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从含甘松NardostachyosRadixetRhizoma的中医药处方和中药组合物专利中挖掘甘松的中医药用药规律,为甘松现代临床应用和开发提供依据。方法检索《中华医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国药典》年版等工具书及华柄数据、中医资源网、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中含甘松的中医药处方和中药组合物专利。运用Excel、SPSSModeler18.0和SPSSStatistics25软件,进行组成药物的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含甘松的中医药处方最终纳入首,涉及《中国药典》收载药物种,与甘松组合用药频次最高的前10味药为白芷、香附、甘草、木香、川芎、细辛、山柰、丁香、当归和砂仁,功效分类以解表药为主,主治疾病以脾系病类最多,核心药物组合为木香分气丸加减方。含甘松的中药组合物专利最终纳入项,涉及《中国药典》收载药物种,与甘松组合用药频次最高的前10味药为甘草、白芷、丁香、当归、茯苓、川芎、木香、肉桂、黄芪和陈皮,功效分类以补益药为主,主治疾病以脾系病类为首,比传统中医药处方发展了更多的药物组合。结论含甘松的中医药处方与中药组合物专利中药物组成均以解表药、补益药、理气药、活血药、温里药和清热药为主;甘松多与辛、苦、甘味,性温、寒、平,归脾、肝、胃、肺、心、肾经的药物配伍;常用于治疗脾系病类,皮肤病类,躯体痹、痿、瘤等病类,脑系病类和心系病类,与甘松国内外现代药理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忍冬科(Caprifoliaceae)甘松属NardostachysDC.植物甘松N.jatamansiDC.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附近的国家和地区,其干燥根及根茎(即中药材甘松NardostachyosRadixetRhizoma)在中国、印度、尼泊尔、韩国及伊斯兰国家广为使用,历史悠久[1]。在我国,甘松最早见于唐代中医药著作《本草拾遗》,味辛、甘,性温,归脾、胃经,有理气止痛、开郁醒脾之功效[2],主要用于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呕吐等症,相关传统方剂有七香丸、木香分气丸、玉容散、白牙散、丁沉煎丸等余首,现代中药制剂有步长稳心颗粒、参松养心胶囊、松补力口服液、伤痛宁胶囊等[3]。甘松也是藏、蒙、维、傈傈、纳西等多民族医学常用草药[4],如甘松在藏医临床作“榜贝(帮贝)”入药,是藏香的主要原料之一,具有清热、解毒、消炎之功效,是治疗“旧热症,热毒症”与“瘟疫症”要药[5-6]。此外,甘松兼解毒杀菌,熏治劳瘵,治转筋,为霍乱转筋必需之品[7];又作药膳,收载于清代食疗著作《调疾饮食辨》[8]。
甘松中化学成分主要为倍半萜和酚酸类[9],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10]其主要药理活性包括:(1)作用于神经系统,具有抗抑郁、镇静和抗惊厥、抗帕金森和记忆修复的作用[11-12];(2)作用于心血管系统,具有降血压、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抗心血管损伤等作用[13];(3)作用于消化系统,具有促进胃肠蠕动、防治急性胃炎和急性胰腺炎等作用[14-15]。
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等大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中药物质基础、作用机制和用药规律研究。多数情况下,中医药经验性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方法主要包括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通过频次统计获得组成药物的频次排序以及针对不同疾病类型用药的性味归经及药物类型的偏向性,为解释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结果提升准确性。关联规则分析用于寻找组成药物间隐含的关联特征,揭示方剂整体的药物配伍规律,其中置信度是对规则准确度的测量,反映关联规则中前项药物出现条件下后项药物出现的可能性;支持度是对规则普遍性的测度,表示关联规则中药物同时出现的概率;提升度是规则置信度与支持度的比值,表征关联规则中组成药物间相互出现的影响程度。聚类分析最后将高频组成药物进行归类,依据组成药物的特征及功效,结合文献报道,对聚类结果进行解释,探索老药新用及潜在新方,便于临床医生在使用相关药物预防与治疗疾病时,能够有效地将数据挖掘得出的用药规律与自身临床治疗经验相结合,提高临床诊治效率。
本研究收集含甘松的中医药处方和中药组合物专利,使用Excel与SPSS软件包Modeler18.0和Statistics25.0对组成药物进行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分析与聚类分析[16],充分挖掘和发现甘松的用药规律,为甘松现代临床应用和开发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处方收集与筛选
检索华柄数据智能中医药大数据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