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几乎成为全球种业人的共识。种子是生物遗传资源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种植业发展的基本保障。种业发展事关重大,是各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组成部分。由于中药材种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问题时有发生,影响中药材的供给安全,现代中药材种业的发展可以大幅降低农民种植的风险,保障中药材的可持续供给。培育质量优良的中药材种子种苗,是实现中药材优质高产的重要保障条件之一。建设现代化的中药材种业不仅关乎中医药的未来和国际竞争力,也是中药资源供给安全的重要保障,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种业发展史
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的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的根本。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我国种业发展掀开了新的篇章。中国种业的发展经历了“四自一辅”、“四化一供”、市场化转型和种子产业化4个阶段,各阶段发展特征如表1所示。
表1.种业发展阶段
名称时间段阶段特征“四自一辅”阶段—年1.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生产加快恢复发展,农民对良种要求迫切,农业部提出“依靠农业生产合作社自繁、自选、自留、自用,辅之以调剂”的种子工作方针,并充实了各级种子机构。2.种子经营由粮食和商业部门划归种子部门管理。3.全国各地逐步建立起以县良种场为核心、公社良种场为桥梁、生产队种子田为基础的三级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四化一供”阶段—年1.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种子公司,并批准在全国建立省、市、县三级种子公司。2.明确种子工作要实行“品种布局区域化、种子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以县为单位统一供种”的方针,简称“四化一供”。3.以大规模建设各类原(良)种场和种子繁育生产基地为核心,逐步完善了良种繁育推广体系。4.通过加强研究开发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种子加工科研生产体系。5.颁布实施各类种子管理规定、标准,为各级种子部门强化种子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技术标准,强化了种子市场和种子质量监测。市场化转型阶段—年1.市场化转型期的主线是种子市场化催生种子公司企业化,企业化的公司反过来要求更大范围开放市场。2.农牧渔业部将全国种子站与中国种子公司分设,在中央层面上实行政、事、企分开。3.推进了种子市场化,种子由种子公司一家经营,开始先由蔬菜种子放开,进而明确“两杂”种子实行许可经营。4.打破以县为单位的地区封锁,发展全国统一市场。5.种子公司突破桎梏,部分种子公司探索实行企业经营、企业管理,开拓全国和区域市场。种子产业化阶段年—至今1.年9月,农业部召开全国种子会议,时任副总理的姜春云同志作了题为“创建种子工程,推动农业上新台阶”的重要讲话,种子工程开始在全国组织实施。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种业开始了市场化的探索。3.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标志着我国种业进入改革深化期。种业改革的重点从销售、产权向科研、产业转移。4.国家明确提出了对未来中国种业发展定位和构想的政策,明确了科研机构和种业企业的责任分工,鼓励“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构建商业育种体系,并建立健全品种审定机制,加强市场监督。表格内容来自《中国中药材种业发展报告()》,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中药材种子企业概况
一、具有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企业情况
据中国种业大数据平台数据统计,截至年12月,生产经营范围涉及中药材种子的具备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企业全国共有家(附录4),涉及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市企业情况见图1。第一梯队4个省,包括甘肃、山西、河北、四川,合计65家企业,占总数的55.6%,其中甘肃省企业最多,共计30家,占总数的25.6%;第二梯队4个省,包括贵州、云南、湖北、内蒙古,合计29家企业,占总数为24.8%;第三梯队11个省市,包括北京、广西、黑龙江、湖南、宁夏、山东、陕西、福建、广东、吉林、辽宁,合计23家企业,占总数的19.6%;第四梯队15个省市,包括河南、安徽、浙江、重庆、江苏、江西、青海、海南、新疆、西藏、上海、天津、香港、台湾、澳门,尚处于空白。
图1.全国具有“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生产范围涉及中药材种子的企业分布
(图片:《中国中药材种业发展报告()》,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全国具有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且生产范围涉及中药材种子的企业,从发证部门来看,由国家农业部签发许可证的企业有1家,省级主管部门签发许可证的企业有9家,市级主管部门签发许可证的企业有39家,县级主管部门签发许可证的企业有68家。家具备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企业中,以中药材种子作为品种申请生产经营许可的企业有71家,各省区的分布情况见图2,占总数的60.7%,其余企业以杂粮、蔬菜、花卉、水果为主;71家以中药材种子作为品种申请生产经营许可的企业中以常规品种登记的企业有57家,占比为80.3%,以新品种登记的企业有14家,占比为19.7%,共涉及3个省份5种药材,其中以甘肃省的企业数量最多,为11家,占比为78.6%。
图2.以中药材种子作为生产经营许可品种的企业分布(年12月)
(图片:《中国中药材种业发展报告()》,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以中药材新品种作为生产经营许可的情况
(图片:《中国中药材种业发展报告()》,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二、、年从事中药材种子种苗经营的企业情况
依据天眼查查询的企业经营范围结果表明,从事中药材种子种苗经营的企业数量从年的家,年增加到家,年均增加23.0%。其中甘肃、山西、湖北、四川、贵州、云南、河南连续2年排在前7位。企业数量增幅达到%以上的三个省是新疆、四川、黑龙江;增幅在50%~%的省份是云南、安徽、陕西、河北、山东、宁夏、青海、江西、内蒙古、西藏、福建、吉林等12个;降幅最大的省市有甘肃、浙江、北京和上海,下降幅度均在50%左右。
按照农业农村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年)》将全国道地药材基地划成了7大区域。种子种苗经营的企业数量从大到小的排序为西南产区>西北产区>华中产区>华东产区>华北产区>华南产区>东北产区。从企业增加幅度看,西南产区增幅最大,企业数量超越西北产区成为第一位;东北产区和华北产区增幅在50%左右;华中、华东、华南产区增幅在23%~34%之间,西北产区成为唯一下降的区域。
年全国各省市中药材种植面积情况
(图片:《中国中药材种业发展报告()》,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通过分析各省市企业数量的变化情况,以及各地方中药材种植面积情况,可以找到不同地区企业数量变化的原因。
(1)中药材新兴产区种植面积快速增加,促进了当地中药材种子企业发展壮大。西北产区中,新疆种子企业数量增幅全国第一,达到.9%。这归因于新疆大力发展如甘草、肉苁蓉等道地药材,同时引种桔梗、丹参、牡丹、芍药、黄芪、白术等多种中药材,种植面积以年均20%增长,年有望突破万亩。东北产区中黑龙江年种植面积达到万亩,同比增加了12.8%,两年间种子企业数量增加了.3%,年预计种植面积达到万亩,这将有力地推动当地种子种苗企业快速发展。
(2)传统中药材种植大省的种子企业数量稳步增加。目前西南产区已成为中药材种植面积第一大产区,四川、云南、贵州等省种植面积均在万亩以上。其中常用中药材品种数占全国86%的四川省,年种植面积为万亩,其中“三木”(杜仲、厚朴、黄柏)药材及林下种植药材万亩,单品种种植面积上万亩的有53种,川芎、川贝母、川麦冬、川白芷等道地药材的人工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依据《四川省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年)》预计年种植面积将达到万亩,年达到万亩。目前,该省从事中药材种子种苗经营的企业数量已超过了甘肃省跃居第一位,成为中药材种子种苗生产第一大省。
(3)经济发达省市中药材种子产业低速发展。华中产区浙江、上海,以及华北产区北京,作为经济高度发达省份和直辖市,农业早已不是其主导产业和产业扶持的方向,上述地区年企业数量降幅达到50%左右。此外,西南产区重庆和华南产区广东的年增速也只有20%左右,发达地区中药材种子企业将一直处于慢速发展阶段。
(4)产区转移导致企业数量大幅度下降。西北产区中甘肃省是该区域中药材种植第一大省,但中药材的种植面积从年至今基本稳定在(~)万亩之间,没有明显减少,但年较年种子企业数量减少了家。该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以下3个原因:第一是作为党参、黄芪、当归等大宗中药材的主产区,三者的种植面积几乎占到该省中药材种植面积的50%左右,连作障碍导致种植面积无法持续扩大。第二是黄芪、当归产区从甘肃定西向武威、张掖等新产区转移,省外向邻近的青海省转移。年青海已成为当归、黄芪第二大集中种植区。第三是市场容量基本饱和,企业间竞争日益激烈,老产区零散、小规模的经营企业被市场大量淘汰。
本文内容选自《中国中药材种业发展报告()》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往期回顾
1.什么是道地药材?
2.中药材分类方法(古代篇)
3.中药材分类方法(现代篇)
4.医院史︱迅速发展
5.医院史︱宋朝
6.药从何来|中药都是尝出来的吗
7.中药资源大典——华东土人参
购买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