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王成伦
前接:溯源神秘的中国年系列谈之一:春节序曲祭灶,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灶神即火神。
祭灶的时间#平安吉祥过大年#先秦时期,按五行把祭灶的时间安排在夏季,供品为菽与鸡。《吕氏春秋·孟夏纪》记载:“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祀灶”“食菽与鸡。”
西汉时期,祭灶的时间、供品也相应发生了变化。《明堂月令》记载:“孟冬之月,其祀灶也。”孟冬即农历十月。东汉中期祭灶定在了腊日。
两晋时期,祭灶的时间定为腊月二十四日。晋代周处《风土记》记载:“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谓灶神翌日上天,白一岁事,故先一日祀之。”
宋朝时期,祭灶时间固定在腊月二十四。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二十四交年,……贴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涂抹灶门……”。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记载:“二十四日,谓之‘交年’祀灶用花米饵……”。
明朝时期,祭灶,仍固定在腊月二十四。明代谢承举《送神辞》记载“一年一度送神行,记得人间二十四。”
清朝前期,祭灶时间一直是腊月二十四。《清嘉录》卷十二《十二月·念四夜送灶》:“俗呼腊月二十四夜为念四夜,是夜送灶。”从清朝中期开始,皇帝在腊月二十三要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也为了省事,皇帝在同一天顺便把祭灶的仪式也举行了。乾隆即位前写的《祭灶》诗曰:“乡村腊廿四,家家祭灶王。城中二十三,比户灯烛张。”乾隆年间洪亮吉《里中十二月词》注解说“祀灶旧以廿四日,今则家计稍裕者,皆移廿三。”
从此,后世祭灶的时间普遍为腊月二十三。也有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祭灶的古老习俗。民间也有“官祭三民祭四”的说法。
祭灶之日也称为“过小年”。“过小年”也是东汉古风的遗存。东汉时期,称腊后第二天为“小岁”,“小岁”的意思就是“小年”。宋代以来,过“小年”的节庆气氛及规模仅次于正月初一“过大年”。在“过小年”这天,要以祭灶和送灶神上天为中心,举行多种内容的吉庆活动,祭灶的供品及仪式也越变越纷繁多样了。
祭灶的祭品先秦时期,供品为菽与鸡。用鸡祭祀灶神的习俗直到现在好多地方还在沿袭。
据《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记载河南祭灶:“旧历腊月二十三日,俗谓小年节。是晚各村各户,无不祀灶神者,名曰祭灶。主祭之人,必为家长。礼拜时身后跪一幼童,双手抱一雄鸡,名曰灶马。家长叩头毕,向灶神祷祝数语。祝毕,一手握雄鸡之颈,将鸡头向草料内推送三次,一手将凉水向鸡头倾洒。鸡若惊战,便谓灶神将马接受。”
汉朝祭品为黄羊,《风俗通义祀典》记载:“腊日晨炊,而灶神见,再拜受神,时有黄羊,因以祀之。”《后汉书·阴识传》载: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
南北朝时,祭灶的祭品使用的是猪和酒。《荆楚岁时记》记载:“(腊八日)并以豚酒祭灶神。”“豚”即猪。《吕氏春秋·季冬纪》云:“食黍与彘。”“彘”也是猪。在先秦时,确定猪为冬令的肉食。由此可见,以猪肉祭灶神,是将古老的节令习俗与后起的腊祭灶神习俗综合一起了。
北宋时期,祭灶的祭品是酒和果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二十四交年,备酒果送神……”。到了南宋,祭灶的祭品又丰富了。范成大《祭灶诗》中说:“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十二月二十四日,不以穷富,皆备蔬菜饭豆祀灶。此日市间及街坊,叫卖五色米食,花果,胶牙饧,箕豆,叫声鼎沸。”“胶牙饧”的特征就是粘和甜。
明朝时期,祭灶的祭品又有了变化。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记载:“廿四日以糖剂饼、黍糕、枣栗、胡桃、炒豆祀灶君。”
清朝时期,祭灶的祭品是羹汤灶饭、糖瓜糖饼。《帝京岁时纪胜》记载:腊月二十三“更尽时,家家祀灶,院内立杆,悬挂天灯。祭品则羹汤灶饭、糖瓜糖饼,饲神马以香槽炒豆水盂。”
民国至今,祭灶的供品主要有以下几种:祭灶糖、糖饼、水饺、粉团、各类糕点、枣山馍馍、菜饭、酒和饮品等。
从历代祭灶的供品来看,开始用五谷和鸡、黄羊、猪、鱼等牲醴慎重祭拜,到后来用酒、果,宋朝祭灶使用“胶牙饧”,明清用糖瓜糖饼,近现代用祭灶糖。看来灶神司人间功德善恶一说深入人心,全国百姓为使灶神上天后在玉皇大帝面前多多美言、多说些甜言蜜语,专门用麦芽糖制作成糖瓜、糖饼、祭灶糖为供,希望灶神嘴甜甜的,多说好话、不说坏话、少说坏话,让灶神的齿牙被糖黏住,说不出话,见了玉皇大帝告不成状,以保家家来年都平平安安。
灶神的原型、神格灶神,是中国民间信仰最普遍的神祇。祭灶在先秦是“五祀”之一。“五祀”就是古人所祭祀的五位神仙,即灶神、门神、行神、户神、土神。
古人认为灶神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的一位神仙,尊称“灶王爷”“灶君司令”。据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亲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后来灶神变成玉皇大帝派到人间考察民情的司命之神,职责扩大到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
灶神崇拜流行最广,商朝时民间就开始供奉。至今全国各地风俗也较为统一,百姓大都认为灶神要在农历腊月二十三上天,要焚烧纸马,供清水糖食,使之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好话。
灶神究竟是谁,自古以来就有很多种说法,历代各种书籍对灶神的定论各有千秋。
燧人氏、炎帝为灶神。在远古时代,火神、灶神和炊神往往是同一个神。《管子·轻重戊》曰:“钻燧生火,以熟荤臊,民食之无兹眉之病。而天下生之。”说燧人氏也是一个司火的大神。《韩非子·五蠹》说:“上古之世……民食果蓏蜂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淮南子·泛论篇》云:“炎帝于火,死而为灶。”称炎帝为“火德之帝”。这是说燧人氏、炎帝既是火神、灶神,又是先炊神。
黄帝为灶神。帝王或后裔《事物原会》称:“黄帝作灶,死为灶神。”
祝融为灶神。《周礼》记载:“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吕氏春秋·孟秋》记载:“其神祝融”高诱注:“祝融,颛顼氏后,老童之子,吴回也,为高辛氏火正,死为火官之神。”许慎《五经异义》记载:“颛顼有子曰黎,为祝融,火正也,祀以为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姓王,名抟颊。”《国语·郑语》记载:“夫黎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据此认为祝融为“火官之神”,所以都被奉为灶神。
宋无忌为灶神。《史记·封禅书》“而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子高后皆燕人,为方仙道,形解销化,依於鬼神之事。”司马贞索隐:“《白泽图》:‘火之精曰宋无忌。’”称火仙。
《晋书》卷十九《礼志上》记载:“祭灶这一祭祀活动被确定为国家仪轨的是汉朝,汉武帝‘以李少君故,始祀灶’。”更早记载的是《史记·孝武本纪》:“是时而李少君亦以祠灶、谷道、却老方见上,上尊之。”
隋朝时,灶神有了姓名。杜台卿著的《玉烛宝典》引《灶书》说:“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博颊。”
女灶神。古代还有不同说法,还有学者认为灶神是老妇或美女。汉朝《正义》记载:“古炊母神也。”《后汉书·阴识传》唐李贤注引《杂五行书》云:“灶神名禅,字子郭,衣黄衣,夜披发从灶中出,知其名呼之,可除恶。”《庄子·达生》记载:“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鬼神或精变说《礼记·礼器》“奥者,老妇之祭也。”郑玄注:“老妇,先炊者也。”《仪礼·特牲馈食礼》记载:“卒食而祭爨、雍爨。”孔颖达疏:“爨者,老妇之祭也。……此祭先炊,非祭火神。”
人死变灶神。清代的《敬灶全书》称:“灶君姓张,名单,字子郭,当属男神。”《酉阳杂俎·诺皋记》云:灶神姓张名单,又名隗,字子郭,貌如美女。其妻小字卿忌。生有六女,都取名察洽。传说张单是一个负情浪子,因羞见休妻而钻入灶内,成为灶神。
男女合为灶神。中国民间供奉的“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是一对老夫妇并坐,或是一男两女并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画像。男为“灶王爷”,女为“灶王爷奶奶”。
传说的灶神。民间广为传说的是泥匠张奎为灶神,其锅台垒得好,死后作了灶神。传说“灶神司人间善恶,回好言,保来年免灾”。特别是在河南民间,灶神之位多设在厨房的后墙上,灶神画多为朱仙镇木刻木版印制。中为灶君夫妇,为玉宇天宫,印有当年历法和农历二十四节气表,有几龙治水,几日得辛。中间是一聚宝盆,外有八仙,左右待立金童玉女、两侧还有鸡犬六畜,称“老灶爷牌位”。
灶神,又称灶君、灶王、灶王爷、老灶爷、灶君司命、灶神星君等。不管是哪种说法、哪种叫法,都是中国百姓崇拜、尊敬、供奉的神。灶神,是中国民间最富代表性,最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流行神,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年1月22日写于杭州
☆作者简介:王成伦,河南省西华县人,曾任海政电视艺术中心政委,海军大校,现居北京。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