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老人说小年忌三事,平

小年是民间“送灶官”的日子,灶君小年回天宫述职,除夕夜返回赐福。老人说“小年忌三事,平安添福气”,三件事分别指啥?有啥说法呢?

1·二十三,送灶官

在古代,基本上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设有“老灶爷”的神位,人们称灶君为“灶君司命”,和家中的另四位神仙合称为“五祀”。

五祀指的是门神、井神、厕神、中雷神和灶神。他们常住家庭之中,负责维护家庭秩序和幸福平安,抵御外来闲神恶神的侵扰。

或许是人们发现家神的作用也不是太大,所以,最终在家庭中还有些地位的神仙就只剩下灶神和门神两位。

灶神依旧住在人们家里,每个月的月底和腊月二十三、二十四接受祭拜,而对门神的供奉就只剩下过年时换上一张年画而已。

灶神是谁呢?古籍中有称是炎黄二帝的,也有称是某位好官的,唐代《酉阳杂俎》中就讲很得明确:

灶神名隗,状如美女。姓张,名单,字子郭。常以月晦日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三百日;小者夺算,算一百日,故为天帝督使,下为地精。

民谣中也说:灶王爷本姓张,腊月小年回天上。骑着马、提着筐,饴糖烧饼准备足,草豆麦秸备停当;齐送您老上天去,人间好事要多讲,年夜回来降吉祥。

灶神在小年夜出发返回天宫,向“玉帝”汇报这家人一年的行为,到腊月二十五玉帝带“三清神”下界视察,核实灶君所奏,酌情降福或降罚。

2·古代人如何祭灶?

祭灶的习俗因为地域不同而有所不同,有钱的家庭会用两条鲜鱼、熟的猪头,豆沙和新鲜的水果来祭。宋代范成大的《祭灶词》中写: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兮。

宋代《东京梦华录》中写得更详细:都人至夜请僧道看经,备酒果送神,烧合家替代钱纸,贴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司’。夜于床底点灯,谓之照虚耗。

说祭灶要先请僧人念经,备下各种美酒鲜果。还要烧钱纸、贴灶马画,然后拿酒糟子抹在灶门上,晚上要在床底点上小灯。

纸钱是供神仙上天打点花用的,灶马是神仙上天时要骑的,供奉的东西全是希望灶君“吃人的嘴短,拿人的手软”,能多领些福气、财气回来。

民间歌谣中的祭灶是这样的:

腊月二十三,家家祭灶官。一张方桌摆灶前,猪头鲜鱼摆上案,清水草料要放全。糖果加小饼,荤素放两盘。当家人跪拜点香烟,一不求神降富贵,二不求神赏吃穿,好事替我多多说,恶事替我做隐瞒,除夕回来重重献。

实在不富裕的家庭也会简单地以烧香来祭,民间流传的《小子苦》的民谣里,就唱了个穷小子祭灶的情景。歌中唱道:

灶王爷,本姓张,一年四季家中忙,二十三日要上天,小子赶忙祭灶房,一碗清水三炷香。小子今年混得苦,明年请你关东糖。

由此看来,二十三的祭灶仪式并没有统一要求,无非是各凭心意,诚心送别,但是规矩倒还是有的。

3·送灶官最忌三件伯事

第一件事是“女不祭灶”:古代一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老习俗,讲究中秋节祭月男士要回避,小年祭灶女士要回避,这是因为:

中秋祭月,月中有美女嫦娥,小年祭灶,灶神是个美男子,本着“男女授受不亲”的原则,小年的祭灶仪式,女士要回避一下。

二是,传说灶君是个负心汉,为了美女抛弃糟糠之妻,败光家产又被前妻所救,羞愧撞死在了灶前,后被天帝封为灶君。因为有“前科”,所以家中女人要离远点。

第二件事是“不杀生”:祭灶的东西都需要提前一天准备,当天是不能杀生的。这是因为祭灶的时候神仙们要享受供奉,会比较活跃和集中。

家里如果杀鸡宰鹅的,让他们面见血光,就会认为这是个极凶之家,不配享受福运。这样一来,他们回天上汇报的时候也不会说什么好话,那灾殃也就来了。

第三件事是“不争吵”:道理和上一条一样,祭灶的时候神仙们都在,争吵、打骂、说脏话、诅咒等,会破坏自己来年的福运和财运,招来败运和晦运,那就不好了。

小年祭灶,供桌上的东西可以各凭心意,但是这三件事还是要注意一下的。希望各家的灶神上天都能尽说好事,不添坏言,新的一年咱们都能健健康康,顺顺利利!#新春时节邀你发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songa.com/gszy/213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