阳同行打电话给他,说找到一枚指纹,可能是0年杨浦民警丁卫东遇害案的凶手。

当时看到这枚指纹,刘志雄脑子就像“过电一样”,认定“对了”:“因为指纹细节都是靠肉眼对比,这枚指纹从5年启用新的指纹系统到破案,我们一共滚动查询了次,看了无数张接近的指纹。”

尽管如此,刘志雄还是通过显微镜观察比对、复核,汇报情况时他“声音都是抖的”。4月23号,嫌疑人落网。

在指纹自动识别系统尚未诞生的十多年前,每甄别一枚指纹,需要技术员肉眼从多达几十万份的指纹中寻觅。有了先进科技之后,工作量又增多了。比如DNA物证检验:上海由年开始,年全年检测仅多件;而6年,仅半个月就检测近万件。

在端木宏峪时代,上海约60%至70%的命案破案率已全国领先。而如今,人口流动增加,矛盾日趋多元,破案难度日益增加,但科技协助、多警种合作的“合成战”,也为案件突破带来了有利条件。据介绍,去90%无法查破的案件,如今都能破获。近年来,上海地区的凶杀案保持了%的破案率。

题图来源:新华社

宗和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昆明治疗儿童白癜风
北京去哪家医院看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songa.com/gsyx/124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