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道安康端午节中的中医元素

端午节了,不少朋友互祝“端午节快乐”。但事实并不是如此。端午节是不能互祝快乐的,最多互祝端午安康。端午节其实是个祭祀节,这天,屈原投汨罗江,伍子胥投钱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五月初五,是个悲壮的日子,祭祀的日子。民俗专家提醒,不是所有节日都能互祝快乐,如清明节、端午节,只能互送“安康”。除了端午要道安康这样的冷知识外,端午节的中医元素,你是否知晓?

端午节蕴含中医中药知识

在端午节,除了赛龙舟、吃粽子,人们也不会忘记“端午插艾”的习俗。实际上端午文化十分丰富,年,端午节已经由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9月30日,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端午节能够成为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它深厚的历史沉淀在里面,其中端午节中所包含的中医中药经验,被沿用下来。从这个角度说,避邪不是迷信,所谓“邪气”指的是瘟疫之气。端午节所处的5月底或6月初,正是仲夏时节。这个时段,气温骤然上升,令人难以适应,同时,蚊虫开始肆虐,细菌开始泛滥。

古人认为,农历五月是一个恶毒的时节,蛇虫鼠蚁大量繁殖,疾病瘟疫也容易传播。五月五日更是因为“极阳”而被认为是毒月中的毒日,有说法称“端午”的名称由“躲午”演化而来,有躲避毒辣的夏日之意。

正由于端午是这样一个容易生病的时节,催生林林总总端午运用中药的方法,把端午称为“中药的节日”也不为过。

翻阅典籍,会看到端午节还有浴兰节、菖蒲节、女儿节等别称,这都和端午节与中药渊源有关。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就是说端午时值仲夏,皮肤病多发,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于是称作“浴兰节”。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此外,明朝的沈榜在《宛署杂记》中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部分传统的端午节常用中药成分被制成现代人更为接受的产品。例如艾叶近年来受到众多美容院以及爱美人士的青睐,艾叶被制成艾条和艾叶精油,用于熏灸按摩理疗,菖蒲也与其它花一起制成花茶……

古药今用

艾草:洗澡杀菌止痒,烟熏消毒驱虫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古人相信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艾草自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艾草就是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或者熏陶来治病。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广州中医院药学部主任药师曾惠芳表示,艾叶为辛苦温,有小毒。艾叶有归肝脾肾经、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外用可以祛湿止痒。端午时节,艾叶长势正盛,新鲜艾叶散发出的强烈芳香中含有大量的植物杀菌素,能有效驱蚊杀菌。现代研究发现,用艾叶烟熏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等细菌起到杀灭作用。

但要注意,口服大量艾叶制剂后,约半小时会出现中毒症状,表现为喉干口渴、胃肠不适、恶心、呕吐,继而全身无力、头晕耳鸣,四肢震颤乃至痉挛,痉挛发作后全身肌肉弛缓,缺乏张力,甚至瘫痪。由于神经反射及血管本身受损,可招致子宫充血、出血,孕妇甚至流产。由于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痊愈后亦常有健忘、幻觉等后遗症。慢性中毒者则有感觉过敏、共济失调、幻想、神经炎、癫痫样痉挛等症状出现。

曾惠芳说,鉴于这种情况,中国药典中规定每天成人艾叶干品用量为3至9克,不能多用。

曾惠芳特别指出了几种艾叶的居家用法:内服的话可以用3到9克煎汤,或者入丸、散或捣汁。外用可捣绒做炷或制成艾条熏灸,捣敷、煎水熏洗或炒热温熨。此外,还有民间的吃法是煮粥,加入艾叶调味。

偏方:泡水熏蒸可消毒止痒,产妇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也可以用来煮水泡脚。也可做艾叶茶、艾叶汤、艾叶粥等食谱,增强抵抗能力。

由于艾是菊科植物,其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可采取烟熏方法,用苍术、白芷烟熏,能起到对居室消毒杀菌、驱除虫害、清洁空气的作用,对呼吸道传染病等也有预防效果,且气味清香,无毒无害。如果嫌麻烦,可以点几根艾条在室内熏烟,对呼吸道传染病、水痘、腮腺炎、猩红热等传染病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香囊:内涵丰富香气扑鼻,有提神醒脑作用

▲香包,传统香包常用配方:苍术、川芎、香白芷、菖蒲、山奈、甘松、灵香草、冰片等。

在传统中,有的端午节习俗是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曾惠芳主任药师指出,我国自古就有把香囊用于保健、防疫的传统。香包中各种中草药主要以芳香药物为主,其中,白芷具有祛风解表,燥湿通窍,消肿排脓的功效;川芎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山奈具有温中散寒,化浊,行气,消肿止痛的功能;甘松具有理气止痛,开郁醒脾的功效,等等。我国端午节有戴香包的传统,据中外史书记载,戴香包与避瘟疫有着密切关系,是古时人们的避疫之物。

DIY:除了白芷、川芎、芩草等这种药材搭配,曾惠芳还介绍了其他的药材搭配。可以将芳香药如苍术、吴茱萸、艾叶、肉桂、砂仁、白芷等制成药末制成香囊,装在特制的布袋中,佩戴在胸前、腰际、脐中等处,或者挂于车内、家居中。这不仅有醒脑的作用,让人神清气爽,还可用来防治多种疾病。此外,也可以用丁香、艾叶末、冰片、广藿香、苍术等中药材粉末制成香包,这种香包均具有芳香除湿提神醒脑的功效。

蟾蜍:蟾酥有毒,但可以毒攻毒

▲蟾蜍/蟾酥,蟾酥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的干燥分泌物。多于夏、秋二季捕捉蟾蜍,洗净,挤取耳后腺及皮肤腺的白色浆液加工,干燥。

采百药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涉及的药物有艾蒿、菖蒲、苍术、蜀葵、小蒜、胡荽汁、蘩蒌羹、芣苢、蛤蟆、乌蛇等等。后魏《齐民要术》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记载,亦是制药用。后来有不少地区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苏于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制作中药蟾酥;杭州人还给小孩子吃蛤蟆,说是可以消火清凉、夏无疮疖。还有在五日于蛤蟆口中塞墨锭,悬挂起来晾干,即成蛤蟆锭,涂于脓疮上可使消散。这种捉蛤蟆制药之俗,源于汉代“蟾蜍辟兵”之传说。

蟾蜍除了直接炒食,还可以入药。曾惠芳指出,蟾酥是由蟾蜍科两栖爬行动物的耳后腺及皮肤腺分泌物经加工而成,为传统中药材。蟾酥呈扁圆形团块状或片状,棕褐色或红棕色。团块状质坚,不易折断,断面棕褐色,角质状,微有光泽;片状质脆,易碎,断面红棕色,半透明,气微腥,味初甜而后有持久的麻辣感,粉末嗅之作嚏。曾惠芳说:“蟾酥所含甾体、生物碱等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解毒、镇痛、开窍、抗肿瘤等多种功能而被广泛应用,蟾酥属于国家管制的28味有毒中药之一。”

药膳:曾惠芳称,蟾蜍也俗称蛤蟆,具有解毒、止痛、开窍等功效,主要使用方法为,将蛤蟆剥去外皮,除去内脏及头爪,洗净后切成小块,大米同煮成粥,或加生姜、大蒜等辅料炒熟食用“但要注意,蛤蟆皮有毒,一定要剥净。”

端午吃粽九不宜

▲粽子

不宜一次吃太多

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不易消化,如果一次吃的太多,容易引起腹胀等不适感觉。一般来说,成年人一天以吃1~2个(不超过克)为宜。

不宜与寒性瓜果同吃

吃粽子时可搭配一些新鲜蔬菜和水果,以帮助肠胃蠕动,避免消化不良。但不要与寒性瓜果类一起食用,比如西瓜、生西红柿等,以免引起腹胀、腹痛或腹泻。

不宜空腹吃

如早晨空腹吃粽子,由于难消化的糯米等在胃里停留时间较长,会刺激胃酸分泌过多,易出现“烧心”或“泛酸”等症状,尤其是原有慢性胃炎、食道炎的患者,还可能导致旧病复发。

不宜凉着吃

粽子最好不要凉着吃,吃前要加热。一是因为糯米和粽子馅都是容易变质的食物,加热不充分很容易发生食物中毒;二是因为变凉的粽子过油、过粘,更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不宜同时喝冷饮

吃粽子的时候可搭配一些用丝瓜、紫菜、海带、豆腐等为主料的热汤,有利降低粽子的滑腻感,并能均衡营养。但不要同时喝冷饮,因喝冷的汤水会使糯米发硬凝固,容易引起腹部滞胀难受。

不宜当夜宵

特别是肉粽和猪油豆沙粽等含脂肪多,属油腻食品,睡前食用会加重胃肠负担,易引起消化不良,还影响人正常睡眠。

不宜吃未熟透的粽子

有不少家庭自包粽子,但注意一定要煮熟煮透才可食用。不然的话,未熟透的粽子不仅口感差、味道不好,而且食后极难消化,会给胃肠增加极大负担。

不宜多吃的四类人

老人和儿童:粽子黏性大,多吃易导致消化不良、腹胀等症状。心血管病患者:肉粽和猪油豆沙粽含脂肪高,多吃可增加血液黏稠度,加重心脏负担和缺血程度。胃肠道病患者:糯米性温滞气,吃多了会加重胃肠负担,不利病情康复。糖尿病患者:包有红枣或豆沙类粽子,含糖量较高,多吃会加重病情。

不宜存放太久

粽子要现包现吃,不宜保存太久。尤其炎热的天气里,粽子很容易变质,枣粽和豆沙粽放冰箱也不要超过3~5天;如果是肉馅粽子,应在3天内吃完为佳。粽子剥开后如有粘丝,则表示粽子可能不新鲜了,最好别食用。

综合整理:南方都市报(医学指导:广州中医院药学部主任药师曾惠芳)、中国中医药报编辑:宋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songa.com/gszy/148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