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竹中医让中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第篇,医路漫漫青竹相伴。来源|人民网
导读
一位杰出优秀的中医人,他投身中医药事业70余年,在中医高等教育教学、中医内科学科体系构建、临床诊疗与学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杰出贡献。他又有什么样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呢?我们今天一起走进国医大师——周仲瑛的故事,细细品味学习。
周仲瑛近照
(图片来源:人民网)
人物小传
周仲瑛,年出生于江苏如东,曾任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医院副院长,年被评为首届国医大师。他投身中医药事业70余年,在中医高等教育教学、中医内科学科体系构建、临床诊疗与学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杰出贡献。
夏日午后,微风从书房窗户飘进来,掀起书稿的一页。93岁的周仲瑛老先生坐在藤椅上,一手扶着眼镜,一手按住手中书稿,时而谈论观点,时而安静思考。突然,他停下来,看着身边围坐一圈的学生,用夹着南通方言的普通话不疾不徐地问:“源于中医,衷中参西,继承发展,回归中医——你们对这16个字有什么看法?”这本整理中的《质疑录》,是周仲瑛针对古今中医学术中的疑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结合自己毕生感悟作出新的总结与提炼。这16个字对中医道路的见解,正是他致力于中医学发展的一生写照。
主要著作
主编或编著《中医内科急症学》、《中医内科急症学精要》、《中医内科学(第二版)》、《中医病机辨证学》、《凉血化瘀四方急难症病案选》、《中医古籍珍本集成》、《小儿病原方论》等。
学术内容
周仲瑛教授始终坚持以提高疗效为首要目标,临床辨证注重病机分析,强调以脏腑病机为临床辨证的核心,独创审证求机、知常达变、辨证五性、复合施治诸论,首创“第二病因”、“瘀热论”、“癌毒论”、“伏毒论”、“复合病机”等多种学说,擅长从“风痰瘀热毒虚”入手,采用“复法大方”治疗急难重症,特别是在急难病症方面的学术观点和辨治经验,得到国内外中医界的认同和广泛应用。
临床应用:
胆病常见者有黄疸、胆胀、胁痛、腹痛,涉及胆囊炎、胆结石、胆囊息肉、占位性病变、胰腺炎等,且与多种肝病有密切关系。论其治疗大法虽有多端,但每因证候复合兼夹,临床必须杂合用之。兹举其要者条例于下:
一法曰舒郁:意在疏肝以解郁,理气以利胆,适用于“肝胆气滞证”。多因情志刺激,抑郁不乐所致,与素体肝郁有关。方用柴胡疏肝散,若属血虚肝郁,可取逍遥散,气郁化火者加丹皮、栀子,气逆噫嗳加黄连、吴茱萸、白芍。
二法曰苦泄:治取苦寒逆折之品,清泄肝胆火热。适用于“肝胆火旺证”。方用龙胆泻肝汤,湿火重者加黄连、大黄、黄柏、土茯苓;郁火重者加香附、夏枯草、丹皮。
三法曰清化:此乃清热与化湿复合并投,以治“肝胆湿热证”。方选茵陈蒿汤、茵陈四苓汤、甘露消毒丹。
四法曰和降:此为苦辛合法,苦降辛通,和中开痞,泄肝安胆之意,适用于“胆胃不和证”。方选半夏泻心汤、栀芩二陈汤合左金丸之类。
五法曰通利:腑以通为用,司传导之职,若“胆热腑实”,胆液不能疏泄,则通导失司,腑气壅塞,不通则痛。方取大柴胡汤、蒿芩清胆汤,通利与和解并施;有黄疸者加茵陈,便秘加芒硝。
六法曰消积:湿热滞留,胆失疏泄,久而痰凝血瘀,“痰瘀郁胆”,结为砂石,变生息肉。方用自拟四金化积汤(金钱草、海金砂、矾郁金、鸡内金、酢浆草、虎杖、威灵仙、莪术、青皮、枳实、陈胆星、乌梅肉)等。
七法曰靖养:胆靖则神安,养心郁自解。方用《千金》定志丸合黄连温胆汤。
八法曰温通:久病入络,湿热痰瘀阻滞胆道,郁遏肝阳,生发条达失司,以致胆郁络瘀,甚或“胆心同病”。方用桃仁红花煎、当归四逆汤加肉桂、吴茱萸、川椒、九香虫、甘松、檀香、荜茇等。阳气虚衰者加人参、制附子、干姜、炙甘草、良姜、当归等补而通之。卒痛势急者,急服苏合香丸、麝香保心丸、速效救心丸之类。
人物思想
辨证论治博采众长立新说
用周仲瑛自己的话说,走上中医之路,是“自然而然”。“家世业医,幼承家训,耳濡目染。”周仲瑛回忆,尚在年少之际,他就跟随父亲周筱斋出诊,晚上则聆听父亲传授医理、医道。他从《黄帝内经》到《医学三字经》,从金元各家到明清各派,边读书边随父临证,在反复体悟中感受到中医的神奇。
13岁时,周仲瑛正式随父研习中医;17岁时,已能跟随出诊;0出头,便在家乡开设诊所。但在个人业务开拓前后,他却进入中医专科学校继续深造。这是什么原因呢?
年,已有一定临床实践经验的周仲瑛考入上海一所医学院中医师进修班学习。当时沪上著名的老中医授课并临床带教,使他进一步打牢中医理论和临床功底,从中领会不同医派的特长,让他的思路更加开阔清晰。
“学中医就像咀嚼橄榄,由苦转为甘。现在回想这些学习历程,表明中医这门学问,是一个‘学习—临证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只有这样,医术才能不断提高进步。”周仲瑛说,在成长、临证的不同阶段对中医经典理论的理解是不同的,中医经典对临床指导价值也不完全相同。
长期以来,周仲瑛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