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后疫情时期,小儿中药外治法l

后疫情时期小儿中药外治法应用文献阅读

王彦青,安俊丽,张艳菊,王晓玲*

(首都医科医院药学部)

摘要

中医药防治疫病历史悠久,其中中药外治法具有简便、效果佳、环保及价低的特色,遵循中医药“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思想。中药外治法择法灵活、综合施治、标本兼顾的治疗特点尤其适用于服药依从性较差的儿童,且主要体现在后疫情时期预防与自身健康管理。本文将从中药外治法的临床应用、给药方法、现代研究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为当下后疫情时期及今后烈性传染病的中医药防治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提供参考。

正文

中医药防治疫病历史悠久,自公元前年至公元年,我国发生有史可考的重大疫情共次[1]。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东晋葛洪著《肘后备急方·治瘴气疫病温毒诸方》20多首,唐朝孙思邈《千金方》包含了辟疫气、辟温气及辟温疫等方剂36首,唐朝王焘的《外台秘要》载有数十首治瘟、辟瘟方剂,元朝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运用益气升阳法治疗烈性传染病,清朝吴有性写作了温病学第一部专论疫病著作《温疫论》,清朝刘奎在《松峰说疫》一书中总结了“内服、纳鼻、取嚏、嗅鼻、探吐、佩戴、悬挂于庭帐、药浴、熏烧”等多种防疫手段[1]。在现代,大部分以上防疫方剂及治疗手段仍被应用。

自年12月以来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disease-,COVID-19),传播速度快、防控难度大,目前已在全球范围内流行,WHO已将其列为国际重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songa.com/gsyx/174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