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后期,有三个历史人物在军事上大放光彩。一个是蜀汉的姜维,另两位是曹魏的邓艾和钟会。姜维继诸葛遗志,九伐中原,虽然胜少负多,但是其智谋、勇气为人敬仰。邓艾自参与关中战争后,多次与姜维交手,胜多负少。钟会幼时便以聪敏闻名,在诸葛诞反叛时初次亮相便奇谋百出,为司马师平定淮南立下大功。魏蜀两国之间的生死成败,就寄托在此三人身上。然而,这三人却先后栽在了当时一个名叫卫瓘的书生手里。
卫瓘
卫瓘(年─年),字伯玉,河东安邑人(今山西夏县北),出身于书法世家,三国时期魏国阌乡侯、侍中卫觊之子。卫瓘十岁丧父,承袭父爵,二十岁时成为尚书郎,由于德行高尚,秉公办事,其官运亨通,后历任通事郎、中书郎、散骑常侍、侍中,持节慰劳河北,转廷尉卿,与司马氏走得很近。
姜维
蜀汉末年,政治腐败,军民疲惫,蜀国内部不支持姜维的北伐。再加上宦官黄皓的谗言,姜维于是率大军于沓中屯田避祸,汉中的防备非常空虚。魏国方面因为司马昭刚刚弑杀魏帝曹髦,内部矛盾很大。出于转移国内矛盾和建立个人威望的战功的需要,魏咸熙元年(年),权臣司马昭派钟会、邓艾伐蜀,却又对他们很不放心,于是命卫瓘作监军,持符节监督钟会、邓艾的军事行动,并统兵一千人。后来,又命心腹贾充带领一万步骑兵进入汉中,都督关中、陇右诸军事,防备意外。从如此处心积虑地安排上,可见司马昭的奸雄之心。本来这场伐蜀战争在魏国是受到诸多反对的,包括邓艾也是认为现在伐蜀难以成功。而支持者几乎没有,除了钟会,这也是为什么从未统兵打过仗的钟会能够统领大军的原因。所以最后坚决支持伐蜀的钟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准备伐蜀之役,而久经沙场的邓艾所统帅的只是一支担负牵制任务的偏师。
钟会
魏国的军事战略是钟会率领大军从骆谷,斜谷的大路进取汉中,邓艾与诸葛绪各统诸军三万余人从陇西进攻,进行战略牵制。邓艾进取甘松,沓中阻挠姜维的行动。诸葛绪进占武街,桥头切断姜维的归路,前后夹击,阻止姜维退往汉中,以使钟会率领魏军主力能够迅速占领汉中,打开进攻成都的通道。但由于诸葛绪在行动上的犹豫,差了一日的行程而未能阻截到姜维,姜维得以成功从桥头突破,引军退往剑阁,依仗天险,与钟会率领的魏军主力相持。
邓艾则出奇兵,偷渡阴平,直插蜀汉心脏地区。当时蜀国内部抵抗不够,诸葛瞻大败,成都被围。刘禅最终选择出降,蜀汉政权灭亡。但是这次行动邓艾没有向主将钟会进行汇报。而在邓艾成功前夕,钟会正考虑退兵。所以钟会和卫瓘后来奏言邓艾专擅即源于此。邓艾的果敢的军事行动使得他统帅的这只偏师最终立下了灭蜀的首功,但同时也种下了其与钟会失和的种子,钟会作为这次伐蜀之役的策划者与领导者,最终却无功而返。这对于钟会是一个不小的挫折,同时骄傲自满的钟会本身权力欲望和报复心又强,而邓艾在灭蜀之后,又独断专行,在处理善后事宜时,丝毫没有征询钟会等人的意见,使得邓艾、钟会两人的关系在灭蜀之后急剧恶化。
邓艾
闻讯后,姜维痛哭不止,大喊“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姜维内心还欲复汉,便假意投降钟会。
钟会想占据成都,与司马昭分庭抗礼,必先除掉邓艾,于是与卫瓘一起秘奏司马昭,称邓艾僭越谋反。司马昭大怒,便让兵多将广的钟会收服邓艾。钟会很狡猾,他认为卫瓘兵马少,一定不是邓艾的对手,便派遣卫瓘去逮捕邓艾,想借邓艾之手杀掉卫瓘,他然后师出有名,名正言顺地将邓艾及其党羽一网打尽。
卫瓘很聪明,对钟会借刀杀人的伎俩心知肚明,于是趁夜抵达成都,却不直扑邓艾,而是向邓艾手下的将领发出告示,“称诏收艾,其余一无所问。”外围工作做好后,卫瓘余次日凌晨将尚未起床的邓艾父子捉获。
随后,钟会率军入城,将胡烈等诸将全部囚禁,决意谋反。卫瓘不肯胁从,于是装病呕吐,骗过钟会,钟会放其出城。卫瓘出城后亲作檄文宣示诸军,讨伐钟会。钟会也率领亲信士兵出战,双方在蜀汉的宫廷内展开激战,最后钟会被杀,姜维自杀,祸乱平息。钟会、姜维死后,真相大白,邓艾无罪。而此时,邓艾父子正在押往京师的路上,邓艾的心腹将士想追赶上槛车,准备解救邓艾回归成都。卫瓘认为他曾和钟会一起诬陷邓艾,担心一旦事情泄露,会遭到邓艾的报复,于是连忙派遣与邓艾有仇的护军田续至绵竹夜袭邓艾,最终邓艾父子被杀死。
灭蜀后,一个功大骄矜不受节制,一个拥重兵图谋割据,一个假装投降心怀鬼胎,就这样邓艾、钟会、姜维,这三位三国后期一流的军事天才被一介书生卫瓘给干掉了。
(文案整理自网络,照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古风倾城·只为传承古琴、汉服、汉婚、雅集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