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强歌讲天津市静海区帮扶镇原县ldqu

陇东黄土高原的沟沟壑壑,像极了老人脸上的皱纹,每一道都饱经沧桑,述说着千百年来人类在这片土地讨生活的艰辛。这是一片靠天吃饭的土地,交通闭塞,多少人想凭勤劳的双手逆天改命,却一次又一次体会到了渺小的个体在强大的自然、社会环境面前的无力,一代又一代在贫困的藩篱中打转。

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地处陇东,国务院52个挂牌督战贫困县之一。自年起,在党中央进一步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和天津市委的强力推动下,静海区成为镇原县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单位。

结对之初,镇原县下剩贫困人口户、人,贫困发生率13.8%。到年,下剩贫困人口户、人,贫困面持续下降至1.75%。

资金支持、产业帮扶、人才支援、劳务协作、消费扶贫……静海区全方位的帮扶,让当地人第一次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有国家的好政策,千年脱贫梦,成真在今朝。

主动上门的“店小二”

“包销吗?”4月27日,镇原县三岔镇大塬村贫困户贾平义接过村党支部书记曹建明送到家的一袋葵花籽种子,劈头就问。

“不包销种个啥嘞!”贾平义的妻子在一旁附和。

“包销!包销!”曹建明赶紧告诉他们,这是静海区王口镇的炒货企业提供的种子,先在村里试种40亩,收获时企业全部回购,效果好再大面积推广种植。

“好好,包销好。我还有5亩地,正好种上。”57岁的贾平义知道天津市静海区推广的准没错儿。

试种葵花籽,是静海区扶贫干部在大塬村入户走访调研发现的“新大陆”。“静海区的干部发现我们村里有人种葵花籽,当时就鼓励一起来的王口镇炒货企业提供种子试栽种。”曹建明说。王口镇是三北地区的炒货集散地,具备原料精加工和粗加工能力,如果能够加上稳定的种植基地,原料供应将得到保证,打通全产业链。

为了找到适合镇原县的产业发展方向,静海区的干部在起步阶段提供“店小二”式服务──全县推广的肉兔养殖、万寿菊种植给补贴,找养殖场地,养牛养羊的给扩建牲口棚,因地制宜给各贫困村找特色产业;养、种期间请农业科技人员对农户培训,收获时节经销商找上门。

大塬村在这些“关爱”之外,还收到静海区的另一件礼物──挖药机。

经过考察,扶贫企业发现大塬村适宜种植柴胡、丹参等中药材。自年开始,两年多以来村里共拿出亩土地种植柴胡,由依托天士力公司建立的天欣堂医药公司收购。今年,第一批种植的亩柴胡将迎来收获季。一亩地预计收益是元,远高于种小麦的元,亩就能增收万元。村干部憧憬增收脱贫之际,一个大问题横亘在现实与希望之间──如何收柴胡?

人工收柴胡是高强度体力劳动,一个壮劳力一天只能收2分地的。它根系长,人工收很容易挖断,断了的价值就低,而且现在村里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留下的老弱村民收得更慢。

3月初,借静海区扶贫干部调研之际,村干部们提出买台挖药机的需求,扶贫干部当场拍板,静海区出资15万元为村里添家当。

挖药机一天能收五六亩地,又不会挖断根,还可以提供一个每天收入50元左右的操作工岗位。

听说有挖药机,贾平义也高兴得不得了。他从库房里拿出一小把丹参,反复念叨:“这是好东西,好东西。去年我就栽了三行,卖得就剩这些了。今年要种六七亩。”

手中这一小把没卖出去,就是挖断了,品相不好。如果有了挖药机,收获的丹参品质更好,家里的收入又能上个台阶。

曹建明和村民们,就等着6月挖药机到位,挖出“金元宝”,摘掉戴了多少代的贫困帽子。

静海区的扶贫干部都是热心肠,无论项目是否与天津帮扶产业有关,都拿出十二分的劲头为镇原县企业排忧解难。

五一劳动节,镇原县的甘肃绿硕园食品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曹朝华就收到大惊喜──和国内知名的大型农产品批发企业海吉星成功“接头”。

“这是真的吗?”她一连问了静海区在镇原的帮扶干部、来自静海区商务局的孟建斌好几遍。“海吉星那么大的公司,我们想都不敢想。”况且,这一次还是孟建斌带着海吉星采购经理的电话“主动送上门”。

“庆阳产苹果,疫情发生后,对销路影响很大。我们就想着给他们打开新渠道。”孟建斌肩负重任,在镇原县学习交流只有一个月时间,要完成全年万元的消费扶贫任务。“一天恨不能当两天使。”来了15天,镇原县19个乡镇,他跑了17个,时刻盘算着如何打通镇原县商品销售的难点、堵点。

“我们的苹果本来40%外销到两个国家,因为疫情外销受影响很大,刚刚恢复了对其中一国的出口。很多苹果都积压在冷库中。”

苹果卖不出去,通过合作社入股分红的农户收益会受影响,公司经营不好,到了收获季,还能否像往年最多时为贫困村民提供个就业岗位,也是未知数。

看着冷库里又红又大的苹果,孟建斌觉得品相可以,当场就拨通了海吉星采购经理郭先生的电话,对方一听情况,立马表示将联系平台上几个大的苹果经销商。

与郭先生互留电话后,曹朝华还是觉得很“魔幻”。又问了一遍:“这是真的吗?”

“放心吧,真的!”孟建斌给她吃了定心丸。

他希望镇原县的产品不只卖到静海区、卖到天津市,还要销往全国。“我们要给镇原县的产品找到稳定销售渠道,促进产业良性发展,先脱贫再致富。”

静海区所有帮扶的干部,都希望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帮助镇原县走上自我造血奔小康的道路。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中央对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作为全国尚未脱贫的52个县之一,镇原县还有13个贫困村未摘帽。时不我待,今年以来静海区在资金、产业、人才、劳务协作、消费扶贫方面加大支援力度,特别是对13个贫困村已拨付帮扶资金.8万元,其中对国务院挂牌督战的方山乡贾山村援助资金共90万元,将这13个村中未享受兜底政策的贫困户和监测户共计52户,纳入今年结对认亲范畴……

“到今年底,贾山村实现脱贫没问题。”4月25日,方山乡党委书记高亚丽,对静海区党政代表团郑重承诺。

记者手记

这不是我第一次采访东西部协作扶贫工作,却是我第一次认识到以前自己对脱贫攻坚理解的肤浅。陇东10日,我走过十几个乡村的黄土地。最初几天,像曾经在西藏、新疆采访时一样,听当地人讲在天津市的帮扶下,如何为脱贫努力,日子越过越好;感叹帮扶干部的不易,赞叹农民生活、乡村建设日新月异的变化。直到4月29日,坐在杨光耀家干净整洁的窑洞内,还在听这个勤劳的西北汉子讲述当年因贫困,全家只能供一个哥哥读书,他无法继续学业的遗憾。而现在夫妻二人种60多亩地、养羊养兔、种果树,囿于自然、社会环境,依然无法摆脱贫困。幸亏有国家扶贫政策,才能让四个孩子不中断学业。

我忽然想起《新结婚时代》中的男主角:家里只能供一个孩子上大学,他和哥哥成绩不相上下。“作弊”获得上大学机会后,他是京城IT公司高管,哥哥是四处漂泊的农民工,但是他一直因自己当年的卑劣痛苦万分,进而影响了他一系列的生活抉择,一度失去爱情、家人。

贫困让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沉重无比,单凭个体努力,无法实现真正脱贫,只有在国家好政策的引领下,个人付出努力,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一个采访对象的哭泣,将这份沉重传导到我心里。对方是一个努力上进的好青年,接受静海区劳务协作帮扶,收入大为增加,但是TA不愿意在报道中出现真实姓名、单位甚至区域,因为不想被同事们怜悯,不想被认为是施舍的对象。我理解,于是中止了采访。说着说着,电话另一头的TA哭了。我不知道因贫困TA的人生受到过怎样的打击,但我知道贫困曾让TA伤自尊。当晚我夜不能寐,TA的哭声在我脑海里盘旋。夜半更深之际,我深刻体会到了脱贫攻坚的伟大意义:让每个人有获得感,活得有尊严。

来源:庆阳广播电视台/看清

总监

张占英

总编

李红弟

责编

张胜先

编辑

刘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songa.com/gsyx/154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