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初五(年6月20日)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一提起端午,我们能联想到的就有:粽子、龙舟、草药、雄黄……其实这些都与我们的健康紧密相关。
芳香祛病“草药浴”
按照端午节习俗,人们要举行一系列医药保健活动,借以预防疾病。“草药浴”就是这种习俗的一个内容。传统的“草药浴”除了用香草外,还用鲜艾草、菖蒲、银花藤、野菊花、麻柳树叶、九节枫、荨麻、柳树枝、野薄荷、桑叶等煎水沐浴。
中医认为草药浴具芳香开窍、温气血、散寒湿、消毒防腐之功。能祛风除湿、活血消肿、杀虫止痛。
有专家认为:草药浴不但可消除疲劳、清洁皮肤、增强皮肤的血液循环,还可预防和治疗痱子、各种皮肤瘙痒、汗斑、狐臭、老年斑、皮炎等皮肤病,具有润滑、增白、增香等作用。如用草药汤来洗头,可消除头皮屑;用来浴面,可清除暗疮,防止“青春豆”的滋生。
慎喝“雄黄”酒
每到端午节,江南一带的老百姓为了“驱邪”“解毒”和健康长寿,将雄黄磨成粉末状后,倒入白酒或黄酒中稍加浸制就饮用。实际上,喝雄黄酒不仅达不到驱邪、解毒的目的,反而会中毒。
据中医药专家介绍:雄黄又称鸡冠石,性温,味苦辛,有毒,主要用做杀虫药,是一种单斜晶系的含砷的有毒矿石。砷是剧毒物质,人如果误服,5-50mg即可引起急性砷中毒,达到60mg以上可致死。中毒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水样大便,便中带血,同时伴有肝、脾、肾功能损害,血压下降和循环衰竭,甚至出现中枢神经系统麻痹、意识模糊、昏迷等。
专家认为,雄黄外用治疗疥癣恶疮、蛇虫咬伤等,效果较好。内服微量,可治惊痫、疮毒等症,但由于毒性太大,极少用于内服。
由此可见,人们不仅不能自制雄黄酒,就是含有雄黄的药品也应当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吃粽子别贪多
粽子是端午节的焦点,肉馅、水果馅、果酱馅、枣馅、栗子馅等琳琅满目。其实吃粽子也有很多讲究,和健康息息相关。
在中医里,包粽子的苇叶及荷叶均是清热解暑的良药,糯米在中医里也具有益气生津、清热的药效。虽然市场上粽子馅林林总总,但红枣、栗子做馅儿的,可算是粽子中的“极品”。因为枣味甘性温,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栗子具有补气健脾、益肾的功效。
但粽子食之不当也会伤人。以糯米做主料的粽子不宜消化,过食会因伤脾胃而引起腹胀、腹泻等症状,因此,老人、儿童及消化功能差的人群不宜多吃。即便是脾胃功能健强者,也应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如果过节家里自己包粽子,要把握“现包、现吃”的原则,而从超市中购回的冷冻粽子,应蒸煮透了再吃。
“辟秽防感香囊”
中医养生专家指出,端午节其实是一个全民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长寿的大节日。
戴个香囊预防邪气感染是我国传统民俗。在古代,小孩多将香囊佩带于胸前,而成人多系于腰间。现代人不妨把香囊挂在蚊帐中或者卫生间,甚至可以当做女性拎包的一种饰品,美观而不失保健。一般香囊常用配方是:苍术、川芎、香白芷、菖蒲、山奈、甘松、灵香草、冰片等。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苍术等中药的挥发性成分能有效杀灭空气中悬浮的病原微生物,香囊中的药物散发出来的芳香气味能够刺激鼻黏膜,使鼻黏膜上的抗体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的含量提高,SIgA具有较强的杀死病毒的能力,小孩鼻黏膜上SIgA的含量较低,因此最适合佩挂。对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等传染病均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医院中医专家研制的“辟秽防感香囊”已正式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在两个月内接受“辟秽防感香囊”香薰的人群,感冒发病率比未使用人群下降了一半。
百度查询“辟秽防感香囊”可了解详情。
为回馈读者,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即可获取详情,内装5个香囊。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