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华琉球留学生与中华医药学的琉球传播
刊于《东南学术》年第5期作者谢必震教授(右)与谢忱
作者简介
谢忱,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馆员,中琉关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谢必震,历史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
在中琉交往多年的历史中,许多琉球人到中国留学,并将中华医药学传播到琉球。琉球人从中国携带了大量的中药材回国,带动了琉球医药学的发展进步。来华琉球留学生学医的经历,琉球医者与中国医师的书信往来,琉球医书《质问本草》的编写过程,来华琉球留学生辑录的相关医学知识等,都显示了来华琉球留学生在中华医药学琉球传播过程中发挥了主要作用。
琉球人
年,明太祖遣杨载招谕琉球,同年十二月琉球国中山王察度遣弟泰期奉表进贡明朝,中国与琉球国建立了宗藩关系。在宗藩体制下,琉球国开始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琉球来华留学生有两类:一为“官生”,即指派往南京、北京入国子监学习的琉球留学生,他们学习儒学经典、礼仪制度、治国方略等。“官生”由琉球王府选派,一切留学费用由中国政府承担。二为“勤学”,即指在福建等地延师受业,学习各种技艺的琉球留学生。他们由琉球王府委派或自行赴华留学。其学习费用由琉球王府承担或自理。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来华留学生中,学习中华医药学占相当一部分比例。
相对于中国,琉球王国的医药卫生比较落后。年,陈侃出使琉球后在《使琉球录》中记述了琉球国缺医少药的状况:“国无医药,民亦不夭札,或壮老始生痘疹。地虽卑湿,而不见其疲癃残疾之人,是岂尽出于禀赋哉!亦由其薄滋味、寡嗜欲,元气固而腠理密也。”为了改善这种局面,琉球人开始到中国学医。明朝初年,琉球国对留学中国的学生有年限上的规定:“今年新定以七年为回来限,医生上国学医术者,亦以七年为回来限,独众僧上国参禅学道,又以十五年为归国限矣。”琉球史料《球阳》和琉球闽人《久米村家谱》也记载了众多琉球“勤学”在中国学医。毫无疑问,来华琉球留学生在中华医药学向琉球传播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的传播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赴中国学习医术,二是通过信件往来与中国医师探讨医术,三是请中国医师鉴别草药。
一由于现存的相关史料不多,琉球人在中国学医的明确记载目前只能追溯到清康熙年间魏士哲学习兔唇缝合术。年,魏士哲第一次作为总管为琉球进贡之事到福建福州,停留了两年,初次接触中国文化。年,魏士哲作为小船副通事随琉球使团又一次来到福州,同行的进贡船水手丰氏与那岭,天生豁口,即俗称“兔唇”。丰氏与那岭在福州接受了手术治疗,四天后痕迹全无。驻留福州的琉球使者获知此事后,急忙召见丰氏与那岭询问,与那岭不能言其详。于是,琉球使者们商请魏士哲前去拜师,学习兔唇缝合术,并传到琉球。琉球《魏姓家谱》记载道:福州医师黄会友,福建上杭人,“有祖传补唇奇方,周旋四方,疗治缺唇。然此药方一世一传,虽亲友不敢传之,是吾祖宗之遗令也”。“士哲乃发诚心,万求不允。惟以异域之人故,固请教方而后允之”,魏士哲“遂与黄先生结盟居住别馆,昼夜孜孜学之”。魏士哲学成回国后,治愈了很多兔唇病人,尤其在治愈了琉球世孙尚益的兔唇后,声名大噪。后来,琉球国王命他将兔唇缝合术教会御医数人。自此,兔唇缝合术在琉球广为应用。
琉球留学生来华乘坐的琉球船
这之后,还有不少琉球人来华学医。据史料记载,年,琉球人晏孟德在杭州学习口腔医疗技术。《球阳》载:“首里晏孟德尝随于北京大文子向紫琼过浙江杭州府钱塘县,幸逢良医沈君先生,传授疗治舌疮妙方。归来球阳。国中民人有病口舌,皆赖晏孟德疗治其病,故驰名国境达于萨洲。”年,琉球人衡达勇在福州学习内科医术。年,琉球人从安次岭在福州学习内科、外科医术。年,琉球人松开辉在福州学医。年,琉球人吕凤仪在苏州拜曹存心学医三年。年,琉球人松景林在福州拜师学医。年,有琉球人在福州学习防疫,即天行痘痂。正是琉球人不断前往中国学习医术,并将其带回琉球,才使得中华医药学在琉球迅速地发展起来。
除了通过留学生将先进的中华医术带回琉球,琉球还通过来华贸易船运回大量的中药材,促进了中华医药学在琉球的发展。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有许多琉球贸易船携带回国的贸易清单,从中可以发现,几乎每艘琉球船回国都携带有大量药材(详见表1),数量最大的达50多万斤。这也可以说明,当时中医在琉球已相当流行,才会有如此大宗的药材需求。
清代琉球贸易船清单上的药材
表1清代琉球船回国携带的药材数量统计表(品名:粗药材)时 间
数 量(斤)
时 间
数 量(斤)
时 间
数 量(斤)
年
年
年
年
10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资料来源:《清代中琉关系档案选编》,中华书局年版。
《冠船に付评价方日记》(抄本)现藏于台湾大学图书馆,这是清道光十八年()林鸿年、高人鉴使团,和清同治五年()赵新、于光甲使团册封琉球时,由琉球评价司记录的中国使团与琉球交易相关事宜的文献。其中记录的交易货物中,有许多输入琉球的中药材,如天生术、瑞芳胶、桂皮、苍术、黄芩、茴香、西黄、麻黄、丁香、杜仲、儿茶、硼砂、木香、山奈、藿香、黄芪、乳香、桔梗、姜蚕、洋参、藤黄、甘草、杜仲、甘松、猪苓、芍、蓁芄、川芎、大黄、柴胡、槟榔、姜茶、神曲、吴萸、白术、广豆蔻、药角、山甲、沉香、连翘、石枣、当归、雄黄、生地、只壳、附子、枣仁、阿胶、灵脂、瑁腹等,进一步说明了中药材在琉球的广泛应用,也反映了琉球中医药发展的水平。
清乾隆册封琉球的船携带许多中药材抵达琉球那霸港
大量中药材输入琉球,说明中华医药学在琉球得到广泛传播与发展。本文不惜笔墨列举了输入琉球的各种药材,旨在说明先有琉球留学生到中国学医,掌握了中医的治疗方法,了解中药材的药用性能以及各种处方和汤剂,并在琉球行医治病中广为应用,才有大量中药材输入琉球的可能。
二来华琉球留学生学成回国后,通常都与中国老师保持密切联系,大都通过书信往来。然而,学医回国的琉球留学生与中国老师交往的史料并不多见,惟有年来华学医的吕凤仪与他的老师曹存心的信件得以保存。吕凤仪学成回国行医遇到许多疑难杂症,用了各种药剂和治疗方法均不见效,故去信向老师请教。曹存心将信札整理编成一书,名为《琉球百问》,这部书成了琉球留学生将中华医药学传播到琉球的重要证明。
道光四年(),琉球使团赴京途经苏州时,随行琉球人吕凤仪慕名谒访当地名医曹存心,并拜其为师学习中医,三年后学成回国行医。曹存心(—),字仁伯,号乐山,江苏常熟县福山人,年轻时师从吴县名医薛性天,“上自《灵》《素》,下逮薛、喻诸家,无不研究贯串。居薛处十年,乃出应诊,辄奏奇效。尝谓天下无不可治之病,其不治者,心未尽耳”。在当时位于贡道上的苏州、常熟一带,曹存心颇有医名。吕凤仪学成回国五年后,将其在琉球行医期间所遇疑难杂症、死亡病例、经穴确定及本草药性等问题,一一以信函的形式向曹存心求教:“愚弟子曾在夫子门墙,传授医法,感激不尽!归国以来,依照师教,广施疗治,不敢遑居!但有可疑者,敝国土人,或患中风,或生恶疮,或染杂病,纷纭不一。”吕凤仪在信中分析,认为琉球人是由于喜食猪肉而引起了这些疾病,恳请老师给予预防解决的方法。他说:“《本草》亦云:凡禽兽有好食毒物者,人亦食之,则有毒害。而敝国畜豚之俗如此,而食豚之害如此,不可无防预之法。其法非先生不可也!统祈先生垂察前由,详书其法。更望先生手著要紧良方,随来春之便,一一寄给,感佩不尽……”这是《琉球百问》收录的道光十二年()九月吕凤仪写给曹存心的信,曹存心于次年正月十五回信解答疑问并指出,琉球“海滨傍水,多生疮疡,治宜砭石”;至于用药,“可将当归用拈痛汤治之”。面对吕凤仪提到的疑难杂症,曹存心自谦地说“千绪万端,不敢妄对”,还引用上古圣人之教启发吕凤仪:“虚邪之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他还要求吕凤仪将这一经典名句“逢人告诉”。
《琉球百问》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行文,共计问。其中收录了吕凤仪提出的各种病例,曹存心逐一解答,辑作“琉球百问奇病论”,今略举一、二述之:
男子三十多岁,肌肉肥胖,精神壮健。一旦,忽然小腹浮肿,其人如拳,皮色不变。其痛走遍身体,手足恍如锥刺。诸医不知其症,束手不治。偶有走方先生来云:是虫走为痛也,若不杀虫,决不见痊。众人不信。病者闻曰:死生有命,疼痛难耐。遂使他治之。疼痛在股,以针刺股。血尚不出,见他其毙。不知其症治方何如乎?
此症系时邪,风毒所结。小腹浮肿者,时邪也;遍身走通者,风毒也。有挟热、挟寒之别,宜参诊其脉,挟热者,以承气汤以下之;挟寒者,以大黄附子汤温下并行。肿痛稍减,然后兼理其风。
吕凤仪还提到一个精神病患者,其行为“或言或笑,或歌或怒,言语无序,不辨亲疏,不知秽洁”。吕凤仪已用温胆汤、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降龙丹等药剂治疗,均不见效。曹存心几句话就解答了吕凤仪的疑问,提出此病“宜化痰、降火、开郁为要,补药不可用也”。
学生与先生的一问一答中,提到了许多中药方剂和中医治法。吕凤仪在提问中涉及的方剂有种,曹存心在作答中提到的中药方剂和中医治法至少种。而吕凤仪列举的药方汤剂都是源于他留学所得,既有成药,如安心丸、定志丸、寿脾丸、清心滚疾丸、分清汤等;也有他针对病例开出的中药处方。《琉球百问》也反映了中华医学典籍为琉球医者所掌握的历史。吕凤仪与曹存心的通信中提及了大量医籍,有《医宗金鉴》《仁瑞录》《内经》《金匮》《千金》《黄帝针经》、魏氏《博爱心鉴》、朱氏《传心录》《产书》《本草》、李时珍《本草纲目》以及援引李时珍《本草纲目》时提到的《日华本草》等大约60种,中医经典以及各门类科目的历代重要医籍大多包括在内。这足以证明,琉球医者吕凤仪已掌握了大量的中医经籍,这说明来华琉球留学生是通过理论与实践将中华医药学传播到琉球的。
《琉球百问》的问中,吕凤仪与老师的讨论涉及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针灸和本草药性等门类。其中内科类最多有30问,外科类12问,妇科类15问,儿科类16问,眼科类2问,针灸类19问,本草药性类9问。疑难杂症涉及的病例有酒色过度伤身、性病、中风、伤寒、风湿、脾胃肝胆肾肺等五脏六腑诸症、痢疾、痔疮、疝气、痈肿脓疮、妇女经带及产前产后诸症、小儿丹毒、痘疮、惊风、疳疾等。《琉球百问》真实反映了中华医药学在琉球传播发展的实际状况,也为今天探讨古代中琉历史关系、中琉科技文化交流,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史料。
三18世纪50年代,琉球医师吴继志编纂《质问本草》的过程,也体现了来华琉球留学生对中华医药传播的贡献。
鹿儿岛大学附属图书馆藏有年版彩绘本《质问本草》,这是琉球王国时代的中草药书籍,内篇4卷,外篇4卷。作者吴继志在卷首“书牍”中阐述了这部药书的来历。他说,器具不能用尽,不会危及人的性命;衣物、食物也不至于夺人性命;惟有药材,不辨真伪,非毒人肺腑,置人于死地。因此,他与几位志同道合者在琉球国内搜集百草,制成标本,作“草木图状一卷,谨诉其素志”。又请赴华留学的琉球人带到福建各地向懂中医药的人求教,“远呈之游学诸兄,敢烦兄等有请福省及各所诸老先生”,“使其书木草所载正名,某异称,某俗称,某治某症”。该书汇编刊刻时,为吴继志鉴别草药的中国医生也应邀作序。有福建尚干(旧称“上澣”)人陈文锦,与其一起分析草药的李兴成、卢享春,闽省候选同知潘贞慰,候选府知事石家辰。他们在序中提到:“琉球国吴公志切办药,集中山诸岛素未知名之物,得八十有二种,取其花苗枝叶曝晒完好,粘样册中,旁用彩笔图其形色,又区别泽生、野生、岩生、树生。萌于何时,花于何候,或经秋而零,或历冬不凋。穷形画相,而质名于余。”年,游历到闽的外地医生陆澍也加入到鉴别草药的活动中。陆澍是松江人,自诩松江多名医,在《质问本草》的序中列出了众多松江医师姓名:“余松江人也,郡为天医星照临之地,前时故多名医。如沈鲁珍、何时忠、潘耀先、车渭津、陈曰贤、李揆文诸先生,啧啧人口矣。……庚子岁,偕王舍亲赴任闽中,有贵国吴公志切辨药,集中山诸岛草药八十有二,采其根苗花叶,粘贴册中,既别产生之地,又分萌枯之候。彩笔绘图,委余笺释。余不揣固陋,识名辨性,分注一帙。”当时琉球留学生在福州拜访了许多医师和有医学知识的人,他们的姓名都为《质问本草》所收录。这些人以福建福州人居多,也有外地医生暂时旅居在福州的,如松江的陆澍为《质问本草》作序时落款就注明“书于榕城旅舍”。江西南昌人李旭也是游医到福建,恰遇琉球留学生请医师辨别草药,因此加入甄别工作中,其在《质问本草》的跋语中说:“旭本豫章人,承家世业,负囊医治遨游各省。适到闽中遇球阳诸使者请周子检校药品,因邀予同研……故暂停闽寓,与共参稽。”琉球留学生甚至将琉球的草药送到北京的同仁堂去鉴别,如吴美山、邓履仁、周之良就是京都同仁堂的医师。
吴继志:《质问本草》
据京都同仁堂医师的书信,往北京送草药样本的琉球留学生是红之诚和金文和。信中道:
启者,贵国所产草本、木本共五十品,(红、金)二位相公带到本堂,请求较正。弟等较之十有四品本草纲目有之。又本堂有之常系所见,故记其名及可用等事,以便鉴见。如其制法见于纲目等书,余下草木诚不能详。对内二件有名不入药品更问人详焉。
上红讳之诚、金讳文和二位相公清鉴
京都同仁堂周之良、邓履仁、吴美山仝具乾隆肆拾玖年甲辰贰月上旬关于红之诚,未见史料记载,但金文和的资料可见于琉球《金氏家谱》。谱载:“乾隆四十七年壬寅九月二十五日,请乞王命为读书习礼事,随二号船大通事郑永功上原里之子亲云上,癸卯四月初六日那霸开船到马齿山。初十日放洋,十九日到怡山院地方。二十八日到官田墩。五月初八日安插馆驿。十月九日为游学事,随朝京都通事金策滨元亲云上,福州起程,十二月二十一日诣京。甲辰二月二十六日在京起程,四月二十二日回到福州。乙巳正月十七日亦随金策离驿,登舟二月十三日五虎门开洋,各处湾泊。三月十一日到三盘地方,十三日放洋,二十二日回国。”这份家谱资料与京都同仁堂医师的信是吻合的。两份资料对照可知,年农历五月初,金文和住进福州柔远驿,十月九日动身去北京。也就是说,他在福州滞留了5个月,除了学习外,也为吴继志的中草药鉴别一事找了福州的医师们。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抵京,他请同仁堂的医师帮忙鉴别草药。二月上旬,同仁堂的医师给他写了上面那封信,下旬,金文和离京返回福州,次年正月启程回琉球,回国后将同仁堂医师的信交给吴继志,而这封信就这样被收入《质问本草》保留至今。
金文和来华“读书习礼”“游学”,进一步说明了吴继志在《质问本草》卷首所说的“游学诸兄”就是指来华琉球留学生。事实上,吴继志也只能找琉球来华留学生帮他完成此项工作,因为当时只有在中国留学的琉球人,才有足够的时间四处拜访医生,求教中医药学;且琉球留学生的汉语水平比较高,在交流沟通方面没有语言障碍,能够胜任这项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冲绳县立图书馆收藏有一本《本草质问》,不分卷,全彩绘草药图册,是《质问本草》的姐妹篇。《本草质问》保持了18世纪40年代吴继志绘制的图册模样,每种草本都有诸位医师鉴别的意见。将这些鉴别的意见经过整理记述,再配上草药图样,就编成了《质问本草》一书。将《本草质问》的原始图绘和吴继志编纂的《质问本草》对照来看,客观地说,吴继志就是搜集了中国各地医生的意见来编写他的药书的。但是,搜集意见的工作却是由赴华的琉球留学生完成的。
四关于来华琉球留学生对中华医药学琉球传播的贡献,有两个细节值得 〔责任编辑:郑珊珊马丹〕
为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