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十分钟,学习楞严经51佛示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七译解

唐天竺沙门般剌密帝 译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 译语

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 笔受

王治平居士白话译、注、解

正文(51)

经文:“阿难!汝问摄心,我今先说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叶,心三口四生必无因。阿难!如是四事若不失遗,心尚不缘色香味触,一切魔事云何发生?若有宿习,不能灭除,汝教是人,一心诵我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多般怛啰无上神咒,斯是如来无见顶相无为心佛,从顶发辉,坐宝莲华所说心咒。且汝宿世与摩登伽历劫因缘,恩爱习气,非是一生及与一劫,我一宣扬,爱心永脱,成阿罗汉。彼尚淫女,无心修行,神力冥资,速证无学,云何汝等在会声闻,求最上乘,决定成佛?譬如以尘扬于顺风,有何艰险?

“若有末世欲坐道场,先持比丘清净禁戒,要当选择戒清净者第一沙门,以为其师,若其不遇真清净僧,汝戒律仪必不成就。戒成已后,着新净衣,然香闲居,诵此心佛所说神咒一百八遍,然后结界,建立道场,求于十方现住国土无上如来,放大悲光,来灌其顶。阿难!如是末世清净比丘、若比丘尼、白衣檀越,心灭贪淫,持佛净戒,于道场中发菩萨愿,出入澡浴,六时行道,如是不寐,经三七日,我自现身,至其人前,摩顶安慰,令其开悟。”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蒙如来无上悲诲,心已开悟,自知修证无学道成。末法修行,建立道场,云何结界,合佛世尊清净轨则?”

佛告阿难:“若末世人愿立道场,先取雪山大力白牛,食其山中肥腻香草,此牛唯饮雪山清水,其粪微细,可取其粪,和合栴檀,以泥其地。若非雪山,其牛臭秽,不堪涂地,别于平原,穿去地皮,五尺已下,取其黄土,和上栴檀、沉水、苏合、熏陆、郁金、白胶、青木、零陵、甘松及鸡舌香,以此十种,细罗为粉,合土成泥,以涂场地。方圆丈六,为八角坛,坛心置一金银铜木所造莲华,华中安钵,钵中先盛八月露水,水中随安所有华叶,取八圆镜,各安其方,围绕花钵。镜外建立十六莲华,十六香炉间花铺设,庄严香炉纯烧沉水,无令见火。取白牛乳,置十六器,乳为煎饼,并诸沙糖、油饼、乳糜、酥合、蜜、姜、纯酥、纯蜜及诸果子、饮食、葡萄、石蜜,种种上妙等食,于莲华外,各各十六,围绕华外,以奉诸佛及大菩萨,每以食时。若在中夜,取蜜半升,用酥三合,坛前别安一小火炉,以兜楼婆香煎取香水,沐浴其炭,然令猛炽,投是酥蜜于炎炉内,烧令烟尽,飨佛菩萨。令其四外遍悬幡华,于坛室中,四壁敷设十方如来及诸菩萨所有形像。应于当阳张卢舍那、释迦、弥勒、阿閦、弥陀诸大变化,观音形像兼金刚藏安其左右。帝释、梵王、乌刍瑟摩,并蓝地迦诸军荼利与毗俱知、四天王等,频那夜迦,张于门侧,左右安置。又取八镜,覆悬虚空,与坛场中所安之镜方面相对,使其形影,重重相涉。

“于初七日中,至诚顶礼十方如来、诸大菩萨及阿罗汉,恒于六时诵咒绕坛,至心行道,一时常行一百八遍。第二七中,一向专心发菩萨愿,心无间断,我毗奈耶,先有愿教。第三七中,于十二时一向持佛般怛罗咒。至第四七日,十方如来一时出现镜交光处,承佛摩顶,即于道场修三摩地,能令如是末世修学,身心明净,犹如琉璃。阿难!若此比丘,本受戒师及同会中十比丘等,其中有一不清净者,如是道场,多不成就。从三七后,端坐安居,经一百日,有利根者,不起于座,得须陀洹,纵其身心圣果未成,决定自知成佛不谬。汝问道场建立如是。”

阿难!汝问摄心,我今先说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叶,心三口四,生必无因。

阿难!你问我摄心的事,我现在先说入三摩地修学妙门,如求菩萨道,要先持这四种律仪,必要使身心都皎洁如冰霜,自然不能生一切枝叶,心三口四〈注一〉,生必然没有缘因〈注二〉。

除开四种律仪以外,还要注意属于心的贪嗔痴三种业和属于口的四种业,绮语,恶口,两舌,妄语等。

淫杀盗妄,这四决定属于根本戒律,根本既枯,枝叶就无从发生。其他身恶业,都无从发生。

阿难!如是四事,若不遗失,心尚不缘色香味触,一切魔事,云何发生?

阿难!如此四件事,假若不遗失〈注一〉心尚不攀缘色香味触等一切尘境,一切魔事,怎会发生?〈注二〉

如对此上四事,稍有不能持守,即为遗失。

魔必须托尘才有入体的机会,现在心既然不缘色香味触等一切尘境,魔怎会有机会入体来作恼乱之事。

若有宿习,不能灭除,汝教是人,一心诵我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多,般怛啰无上神咒。

若有因为多生宿习,不能完全灭除淫杀盗妄四种宿业的,你可以教此人,一心念诵我佛顶光明〈注一〉摩诃萨怛多,般怛罗〈注二〉,无上〈注三〉神咒。

因此咒是佛顶光明中化佛所说。

此言大白伞盖,摩诃萨怛多即大白之意,摩诃即如来藏性之体,竖穷三际,横遍十方,至大无外,白即是藏性之相,具恒沙妙德,清净无染。伞盖即是藏性之用,出生佛法,荫覆众生,因为他本生即是藏性,持之即能成佛。

因为此咒本身即是如来藏性,持之即能成佛,故称无上。

斯是如来无见顶相无为心佛,从顶发辉,坐宝莲华,所说心咒。且汝宿世与摩登伽历劫因缘,恩爱习气,非是一生及与一劫,我一宣扬,爱心永脱,成阿罗汉。

这是如来无见顶相〈注一〉,无为心佛〈注二〉,从顶上发出光辉,坐在宝莲华中,所说出的心咒〈注三〉。况且你过去与摩登伽多生累劫的因缘,其恩爱习气,不是一生和一劫的关系,其恩爱习气之深,生生世世,气分不忘,所以刚一会还,即淫躬抚摩,将毁戒体。然而一听我宣扬此咒,即能爱心永脱,而证四果阿罗汉。

显如来为最胜,无见为最妙,顶相为最尊。

顶光化佛,是表示此佛为如来无为心中所现。

此咒之体即诸佛心印,也就是如来藏性。

彼尚淫女,无心修行,神力冥资,速证无学,云何汝等在会声闻求最上乘,决定成佛。譬如以尘,扬于顺风,有何艰险?

她还是淫女,并没心想修行,受了神力暗助,使她很快即证到无学位上〈注〉,为何你们在会的罗汉们,已发大心,求最上乘,决心定要成佛。这样就如扬尘土于顺风中,立刻吹尽,有什么困难和险阻呢?

有学断见惑,无学断思惑。

若有末世,欲坐道场,先持比丘清净禁戒,要当选择戒清净者第一沙门,以为其师,若其不遇真清净僧,汝戒律仪必不成就。

假若末法时期,有人想坐道场,首先必须要持比丘的清净禁戒〈注一〉,必须要选择戒律清净的第一沙门〈注二〉,以其为师,假若你不遇见戒律真正清净的僧人〈注三〉作师,你的戒律仪,就必然不能成就。

就是前文中所说的淫杀盗妄四条戒律。

此处所说的第一沙门,包括两重意义,二是菩萨比丘,二是声闻比丘,大小二乘都包括严持禁戒之事。

此处包含两重意义:一是戒律清净,二是德腊俱高,德是道德,腊是出家的岁月。必须要具备这两重条件,为众所推重,才用以为师。这两种条件缺少任何一件,都不是真清净的比丘。

戒成已后,着新净衣,然香闲居,诵此心佛所说神咒,一百八遍,然后结界建立道场。

戒律完成以后,身穿新的净洁的衣服,点燃香净处在室内,口念此心咒一百零八遍〈注一〉,然后结界建立道场〈注二〉。

因众生有百零八种烦恼,故念此心咒百零八遍以除此惑习。

结界立场,必先诵咒者,有二重意义,一是必要如此方能治习净根,二依仗咒力神功方能远一切魔事。

求于十方现住国土,无上如来,放大悲光,来灌其顶。

求十方〈注一〉现在国土无上如来,放大悲光〈注二〉来灌他们的顶〈注三〉。

四方四隅加上下两方共为十方。

从大悲心中所放出的光。

光灌以增其信,大悲以除其障。

阿难!如是末世清净比丘,若比丘尼,白衣檀越。心灭贪淫,持佛净戒,于道场中,发菩萨愿。出入澡浴,六时行道。如是不寐,经三七日,我自现身,至其人前,摩顶安慰,令其开悟。

阿难!如此末法时期,清净持禁戒的比丘,或比丘尼,和白衣居士,心中灭除贪淫,奉持佛的净戒,发菩萨的大愿。在坛场出入都要澡浴〈注〉,如此行持夜晚不要睡觉,经过二十一日,我自亲身到此人前,摩顶安慰,令他开悟。

怕身体有一点不净,得不到感应的效果。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蒙如来无上悲诲,心已开悟,自知修证无学道成。末法修行,建立道场,云何结界合佛世尊,清净轨则?

阿难启白佛说:世尊!我受了如来无上慈悲的教诲,心已得到开悟,自己已知道修证无学道〈注〉已得成就。但末法时期的众生,要想修行建立道场,要如何结坛界,才合乎佛世尊的清净明确的教诲法则?

无学位有两种,一是小乘的四果,二是大乘的佛位。

佛告阿难,若末世人,愿立道场,先取雪山大力白牛,食其山中肥腻香草,此牛惟饮雪山清水,其粪微细,可取其粪,和合栴檀,以泥其地,若非雪山,其牛臭秽,不堪涂地,别于平原,穿去地皮五尺已下,取其黄土,和上栴檀、沈水、苏合、熏陆、郁金、白胶、青木、零陵、甘松、及鸡舌香,以此十种细罗为粉,合土成泥,以涂场地,方圆丈六,为八角坛。

佛告诉阿难,假若末法时期的人,愿意建立道场,先应该取雪山大力白牛,食其山中肥腻香草〈注一〉,此牛唯饮雪山清水,其粪微细,可以取其粪,和合旃檀,以泥其地。若不是雪山,那牛就臭秽,不能用以涂地。那就另外在平原上,穿去地皮五尺以下,取出黄土〈注二〉,再和以旃檀,沈水,苏合,熏陆,郁金,白胶,青木,零陵,甘松,与鸡舌香等共是十种香,用细罗将它们为细粉,混合以上黄土成泥,用以涂场地,方圆直径一丈六尺,为八角形的坛。

雪山香草,丰肥而油腻,用以食牛,则其草香而带腻,以此涂地,不但避臭,而且增加土地的坚实。雪山清水,不浊不染,用以饮牛,那牛的粪就既纯且净以此粪涂地,不但无杂质,而且更增加它的洁净。

地皮浮浅,恐非本来净土,穿地五尺以下,取其本净黄土。

坛心置一金银铜木所造莲华,华中安钵,钵中先盛八月露水,水中随安所有华叶,取八圆镜,各安其方,围绕华钵。镜外建立十六莲华,十六香炉,间华铺设,庄严香炉,纯烧沉水,无令见火。

坛心放一个或金或银或铜或木制莲华,华中放一个钵,钵中盛放八月的露水〈注〉水中随放当时令的华叶。另外再取八面圆镜,安于八方上空,围绕华钵,镜外再设十六个莲华,十六个香炉,间华放一个香炉,香炉内纯烧沉水香,用香灰覆盖好,不让火外露出来。

因八月秋空无尘,故露水纯净。

取白牛乳,置十六器,乳为煎饼,并诸砂糖,油饼,乳糜,苏合,蜜姜,纯酥,纯蜜,于莲华外,各各十六,围绕华外,以奉诸佛及大菩萨。每以食时,若在中夜,取蜜半升,用酥三合,坛前别安一小火炉,以兜楼婆香,煎取香水,沐浴其炭,然令猛炽,投是酥蜜于炎炉内,烧令烟尽,享佛菩萨。

取白牛乳,放在十六个供器内,把牛乳熬成煎饼,另外再加沙糖,油饼,乳糜〈注一〉,苏合〈注二〉,蜜姜〈注三〉,纯酥,纯蜜〈注四〉,各放在十六个供器内,共围绕在华外,以奉献于诸佛及大菩萨,每在食时〈注五〉,若是在半夜,就用蜜半升,加上酥三合,在坛前另安上一个小火炉,用兜楼婆香〈注六〉煎取香水,将炭洗过,然炭令火猛炽,把蜜和酥投在火内,把烟烧尽,以享用菩萨。

用牛乳煮粥。

和合众香,煎汁成膏。

用蜜浸姜作供。

众华之蕊,炼之成蜜。

就是午时,日供就是供有形之物,夜供唯用酥蜜烧烟而已。

即是白茅香。

令其四外,遍悬幡华于坛室中,四壁敷设十方如来及诸菩萨所有形像,应于当阳张卢舍那,释迦,弥勒,阿弥陀诸大变化,观音形像兼金刚藏安其左右。帝释,梵王,乌刍瑟摩并蓝地迦诸军荼利与毗俱胝四天王等,频那夜迦,张于门侧,左右安置。

于坛室中,遍悬幡华。四壁要设十方如来与诸菩萨所有形像,应于当阳面张卢舍那佛、释迦佛、弥勒佛、阿佛、阿弥陀佛〈注一〉诸变化像〈注二〉,观世音菩萨及金刚藏菩萨像〈注三〉,此外帝释天王,大梵天王,火首金刚,青面金刚,金刚军茶利菩萨,毗俱胝菩萨与四大天王各统二部鬼神〈注四〉频那夜迦俱张于门之两侧。

卢舍那佛居中,高出诸佛之上,前为释迦佛,面南正坐。后为弥勒佛,面北正坐,阿佛在左,面东正坐。阿弥陀佛在右,面西正坐。

诸大菩萨变化像即明王像。

观世音菩萨为圆通主,故安置在左,金刚藏菩萨为护咒主,故安置在右。

门两侧为护法像,帝释梵王,各安左右,火首金刚,蓝地迦(青面金刚)亦各安两侧,军荼利,毗俱胝,亦各在左右,四天王像亦左右各二,东持国,南增长,西广目,北多闻;各统二部鬼神。频那为猪头。夜迦为象鼻。二使者亦各在左方安置。此等皆为有力护法,故用以守坛护界。

又取八镜,覆悬虚空,与坛场中所安之镜,方面相对,使其形影,重重相涉。

又取八面圆镜,覆悬在虚空中,与坛场中所安之镜,方面相对,使其形影,重重映入。

从前贤首国师为武则天皇后安十面圆镜于八隅上下,使其相向,中安佛像,然灯照之,使镜镜现像,交罗齐映,以表剎海十界,普容无尽之意。现在本经也如此,内坛八镜,内现毗卢及华钵之影,外现四佛及诸大变化观音金刚藏华钵香炉之影,涉入外坛镜中,外坛之镜,外现十方如来菩萨与门侧护法之影,内现幡华及行者礼拜供养之影,涉入内坛镜中。又内坛之镜,涉入外坛镜中时,其体已带外坛之影,外坛之镜,涉入内坛镜中时,其体亦带内坛之影。又复内镜与内镜邻次互现,外镜与外镜亦如是。重重相涉,使行者不离本处,遍入无量海会中,笼络万象,齐归方寸之内,一香一华,圆证无障碍门,一瞻一礼,顿入不思议镜界。

于初七中,至诚顶礼十方如来诸大菩萨阿罗汉号。恒于六时诵咒围坛,至心行道,一时常行一百八遍。

最初七日,以中阴入胎,每七日一变,如羯罗蓝,案部昙等,现菩萨发心行道,为托圣胎,故亦以七日为限。十方如来,即是佛宝。菩萨罗汉,即是僧宝。咒即大白伞盖,即是法宝。顶礼持诵,为求佛光灌顶。按起信论之说:又有两重意义,一为仗三宝真慈,增长信心。按起信论发起善根增长方便文中说“勤供养礼拜三宝,赞叹随喜劝请诸佛,以爱敬三宝,淳原心故,信得增长。”二为假三宝神威,却除魔障,按起信论修行精进门说“若人虽修信心,以从先世来,多有重罪恶业障故,为邪魔诸鬼之所恼乱,或为世间事务种种牵缠,或为病苦所恼,是故应当勇猛精勤,昼夜六时,礼拜诸佛,诚心忏悔,乃至常不休废,得免请障。”又礼拜佛僧,必兼口称,将欲诵咒,亦必先礼,这都是出自本心,三业虔诚,否则不足以表恭敬。又每一时中,诵心咒一百八遍。咒分五会,唯跢侄他以下数句为心咒,或以为先持全咒一遍,其余则唯持心咒,这样也可以。但一定要三业相应,始能得益。

第二七中,一向专心发菩萨愿,心无间断,我毗奈耶先有愿教。

在第二七中,一直专心发菩萨愿〈注〉,心里无有间断,连续七日,令心纯熟。在我律部中,先有关于愿的教言。

略则有三愿(断恶,修善,度生),四愿(学法,度生,断恼,成道),广则有普贤十愿,净行百四十愿等。按起信论大愿平等方便文上说:“所谓发愿,尽于未来,化度一切众生,使无有余,皆令究竟无余涅槃。”

第三七中,于十二时,一向持佛般怛罗咒。至第七日,十方如来,一时出现镜交光处,承佛摩顶。即于道场,修三摩地,能令如是末世修学,身心明净,犹如琉璃。阿难!若此比丘,本受戒师,及同会中,十比丘等,其中有一不清净者,如是道场,多不成就。

第三七中,昼夜十二时中,一直持念佛的白伞盖咒。到了第七日(即最后一日)十方如来〈注一〉,同时现身于镜交光处,承受佛来为自己摩顶〈注二〉。即于道场中,修三摩地,能使如此末法时期的修学人,身心明净〈注三〉,犹如琉璃,阿难!假如此比丘的本受戒师,和同会十个比丘中有一人戒根不清净的,如此的道场,多不能成就。

因自他同一法身,佛既现身,十方诸佛亦现。

因内镜外镜,递互相照,己身佛身同现于镜中,摩顶之相,即于镜交光处出现。

根尘识心,应念化成无上知觉,故身心明净,犹如琉璃。一切诸法,无不影现于其中。

从三七后,端坐安居,经一百日,有利根者,不起于座,得须陀洹,纵其身心,圣果未成,决定自知成佛不谬。

从三七日以后,端坐安居〈注一〉,经过一百天,自然可达到动静不生的境地,有利根的,顿觉根性现前,动静不生,永断分别见惑。根性现前,位相当于小乘的入流〈注二〉,所以不起于座,得须陀洹果,但现前的身心,还未到小乘四果的地步,何况大乘的极果。纵然圣果未成,然而根性已发,已见佛性,故决定自知成佛不谬。

端坐即是正身跏趺而坐,寂然不动即是安居。

入流就是初见真谛,乍入圣流。

汝问道场建立如是。

你问道场的建立,就是这样。

内容来自网络,旨在公益性分享,感恩原创及分享平台。欢迎分享,或点右下角“在看”,让更多人看到从而受益,随喜感恩!

点击↑上图,查看养生茶详情(视频)

点击阅读原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songa.com/gsyx/165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