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邓艾偷度阴平考

作者:罗愚频

摘要:邓艾偷度阴平灭蜀这一史实,由于年湮代远,史籍又语焉不详,近现代以来,文人士子否定此史实者渐多。本文从史籍、文物、地名、口碑等角度入手,结合实地考察,就这一史实进行综合研究,以俾此史实了然于众。

关键词:邓艾;阴平道;阴平郡;景谷道;摩天岭

邓艾翻越摩天岭偷度阴平灭蜀这一军事史上经典战例,载诸史册,见于口碑,沉淀于地名。但由于年湮代远,史籍又语焉不详,为这一史实平添许多迷雾。或南辕北辙,或前矛后盾,或妄自臆造,或人云亦云,甚或凭藉一点全盘否定。笔者二十年前亦曾撰文持否定邓艾过摩天岭之态度。近几年,笔者大量披阅史籍,多次亲身考察,反复思索考证,从而断定邓艾翻越摩天岭偷渡阴平灭蜀这一史实真实存在。本文拟从史籍、文物、地名、口碑等角度入手,就这一史实进行综合研究,并就其具体行军路径做出初步结论,以俾此史实了然于众。

一、史籍考

我们现在研究三国的历史,最可凭藉的史籍当属《三国志》。此书为晋陈寿所撰,共65卷(《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作者陈寿(-),字永裕,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少好学,师事蜀国学者谯周,在蜀汉时任观阁令史。入晋后,历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等职。48岁时,开始撰写《三国志》。《三国志》虽同前三史一样,是私人修史,但因其取材严慎,剪裁得当,深受学人推崇。刘勰在《文心雕龙.史传》篇中曾盛赞之:“……唯陈寿《三国志》,文质辨洽,荀、张比之迁、班,非妄誉也。”其缺点是过于简略,也没有一般规范正史的“表”、“食货志”、“地理志”、“职官志”等,为后人研究三国历史留下了一些困扰。

陈寿《三国志》以当时人纪当时事,尤其是《蜀书》以蜀人纪蜀事,对于我们研究三国时邓艾偷渡阴平灭蜀之历史事件,提供了十分可靠的史料,且传主与传主之间事迹互为补充,也能弥补一些事件细节。

刻于嘉庆二年的窄匣子“永垂千古”碑

1.史籍中邓艾偷渡阴平的背景

a.(景元)四年秋,诏诸军征蜀,大将军司马文王皆指节度,使艾与维相缀连;雍州刺史诸葛绪要维,令不得归。艾遣天水太守王颀等直攻维营,陇西太守牵弘等邀其前,金城太守杨欣等诣甘松。维闻钟会诸军已入汉中,引退还。欣等追蹑于疆川口,大战,维败走。闻雍州已塞道屯桥头,从孔函谷入北道,欲出雍州后。诸葛绪闻之,却还三十里。维入北道三十里,闻绪军却,寻还,从桥头过,绪趣截维,较一日不及,维遂东引,还守剑阁。钟会攻维未能克。(中华书局缪钺主编《三国志选注.邓艾传》第页-页)

b.(景元)四年秋,乃下诏使邓艾、诸葛绪各统诸军三万余人,艾趣甘松、沓中连缀维,绪趣武街、桥头绝维路。会统十万余众,分斜谷、骆谷入......蜀令诸围皆不得战,退还汉、乐二城守。......会经过,西出阳安关口,遣人祭诸葛亮之墓。使护军胡烈等行前,攻破关城......姜维自沓中还,至阴平,合集士众,欲赴关城。未到,闻其已破,退趣白水,与蜀将张翼、廖化等合守剑阁拒会。(中华书局缪钺主编《三国志选注.钟会传》页-页)

c.及钟会将向骆谷、邓艾将入沓中,然后乃遣右车骑将军廖化诣沓中为维援......比至阴平,闻魏将诸葛绪向建威,故住待之。月余,维为邓艾所摧,还住阴平。(中华书局缪钺主编《三国志选注.姜维传》第76页)。

d.会不能克,粮运县远,将议还归。(中华书局缪钺主编《三国志选注.姜维传》第页)。

邓艾、姜维钟会是“邓艾偷度阴平灭蜀”这一历史事件的核心人物,将《三国志》中这三个核心人物传记中相关史料摘出,反复揣摩,细心考究,互为补充,则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就清晰了。

从以上4条史料,可以清晰地梳理出邓艾“偷渡”阴平的背景。魏景元四年()秋,魏派出三路大军大举征蜀,一路为邓艾大军,一路为诸葛绪大军,另一路为钟会大军。前两路各统兵三万,另一路统兵十余万。其进军路线及战略意图为:邓艾由狄道出发,攻取姜维“根据地”甘松(镇戍名,在今甘肃迭部东南)、沓中(镇戍名,在今甘肃省舟曲县西北)以牵制姜维;诸葛绪攻取武街(即下辨县,在今甘肃成县西)、桥头(即阴平桥头,今甘肃文县东南玉垒乡境内白水江上),以断绝姜维由阴平入蜀保卫成都的归路;钟会从斜谷(在陕西省郿县西,为古褒斜道之北口)、骆谷(在陕西省周至县西南里,从骆谷入,南至傥谷,即傥谷道。褒斜道与傥谷道是古代由关中穿越秦岭,通过汉中,进入巴蜀的交通要道)取汉中,攻阳安关(在今陕西省宁强县西北,后世称阳平关),直下剑阁、绵竹取成都。

这个军事计划堪称完美,只是其结果却不尽如人意。邓艾派遣天水太守王颀直攻姜维营寨,陇西太守牵弘从前包抄,金城太守杨欣从甘松袭击。姜维被王颀等追至疆川口(今岷县境,从韩定山先生之说),大战,姜维败走。此时,诸葛绪已从建威(今西和县北)屯阴平桥头,汉车骑将军廖化也到阴平接应姜维。有一个细节是,在魏三路大军合击姜维之时,蜀汉也派出廖化往沓中接应姜维,但“比至阴平”的廖化“闻诸葛绪向建威”,“故住待之”,身经百战的廖化应深知战略要地阴平桥头的重要性,能有时间“住待之”,为何不抢诸葛绪之先占阴平桥头呢?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从《姜维传》中“还住阴平”、《钟会传》中“姜维自沓中还,至阴平,合集士众”的记载看,为“邓艾所推”的姜维是在阴平(文县)稍作停留的。停留之际,“合集士众”,欲退守阳平关,但此时,阳平关已被钟会部将胡烈所破,到达阴平关的必经之地阴平桥头也为诸葛绪“塞道”屯驻。精通谋略的姜维,采取声东击西之计,“从孔函谷(在今甘肃省文县西北,具体地方不详)入北道”,出诸葛绪之后,诸葛绪闻之,退还三十里,姜维迅速回军过阴平桥头,“退趣白水(县名,故址在今四川省青川县东北白水街北),与蜀将张翼、廖化等合守剑阁拒会”。

姜维计度阴平桥头,至白水与张、廖合兵,退守入蜀天险剑阁,打破了司马昭制定的邓艾、诸葛绪合击,牵制姜维在阴平桥头以西,不使其入蜀以便钟会大军直取成都的战略部署。

姜维合兵退守剑阁,此时邓艾追击姜维后驻兵阴平,面对钟、姜在剑阁相撑拒“会不能克,粮运县(悬)远,将议还归”的局面,向钟会提出了“从阴平邪径经汉德阳亭(今四川省江油县东北雁门坝)趣涪(县名,故址在今四川省绵阳市东涪江东岸),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余里,奇兵冲其腹心”的奇袭计划,可是钟会否定了这个计划。正是由于诸葛绪的愚蠢使姜维得以过阴平桥头拒守剑阁,也正是因为钟会对邓艾的轻视,遂使魏以绝对优势灭蜀这一并无多少悬念的战争充满了传奇色彩,使邓艾借机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奇袭”的经典战例,也使偏僻之地的“阴平”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窄匣子古桥址

2.史籍中邓艾偷度阴平的路径

邓艾偷度阴平的路径,在《三国志》中语焉不详,但将“邓艾传”、“姜维传”、“钟会传”等互参,虽具体路径无法详考,然其大的方向还是有脉络可寻。

a.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油,蜀守将马邈降”。(中华书局缪钺主编《三国志选注.邓艾传》第页)。

b.艾上言:“今贼推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斜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中华书局缪钺主编《三国志选注.邓艾传》第页)。

c.(景耀)六年冬,魏征西将军邓艾伐蜀,自阴平由景谷道旁入。瞻督诸军至涪停住......(中华书局缪钺主编《三国志选注.诸葛亮传》第页)

d.......会不能克,粮运县远,将议还归。而邓艾自阴平由景谷道傍入,遂破诸葛瞻于绵竹。(中华书局缪钺主编《三国志选注.姜维传》第页)。

e.邓艾追姜维到阴平,简选精锐,欲从汉德阳入江由、左儋道诣绵竹,趣成都......(中华书局缪钺主编《三国志选注.钟会传》第-页)

这几条史料,b、e是邓艾的战略构想,其他为邓艾实际行军路线。这几条史料能印证这样几个史实。①邓艾偷渡阴平路径的起始点是阴平郡郡治或附近(以下还将论及)。②邓艾到阴平后有一个休整、调研,制定作战计划的过程。从”简选精锐”这句话看,邓艾“偷渡”时兵力应小于他最开始的三万人。③邓艾为避开蜀兵,不致暴露出绕过剑阁直袭成都的作战意图,走的是一条“七百余里”(约合今之余华里)的“无人之地”,是“斜径”,而非阴平正道(即今之文县沿白水江而下到玉垒至四川沙洲,南经马鸣道到昭化入剑阁道)。④这条“斜径”是在“景谷道”旁。弄清楚“景谷道”就是寻找这条“斜径”走向的关键之点。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景谷,广汉郡之白水县曰景谷.....城西有景谷路达文州”。这条记载,再综合现在甘川地方志学者的研究成果,“景谷道”的概念是:西起阴平郡(今之文县),初沿白水江,再顺白龙江东南行,至四川姚渡乡折南达汉白水(今四川青川县沙洲镇)。

由以上可知,邓艾到达阴平郡后,深通谋略的他必然会利用钟、姜在剑阁相持不下的机,翻阅当地资料,与士人交谈,派人实地查看山川地理,在此基础上,确定绕开剑阁,奇袭江油戊的战略构想。当他献策钟会,钟会不予理睬,邀请诸葛绪,诸葛绪也不愿同行冒险之后,急于建功的他决定孤军犯险。他要走的这条“斜径”,可以肯定地说,应是在今文县城关附近沿白水江而下到四川沙洲这一段正道之“旁”的,由北往南,翻越高山深谷达江油戍(今四川平武县南坝镇)方向的“斜径”。这条“斜径”的具体情况,在煌煌史册中已不可寻。只能借助实地考察、文物、口碑、地名等推而测之了。

工作剪影

二、考文物

清江景瑞《文县志》

1.汉代铜釜。通高55cm,口径53cm,底径41cm。年10月出土于文县城关镇元茨头村清水坪社,现藏杨德贤家。

2.清同治七年《杨氏家谱》。现存文县城关镇元茨头村清水坪社杨银生家。家谱中“里居图”中记载:“......此先人卜吉宅兆,即后汉时艾之行营之故址也。”

3.刘家坪遗址。位于文县刘家坪乡政府西约米处的第一、二级黄土台上,面积约平方米,采集到大量陶片及石器。为马家窖文化、马家窖类型遗址。

4.张家上坪遗址。位于丹堡乡张家上坪村南第一至三级黄土台上,面积约10平方米,采集到大量陶片,为马家窖文化、吝家文化遗址。

5.窄匣子古桥址、柏元河坝古栈道遗址。窄匣子古桥址,位于文县范坝乡西南摩天岭脚下,现存桥孔3排15个;柏元河坝古栈道遗址,位于文县范坝乡柏元桥东米处,现存栈道孔5个。

清水坪出土汉代铜釡

清水坪(邓艾城)全貌

铜釜为古人行军打仗时之炊具。清水坪出土的汉代铜釜,结合清水坪杨氏家谱中“即后汉艾之行营之故址也”的记载,再结合清光绪长赟《文县志.卷二.古迹》中“邓艾城,在县东河北五里园子头高原上”的记载,我们可以推想,当年邓艾追姜维到阴平后,就是于清水坪驻军的,其搞“调查研究”走“邪径”到江油戍的计划也是于此制定的,其“简选精锐”、“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的起点也正是此地。这种推断应该是合理的。

张家上坪遗址和刘家坪遗址,说明至迟在3年前就有人类在丹堡河谷、让水河谷繁衍生息。汉高帝六年(前年),文地始置阴平道,为广汉郡领县之一,建安二十年(),曹操平汉中后置阴平郡,其治地按《水经注》的记载当在今鹄衣坝一带,那么,做为郡县治地的白水江河谷地带必然有同丹堡河谷、让水河谷地带相连的“斜道”,这就为邓艾前期搜集信息并从白水江河谷进入丹堡河谷、让水河谷,再翻越横亘于甘川两省的摩天岭,取江戍直入成都平原提供了可能。以前有学者提出,青塘岭(即摩天岭)自宋代始开,森林蔽天,无路可行,邓艾大军由白水江河谷进入丹堡河谷、让水河谷越摩天岭断无可能。这两处文化遗址的发现,是否可以破解这一疑惑呢!

刘家坪文化遗址

窄匣子古桥址

柏园河坝古栈道遗址

三、考地名

地名是人们对具有特定方位、地域范围的地理实体赋予的专有名称。它不仅具有指位性,同时也具有社会性,即它的命名、演变始终都受到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历史信息,为语言学、地理学、历史学、民族学科的研究提供宝贵资料。

刻于民国年间的拐筏岩新修路碑

文县境内有很多地名,尤其是白水江河谷地带、让水河河谷地带,是与“魏”、“邓艾”相关的。

古之坪。在城关镇元茨头村西高原上。

姜维城。在县东河南五里贾昌乡。(长赟《文县志.卷二.营建志》)

邓艾城。在县东河北五里园子头高原上。(长赟《文县志.卷二.营建志》)

魏坝。在县东二十五里尚德镇。

邓至山。在县东二十五里。(长赟《文县志.卷一.舆地志》)

攀葛山,攀葛河。在刘家坪乡西南。

魏家湾,魏子沟。在刘家坪乡西南。

关口。在刘家坪乡西南。

邓家坝。在刘家坪乡东南。

深沟。在刘家坪乡西南。

关头。在刘家坪乡东。

魏子湾。在刘家坪乡南。

魏子山。在刘家坪乡南。

七信沟。在刘家坪乡南。

方橙崖。在范坝乡西南。

古道坪。丹堡乡西南。

这些地名,结合口碑,再对照史籍,不仅可以得出邓艾“偷度”阴平以南摩天岭到江油戍是史实,而且大致可以看出邓艾的行军路径。

石磨河茶马古道

“古之坪”在“邓艾”城以西,与邓艾城遥相呼应,也应是邓艾驻兵之所,揆诸地形,从军事上看,此两者互为犄角之势,且“邓艾城”(即元茨头高原)处,不足以屯三万左右兵力。“邓至山”、“魏坝”均在今尚德镇东白水江北岸五里处,此应是纪念邓艾过此伐蜀的。之后的几处地名,基本在今文县刘家坪乡境内,摩天岭之南面。“邓家坝”,至今无一邓姓,当为当年邓艾驻军之所(口碑亦如此)。“攀葛山”、“攀葛河”、“深沟”,令人想到《三国志.邓艾传》中“将士皆攀木缘崖”“山高谷深,至为艰险”的记载。“魏家湾”、“魏子沟”、“魏子湾”、“魏子山”,至今亦无魏姓之人,地名如此奇特,“魏”字如此集密,可能是当时邓艾大军留下的伤兵为纪念魏军伐蜀之事而命名。“七信沟”,民国年间称“听信沟”,又称“集信沟”。在文县至今仍还有人“j”“q”不分,如“集合”,有相当多的人不读“jíhé”,而是读为“qíhé”。故此,“七信沟”本应写作“集信沟”,应该是邓艾到此听候或集中信息(情报)的地方,与其往南的“魏子山”(魏至山或魏止山)结合起来看,应是魏国军队到此因山高路险,无法过马,就停止前进。“方橙崖”,此“橙”字,是否应为“邓”字,“方”在文县土话里是“为难”之意,此地名是否蕴涵着“为难邓艾”之意哩。

摩天岭脚下

以上的分析,虽为推测,但这么多地名皆集密在一个地域,绝非偶然或臆造,我们说当年邓艾曾行军于此,应是不争的事实了。但其具体路径为何,须结合口碑资料进行探析。

刻于嘉庆二年的窄匣子“永垂千古”碑

四、考口碑

口碑,指众人口头的颂扬,泛指众人的议论,群众的口头传说,相当于大众嘴边经常提起的事情。其特征为:源自于群众,形成于共识;传颂于基层;口碑只能用有无修饰,没有好坏之分。

邓艾偷渡阴平的故事,在文县尽人皆知。但其具体路径为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1.从白水江河谷往南达让水河谷。从阴平郡治附近沿白水江至阴平桥头这一段,由北往南达让水河谷有4条通道。一是南渡白水江从城关贾昌村西进沟翻越朗卜山进入丹堡河谷,再进入让水河谷。二是沿白水江而下经尚德魏坝、田家坝进入丹堡河谷,再进入让水河谷。三是沿白水江而下到尚德页头坝村西进沟翻越箭杆岭进入让水河谷。四是沿白水江而下到尚德曹字头西入沟翻越葛条岭进入让水河谷。

2.从让水河谷往南越摩天岭。一说(刘家坪乡村民鸣雷远,70岁,小学文化程度,邓家坝村人;卢珍群,50岁,高中文化程度,刘家坪村人)邓艾进入刘家坪攀葛河、越攀葛山到邓家坝往南经碉楼河进入七信沟至魏子山,因山高路险马不得过,又返邓家坝沿让水河至范坝乡柏元河坝,往南沿石磨河经窄匣子翻越摩天岭。这一路径范坝乡对树村村民曾远新也如此说。二说邓艾由让水河谷分兵,一路经碉楼河进入七信沟至魏子山,翻越红花草地和三仙槽至四川青川县毛香坝,白熊关;一路沿石磨河经窄匣子翻越摩天岭达四川青川县到靖军山。之后两路大军会师往江油戍。

从白水江河谷进入让水河谷的四条通道,均无邓艾过此翻摩天岭的口碑,但如能结合地名、文物等,加上实地考察,也能做出合乎情理的判断。如前所考:邓艾当时屯兵在今城关元茨头村清水坪,贾昌沟、页头坝沟、曹字头路均狭窄,不利车马行走,实地考察,亦未发现栈道遗迹,唯丹堡河谷开阔,平坦,且据《水经注》记载,丹堡河谷曾建有“偃城”,那么由白水江河谷进入丹堡河谷应是有一条较大的路的,从“地名考”上也可以推断出当年邓艾是经过邓至山、魏坝的,其进入丹堡河谷的可能性较大。这虽系推断,但在无史籍、无文物、无口碑的情况下,只能是“聊胜于无”了。

邓艾军到让水河谷邓家坝后,从地名和口碑上看,肯定是有军队沿深沟河经碉楼、七信沟到达魏子山,但此段路亦未发现古栈道遗址,说明邓艾大军并未过此,但说邓艾发军到达魏子山又返回邓家坝是靠得住的。到达魏子山的应是“先遣部队”,带有探路性质。说邓艾在邓家坝分兵两路翻摩天岭,从当时邓艾兵力已不足3万,兼这一带此时尚为蜀之地界的情况看,分兵似乎不符合军事常识。

实际情况可能是:邓艾军到邓家坝,派出一股步兵进入深沟探路,知不能由此翻越深沟大岭后,又沿让水河而下走柏元河坝沿石磨河经对树、窄匣子翻越摩天岭。从柏元河坝古栈道遗址、窄匣子桥址,以及实地考察,结合口碑,这个结论是站得住脚的。

从柏元河坝经对树到窄匣子摩天岭脚下,有二条小路可上摩天岭。东沟较长,越十二台垭口到西阳沟,这条道是明傅友德伐蜀、薛文胜征松潘的通道,但这条道无邓艾的口碑,另一条道是经包包上、救香坪、郭江口、马鞭崖、写字崖,再经九倒拐、切刀梁上米海拔的垭口(即摩天岭)。这一段路,邓艾口碑甚多(如马鞭崖,传说在邓艾过此崖时,马停此不行,邓以鞭催马,马鞭被路旁树梢挂落;如写字崖,传说邓艾过此,曾倚马写下“邓艾过此”。这两个传说在摩天岭北青川县唐家河保护区也流传),翻越摩天岭,沿唐家河右岸行,连路有马道子、放马坪、马槽沟、栓马树、马蹄印等带“马”的地名,有落衣沟、打箭坪、磨刀石、鞋土山、印合石的传说。这条线路就是邓艾偷渡阴平的进军路线,海拔米的垭口(即摩天岭)就是邓艾当年“以毡自裹,推转而下”之处。

五、结论和余论

结论

通过以上综合考究,邓艾偷渡阴平的路径应该为:邓艾从文县城关镇元茨头清水坪沿白水江而下经尚德邓至山、魏坝,渡白水江由尚德田家坝进入丹堡河谷,由丹堡河谷经刘家坪攀葛山、攀葛河至邓家坝,在邓家坝派步兵进深沟至七信沟、魏子山,知此路无法翻越横亘的大山,又沿让水河到柏元河坝,沿石磨河经对树到窄匣子,再经包包上、救香坪、郭江口、马鞭崖、写字崖,再经九道拐、切刀梁上海拔米的垭口,由此“裹毡而下”,再沿四川青川唐家河右岸行走,至大雄山修栈道,又绕道落衣沟、魏坝直到靖军山,上车架山,下放马坪,经高桥寺到江油戍(今四川平武南坝镇),直取涪城,逼近成都。

余论

邓艾偷渡摩天岭之事,自现代学者韩定山先生《阴平国考》出,质疑纷纷,否定邓艾过摩天岭的文人士子甚众。我也曾于年写成《邓艾到底过没过摩天岭》一文呼应之。近十年来,因工作的关系,我参与了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在此期间发现了一些文物古迹,又重新引发了我对邓艾翻越摩天岭偷度阴平这一史实的思考。我披阅大量史书,并3次实地考察。“悠哉悠哉,辗转反侧”,重新确定了邓艾翻越摩天岭偷度阴平这一事件是确定存在的。至于说自“摩天岭”推转而下的“摩天岭”地名是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中才出现的,《三国志》中并无此三字,从而否定邓艾“裹毡而下”是后人编造的之说,我以为只要确立了邓艾是自今文县让水河谷南麓的海拔米的垭口“裹毡而下”即可,至于当年此地为何名,并不重要。以后此地命名为“摩天岭”,我们为好记,说成是“邓艾自摩天岭以毡自裹,推转而下”,亦无不可。

由于《三国志》等史籍对历史事件的记述比较简略,且无“地理志”,这就为邓艾偷渡阴平路径的研究蒙上了重重迷雾,我们只有结合文物、口碑、地名等推而测之。这种“推而测之”的研究方法,其结论虽非完全精准,但其方法也应是一种科学求实的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晋·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

清·长赟《文县志》文县政协校印,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华夏出版社,

现代·韩定山《阴平国考》私人藏手写本

谭其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华书局,

《文县志》甘肃人民出版社,

《文县地名资料汇编》文县人民政府编印,

《阴平古道》青川县作家协会会编印,

作者简介

这里输入标题

罗愚频,字老愚,号愚道人、笑我斋主人。年生于甘肃文县。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协会简牍帛书委员会委员,陇南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文县书法家协会主席、《文洲》杂志主编、文县文化馆馆长。

(来源:文县文学艺术推介平台)

监制:袁春明审核:路永安编辑:徐昕炜

发布文县消息、传播文县声音、展示文县魅力、推介文县产品

欢迎投稿lnwxfb

.







































青少年白癜风爱心救助
北京专业白癜风医院是哪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songa.com/gsyx/127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