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息不歇的阿拉伯熏香香道

香氣中的生活美學

长久以来,中东这块神秘的土地总是让人浮想联翩,连绵起伏的沙漠、沙丘与骆驼的景象,抑或是“天方夜谭”的古老传说。

但除此之外,香也是阿拉伯半岛不可或缺的元素。香的艺术在阿拉伯世界中发展可谓历史悠久,渗透在整个阿拉伯文化中。

自古以来阿拉伯半岛一直与香料有着密切的联系,阿拉伯人素以擅长种植、制作和使用香料而著称。

阿拉伯人对香水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阿拉伯人发明的酒精,为使用酒精调制香水的问世铺平了道路。

以蒸馏法从植物中提炼香精,也是阿拉伯人的创举。正是这些技术的产生,才有了今天的香水。

著名的阿拉伯神话故事《一千零一夜》中,多处提到,用洒蔷薇水、花露水等香水的方法去促使昏迷不醒的人恢复神志。

阿拉伯半岛的香料主要集中在阿曼素丹国的佐法尔地区,有年的种植历史,能萃取香料的树达36种之多,被誉为香料之冠的乳香的原料树就有26种。

古阿拉伯人将乳香分成四个等级,最上等的称为(霍杰伊Hojari),其次为(沙赫里Shehri)、(萨姆哈里Samhali)、(拉斯米Rasmi),位于阿拉伯半岛南部的(哈达拉毛省Hadramout)则被称为“香岸”。

熏香今天仍然渗透在阿曼人的生活和文化里。在传统阿拉伯市场有不少香料店,店前摆放着阿拉伯风格的小香炉。

店主为了招揽顾客,也为了净化空气和祛邪,在香炉里点燃炭火,并在上面撒落几粒乳白的颗粒。随着白烟徐徐上升四处缭绕,浓烈的香味扑鼻而来。

阿曼除了有全世界最好的乳香,还有阿拉伯世界品质最为上乘的bakhoor香砖——用树脂、香木、鲜花粉末、芳香油、磨碎的贝壳和其他香料手工混调制成。诸如龙涎香、麝香和檀香。

成品可以是木屑状,也可以将其压缩成小块,如同松露巧克力那样。

阿曼人每天都会燃烧香砖待客,用来抵挡厄运,也用来盖过一些食物的味道,通常是每日两次在餐后燃烧,这样能使家里的空气保持清新。

除了居家待客熏香,阿曼人也会在衣橱里熏香,让衣服带上香气。让衣物、家具甚至座驾都久久缭绕着芬芳。

阿曼人自孩提时期便开始学习叠加香味,就像艺术家在调色板上调色一般,每个香料商都有他的独特技术——制造香料的祖传秘方只在家族中代代相传。

制作bakhoor最常用的香木就是沉香,阿拉伯人使用沉香的数量是最大的,在中东的香木市场上高棉沉香最受欢迎。是长久使用下来,世世代代形成的一种嗅觉偏好。

将沉香片侵入茉莉花和檀香油中,减轻沉香浓重的气味。或浸入琥珀味和柑橘精油中,为袅袅上升的蒸汽增添清爽的气味。贵族和有钱人习惯以焚烧香木待客,一般人家以香料渣子配成香丸来待客。

bakhoor的使用方法(很土豪的用香方式)

沙漠和干燥的高原地区,一般的香水挥发太快。所以在阿拉伯的人们更热衷于使用熏香和香膏。

阿拉伯人用龙涎香与麝香调制“龙涎香膏”,龙涎香膏的制作分三种级别:

第一种由麝香、龙涎香和辣木油制成,一份麝香和一份龙涎香,再加以辣木油调和。官府贵族常选用此种类型的龙涎香膏。

第二种配料有三种,一份麝香和一份上好的苏合,半份龙涎香,再加以辣木油调和。此种为政府官员和行政工作者常用。

第三种的配料为五种,一份麝香,二份苏合,二份压碎的沉香木,1/4份的龙涎香,加以辣木油调和。这种香膏是军人、商人和其他人使用。

▎阿拉伯香药与中国古人的芳香生活

香味是非常珍贵的,也是危险的味道。亚述人为了阿拉伯半岛的香料贡品而发动了战争,进行了杀戮。

在中国,香料以其和平的态势在华夏子民和阿拉伯人的交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阿拉伯香料自汉代已经传入中国至宋元时期,阿拉伯世界与中国的香料贸易,以及阿拉伯香料在中国的使用,都已达到鼎盛。运送到中国的香料极大的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饮食、医学、制香......

阿拉伯香料被中医药家用于防病、治病,并与中医理论结合形成香药的应用理论,极大的丰富了中国的本草资源和中医药理论。

成书于元代的《回回药方》是集阿拉伯医药学与中国传统医学为一体,《回回药方》,很多方剂都使用了芳香的香药,直接用阿拉伯香药命名的就不下数十个。

在中国传统合香中所使用的香料,很大一般分都来自阿拉伯地区。随香料一起传入中国的还有阿拉伯香水。

五代时玫瑰香水由海贸路线运抵中国,并在宋代形成稳定的进口,古人称为“蔷薇露”、“大食蔷薇水”、“大食水”。

北宋皇陵客使像,客使手托宝瓶的,瓶乃七宝金瓶或者琉璃瓶,瓶中装的是蔷薇水,就是阿拉伯玫瑰香水。

宋?陈敬《香谱》所列香方,蔷薇水频频出现,像杨古老龙涎香、杏花香、韩钤辖正徳香、瑞龙香、江南李主帐中香等。

沉香一两(锉细如炷大)、苏合香(以不津瓷器盛)。右以香投油,封浸百日,爇之。入蔷薇水更佳。江南李主帐中香

制作“江南李主帐中香”的方法与阿拉伯人制作bakhoor很相似。蔷薇水被贵族、士大夫用作“合香”的重要配料,天然花香的香水,与名贵香料沉香、檀香一起,拌合成香丸、香饼,在瓷香炉中静静焚化。

在制造高档香品的时候,往往会使用蔷薇水,由此形成复合的、层次丰厚的香氛。

阿拉伯名医阿维森纳的名著《医典》一书中有用金、银箔做药剂丸衣的记载,据西欧鲁《世界药学史》说:“阿维森纳为用金银包裹丸剂的创始人,此种丸剂,不仅在外观上有一种美化之感,且亦能增高医治上的效果。”

手工为安宫牛黄丸包金衣

阿氏创制金银箔为丸衣,意在增加外观上的美观和保护药效。当时中阿交通频繁,很快就传到中国来。此做法也被“合香家”借鉴,宋代流行焚烧香丸、香饼,香品当做礼品送人为了显示其豪华,香丸通常会以金箔为衣。

“如欲遗人,圆如芡实,金箔为衣,十丸作贴。”古方中“宣和贵妃王氏金香”与“韩魏公浓梅香”都以金箔为衣,作为礼物送人是十分受到欢迎。

宋元时期,泉州刺桐港成为“东方第一大港”,居住着大量的阿拉伯人,当时定居泉州的阿拉伯后裔蒲寿庚家族,拥有大量海舶,垄断泉州香料海外贸易近30年。蒲氏家族为泉州增添了一项全新的手工艺“永春篾香”,流传至今。

明代中阿交往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的过程。这与明代朝廷闭关锁国的政策有关。但中国和其贸易各国在千年来的药材互补贸易传统下,对已无彼有的药材已经形成了长期的依赖性,而且又有巨大利益的驱使诱惑,所以中外民间一直存在着频繁的香药走私。

在明代正德年间,出现了大量阿拉伯文文饰的生活器物,此时的器形大多都是中国传统的器型,以伊斯兰世界主流的阿拉伯文做装饰。

明?正德款阿拉伯文筒式炉

“大明正德年制”,整器皮壳熟栗色,宝光内含,古气凝重,为明代阿拉伯文炉的精美之作。  

这与信仰伊斯兰教的明武宗朱厚照有很大关系。明武宗朱厚照还有一个阿拉伯文的名字,叫作妙吉敖兰(mejid-Allah),意思为安拉的荣耀。

唐代、宋代时期久居中国东南沿海的阿拉伯、波斯商人到明代形成“回回共同体”。明?徐春甫撰《古今医统大全》通用诸方中收录了一方合香为南京回回方。

合香(南京回回方)真排草檀香(各四两)、牙香(二两)、沉香(三钱)、藿香(单枝者,二两)、广木香(二钱)、丁香甘松(各半两)、酥合油(一两)、广零陵(一两)、麝香(一钱),为末和匀。

回回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与阿拉伯一伊斯兰医学“东西合璧”的产物,伴着中阿之间的文化交流。阿拉伯香料也逐渐融汇于中国传统医学体系和古人的用香生活中。成为日常生洁中,不可缺少的物品。

这不是一个专业的学术公号,我们只是喜欢香文化。分享我们看到、知道的与香有关的点滴。投稿联系:obito-obito/







































娌荤櫧鐧滈鍝鍖婚櫌濂?
鍖椾含鍝湁娌荤枟鐧界櫆椋庣殑涓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songa.com/gsfb/101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