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80后调香师鲁雯倾心传承中国

北京医治白癜风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01:13麝香、黄芪、佛手、甘松等一味味香料被加工制成古香,馥郁芳香萦绕在鼻尖与心间,清淡高雅的香味让人沉下心来,回味余甘......兰州一名出生于中医药世家的“80后”女调香师鲁雯凭借着自身的爱好和家人朋友的支持,从事调香制香已有10个年头。从甘南采集麝香、松香等原料开始,鲁雯每一个步骤都亲力亲为,对她而言,这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是对调香文化的热爱与传承。鲁雯演示制香过程。“古韵飘香”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古韵飘香”,这是鲁雯工作环境中最大的特色。进入她的工作室,映入眼帘的就是古色古香的装潢风格,古琴、茶具、香炉……处处都能体现中国传统韵味。鲁雯告诉记者,一般情况下,一种古香最多需要32味香料融合制作,最少也需要5味香料,所以古香制作有着非常复杂的程序,例如“白子”这味香料,要在四月份的时候亲自上山采摘,在经过开水煮过之后用黄酒浸泡3个月,最后晾干,这才是一种古香中其中一味香料的获取方式。由此可见,制作香料从第一步开始就难度不小,这也是少有人从事这份工作的原因。盘香、福牌、香包……古香各种各样的呈现方式博得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古香”这一传统文化也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不同的古香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但每一味香料从加工制作到被制成精美的古香,都是一次中国传统文化的流传。鲁雯的调香工作虽说是小众爱好,却也是对传统非遗文化的强大传承。从熟知中药材到调香、制香,熏陶与热爱并存年,鲁雯出生于中医药世家,耳濡目染,从小就认识了不少药材。鲁雯的姥姥对于中药知识了解很透彻,所以对鲁雯的影响很大,也给予了她不少帮助。同时,鲁雯自己也对中药材和调香方面颇有兴趣,她告诉记者,刚毕业拿到工资时,就买了一套珍藏版的医学书来学习,可见鲁雯自身热爱和好学程度。据了解,鲁雯已经能熟悉了解80-种药材的特性,并能正确使用它们,融入香的制作过程中。10年间,在通过对宋代古书《香乘》中古香配方的研究,鲁雯坚持不懈一遍又一遍尝试复原古香,直至今日已经有款宫廷古香被成功复原。她不断进行着探索挖掘,在对敦煌经洞中的残片资料研究学习后,也成功复原出6款敦煌古香。鲁雯用持之以恒的精神不断充实着自己的热爱,也让更多人去接触到古香的特别之处。鲁雯说,每一款古香的背后都有一段历史文化背景作为支撑,古人用香如同现代人使用香水、香膏,根据场合、用途、意境等方面的不同,各有讲究。她希望通过努力让品香如品茶一般,被更多爱香之人了解和传承。“古香”熏陶大学生徒弟和11岁的儿子“这款香主要有两种原料,一个是桂花,还有一个就是沉香。”在鲁雯的工作室里,来自西北师范大学二年级学生赵莹正在制作手工线香。经过前期的香料准备、调香、醒香等步骤,正式进入“制香”环节。只见他将香泥填入挤香器里,一手握住工具,一手慢慢旋转,线条状的香泥就从小孔里缓缓挤出来,顺势排列在晾香网上。随后,赵莹又拿出剪刀、理香木等工具开始裁香、理香,理好之后的线香在晾香网上晾制两天就可以使用了。赵莹是鲁雯接受的第一位学徒,年还是高三学生的赵莹,从“锦熙工坊”线上DIY体验课上了解到了“古香”,并结识了鲁雯老师,从小学习古典舞蹈,喜欢古典文化、汉服的赵莹便对“古香”制作很感兴趣,两年里,她跟着赵莹学会了制香、打香篆或者做佩戴类的香牌手串等工艺技巧。而对于鲁雯11岁的儿子李书同来说,受母亲的影响,8岁时上小学三年级的李书同就已经学会了简单的制香配方。三年级暑假时,和妈妈一同去日本学习香道工艺,与日本皇太子一起学习了初级香道,让李书同对东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平时妈妈喝茶看书时,都会焚上一炷香,我从小就是在香薰中长大的……”采访中,11岁的李书同略带腼腆地告诉记者。古色余烟,馨香四溢,一炷古香,燃尽浮华喧嚣。“到了我们这一代,对传统的东西流失得实在太多了,好多东西我们都看不到了也复原不了了,包括做香的过程中也遇到过很多困难,很多原料的做法都失传了,但是这种传统做香的文化我会一直探索下去。”谈到未来,调香师鲁雯充满信心,她要从嗅觉上触动人们的心房,让更多人去了解这一特别的“古香文化”。文/掌上兰州·兰州晨报记者张艾萍实习生陆彬荣图/掌上兰州·兰州晨报记者裴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songa.com/gszz/220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