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粽子
老底子的上海,遇到端午节吃粽子,基本都是自家包的。粽子的花样是比较多的,没有馅的清一色的糯米是白米粽,吃起来时蘸绵白糖。糯米与其兄弟赤豆混作一团的叫赤豆粽,还有包精肉的肉粽和包蛋黄的蛋黄粽。
赛龙舟上海人过端午节,讲究的习俗和江南一带过端午的习俗大同小异。龙舟赛是人们对端午节印象较深的习俗之一。在上海,这个民间活动延续了很久,形式也多种多样。旧时,上海人有时不叫龙舟赛而习惯叫竞渡。有资料记载,旧时端午节,上海黄浦江有龙舟竞渡之戏。有善杂耍者,身束青龙绦,装载各种器械。乘一种“快船”,往来穿梭于各龙舟之中,更番演奏技艺。如杨光辅《淞南乐府》咏端午龙舟:“淞南好,重五闹龙舟,破浪快船夸技勇,凌风画舫斗歌喉。樯火照江楼。”那时上海郊区如闵行、嘉定汇龙潭、松江白龙潭、南汇大团等处,都有竞渡之戏。后因浦江泊船日多,水势凶险,此俗渐衰。如闵行在光绪初年龙舟多至十余只,后因观者千万,风浪大作,有龙舟数条沉没于浦,遂有收敛。
配饰除了吃粽子、赛龙舟,以前上海和许多地方一样,还有佩饰的习俗。所佩饰物一般用金银丝或铜丝金箔做成,形状为小人骑虎,亦有另加钟、铃、缨及蒜、粽子等。这些东西可插在妇女发髻上,也可用以馈送。
挂香囊上海人称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它们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多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里所装东西已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工艺品。戴香包也颇有讲究。老年人为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香包,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儿童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香包,如老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几个别致的香包,赶在节前送给恋人。香袋以前家家户户都是自己做的,很多小姑娘一下做十多个,还互相赠送。有的还会比较谁做得好看。
挂菖蒲、艾草除了吃粽子、赛龙舟、佩饰物、挂香袋等习俗,端午节还有很多流传下来的其他习俗。如一般端午节期间,很多人家都会将艾草插在门窗上,再挂上两把菖蒲。这样做自然也有原由。如我们前面说过,端午时节也是夏季到来之际,这时候蚊虫也特别多,挂艾草一方面是民俗习惯,另外艾草本身气味强烈,能起到一定的驱虫作用。菖蒲的外形则比较像宝剑,挂在门外,传说可以辟邪。除了大门外,在房间里面的门上,有的人家还要挂大蒜,女孩子的闺房门上也会挂,人们多认为这些散发着浓烈味道的大蒜,也自有驱邪作用,所以有的地方挂大蒜也成为端午习俗之一。
挂彩蛋除了香袋,还有许多上海人,儿时都在胸前挂过用玻璃丝带钩织成的小网兜,里边正好装一只鸡蛋,用五彩丝线缠绕,或是涂上彩色,也是驱邪求吉祥的意思。
写符念咒挂钟馗上海人过去在端午节悬挂钟馗像于门口,正是这种辟邪风俗的继续与演变。另外,类似于此的祛鬼禳魔的习俗,还有在儿童额上点雄黄酒。节日一早,妇女们便将儿童耳上夹艾蒿,头上戴菖蒲,然后用雄黄酒在额上写一个“王”字。据说,这样可使百鬼畏惧,保命长生。
你最喜欢哪一个呢?
快来投票吧!
每日发布上海旅游新媒体排行榜
分享乐游上海,传递上海旅游新媒体新资讯
智旅信息——全域旅游互动营销领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