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草药香,传统习俗中藏着的中药知多少

五月五,是端阳;

插艾叶,挂香囊;

五彩线,手腕绑;

吃粽子,沾白糖;

龙舟下水喜洋洋。

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有着各种各样的习俗,如熏艾叶、挂菖蒲、饮药酒等。你可知道这些习俗中藏着不少中药知识?这些代表性的中草药是如何起到防病治病作用的?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端午习俗话中药

艾草(温经止血药)艾叶是指菊科植物艾的干燥叶。其特点是以陈久者为良。民间有说法“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孟子也曾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艾草性味辛、苦,温。辛温可以散寒,苦能燥湿。归足三阴经,即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故其善于治疗虚寒性质的妇科病证。

李时珍曾言:“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寿,其功亦大矣”。

意思为内服艾叶,主要走足三阴经,可祛除体内各种寒湿病邪;若温灸,全身各处都可以到达,治疗多种病邪。1.散寒止血

擅于祛除胞宫中的寒邪。临床较常用于治疗妇科虚寒性质的出血、崩漏等,如在胶艾汤中,配伍阿胶、白芍等药物使用。

可止虚寒性质的吐血、便血、冷痢脓血。

2.散寒止痛3.调经安胎注意:艾叶用量大时,可能会兴奋子宫,而导致流产、阴道出血等。因此,用艾叶治疗胎动不安,需特别注意用量,安全用量为3~6克。4.除湿止痒可以局部煎洗外用,治疗湿疹、湿疮、疥癣、瘙痒;也可做成鞋垫,缓解脚气,可配合地肤子、白鲜皮等除湿药物使用。5.艾灸温逐经络中的寒邪,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温补中气,可治病保健。石菖蒲(开窍药)“蒲”表示它是一种水生植物,“菖”是说它生长得非常茂盛。“石”表示其生长环境,既有石,又有水,它通常生长在水泉、小溪附近的石头上。具有芳香气味。菖蒲药性辛、苦、温。既有辛香之气、善于温通,同时又有燥湿之效。归心经、胃经。特性是芳香化痰湿而开窍。1.化痰开窍:开心孔,明耳目,出声音

治疗痰湿蒙蔽心窍所致的神志昏迷等病症。中风的病人主要是痰湿蒙蔽心窍所致,表现为神志不清,神志轻微的神昏,语言不利。湿热病,表现为神志不清,轻度的神昏,胸膈痞塞(湿邪所致胸闷脘痞)。

治疗癫痫抽搐。

治疗失眠、健忘、多梦、耳鸣、耳聋。

2.化湿和胃如治疗呕吐、腹泻、脘腹胀满等。辛开苦降,芳香化湿,苦温燥湿。使用注意:古代文献认为本品一寸九节为良,故常把本品写为九节菖蒲。但现在九节菖蒲用指毛茛科阿尔泰银莲花的根茎。古今“九节菖蒲”所指不同,不可混用。所以本品处方时应写为石菖蒲(石菖蒲是菖蒲的一种,其药用价值有别于其他菖蒲)。端午节习俗小科普沐兰汤: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或草药,有香气,可煎水沐浴。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以酒洒喷。《荆楚岁时记》:“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地下有淡红色根茎,叶子形状像剑,肉穗花序。根茎可做香料,也可入药)或镂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明谢肇淛《五杂咀》:“饮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黄入酒饮之。”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中药为什么能治疗疾病?

中药是如何治疗疾病的?

常用中药知多少?

何谓药食两用品?

欢迎打开人卫慕课《中药知多少》

进一步了解学习!

通过学习《中药知多少》,能让你正确认识中药的理论、文化属性,纠正误区,弥补盲区,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合理应用部分中药;同时还能进一步激发自己学习中医药的热情,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为进一步深入系统学习应用中药奠定基础。

选课方式

1.点击文章末尾“阅读原文”,或下载人卫慕课APP,搜索“中药知多少”注册学习

2.PC端可复制下方链接至浏览器,点击“注册课程”开始学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songa.com/gszy/149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