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贞观十二年,公元年秋,吐蕃国主松赞干布联合羊同(象雄),亲率大军攻击吐谷浑,吐谷浑兵败,逃往青海,松赞干布乘胜进攻唐朝的松州,消息传来,唐太宗李世民遣吏部尚书侯君集为当弥道行营大总管,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为白兰道行军总管,左武卫将军牛进达为阔水道行军总管,右领军将军刘兰为洮河道行军总管,率五万步骑迎击吐蕃大军。
唐军主力侯君集部还未出手,唐军先锋右领军将军牛进达部率领少量轻军袭击了吐蕃军营,吐蕃军被斩首一千余首级,盛唐初期唐军展现出来的强大的战斗力,令松赞干布大惧,不敢再与唐军交战,率部退出已经占领的党项、白兰羌、吐谷浑等地,遣使臣入唐廷谢罪。
松赞干布派遣其宰相禄东赞入唐致礼,进献黄金五千两,其它珍宝数百,请求与大唐和亲,唐贞观十五年,公元年,李世民派江夏王、礼部尚书李道宗护送宗室女文成公主入吐蕃合亲,汉传佛教随文成公主的和亲入藏。
其后,松赞干布迎娶尼婆罗(今尼泊尔境内)公主赤尊公主,印度佛教密宗金刚乘随赤尊公主传入吐蕃,之后,为了打击藏地象雄王国尊崇的“苯教”,松赞干布皈依佛教,大兴土木,开始建造红宫(布达拉宫)、大昭寺、小昭寺,由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大力推崇,藏地本土宗教“苯教”遭到佛教灭顶式的打击。
公元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征服了羊同(象雄)王国,建立起统一藏区的准政教(佛教)合一的吐蕃王国,七年之后,被关押于旁雍错湖湖畔的象雄末代国王李迷夏被松赞干布的继任者,其孙芒松芒赞杀害。
公元年,年仅34岁的松赞干布突然去世,苯教迅猛反扑,藏地佛教在苯教的打击下,在藏区的发展停滞,苯教重新称霸藏地,佛教在藏地仅有极少数上层贵族和王族信奉,佛教的传播被迫进入准地下状态。
公元年,吐蕃第三十五代赞普杜松波杰在征讨洱海地区的六诏时病逝于军中,其子,年幼的赤德祖赞继位,政权由祖母太后没禄氏摄政,主少国疑,吐蕃王国内其属国、大臣纷纷叛乱,没禄氏派军征讨叛乱多年,于公元年悉数平定,基本巩固了吐蕃政权。
自松赞干布始,吐蕃与唐朝多次交战,皆以失败收场,唐朝军队击败吐蕃军控制了安西、北廷、河西、陇右后,为了防止处于优势的大唐进攻吐蕃,吐蕃摄政太后没禄氏曾于公元、年两次遣使请求和亲,被唐朝拒绝。
公元年又派遣尚赞咄赴长安请求和亲,献马千匹、金两千两求婚,唐中宗李显决定让自己的养女,雍王李守礼之女,十四岁的金城公主和亲吐蕃,同年由右骁卫大将军杨矩护送入藏和亲,金城公主嫁与吐蕃赞普赤德祖赞,汉传佛教随着金城公主,第二次进入藏地。
金城公主与赤德祖赞的和亲,并未能使得吐蕃与大唐的关系有根本性的改善,同年,吐蕃通过贿赂和亲使臣唐右骁卫大将军、鄯州都督杨矩,得到了本属大唐的青海南部九曲之地,双方冲突一触即发,此后数年间,大唐与吐蕃在九曲之地征战不断,唐景云二年,公元年,唐睿宗设置河西藩镇(甘肃武威),次年设置陇右藩镇(青海乐郡县),以防吐蕃。
赤德祖赞在位期间(公元年~年)吐蕃与唐时战时和,吐蕃败多胜少,但无论战和,双方使臣往来频繁,唐开元二十二年,公元年,大唐与吐蕃在赤岭(青海西宁西)定界刻碑,立下盟约互不侵扰,并于甘松岭(四川松潘县内)互市,暂时平息了唐、蕃数十年的战乱,仅仅不到一年,次年,大唐与吐蕃战乱又起。
金城公主入藏和亲后,由于出身大唐宗室,身份高贵,倍受赤德祖赞尊宠,公元年,金城公主病逝,终年44岁,一年多后,公元年春,吐蕃使者抵达长安报丧,几个月后,唐玄宗李隆基为金城公主举哀,辍朝三日,三年后,公元年,鼎定藏传佛教在历史上地位的关键人物,吐蕃第三十七代赞普,赤松德赞出生。
(未完待续)
题外话:金城公主是李唐宗室女,其祖父就是被武周则天女皇害死的,武则天的亲生儿子~“章怀太子李贤”。
题内话:《旧唐书》、《新唐书》、《巴协》、《贤者喜宴》记载,说金城公主可能是赤松德赞的生母,近代,这些被敦煌考古发现的藏文文献否定了。
题内话:藏传佛教的形成,比中土佛教密宗~“唐密”略晚几十年,这是研究佛教历史的朋友们应该特别注意的。
高阳观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