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手札
蒋健,岐黄学者,上海市名中医,上海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六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
在《病郁同存治肾着》(见年12月11日《上海中医药报》)文中,介绍了蒋健教授以甘姜苓术汤合温胆汤、栀子豉汤(干姜、茯苓、炒白术、甘草、竹茹、半夏、枳实、山栀、淡豆豉、合欢皮)治疗郑某腰部酸重不适、小腹沉重下坠、白昼怕冷案,兹再介绍以甘姜苓术汤为主治验一例,重点说明蒋健教授临床运用经方的经验及其特点。
梅某,女,54岁。初诊:年8月13日。患者形寒怕冷,逐渐加重,冬夏均怕冷,脘腹以下冷至足,已两年有余。自觉有冷风从足心钻入而上行达腹,两侧少腹时有隐痛,腰酸,易疲劳,畏寒怕冷,现虽时值酷暑难当,但白昼着长袖衣,夜间睡觉更需覆盖棉被,根本无法耐受冷空调,为此自夏以来,造成“夫妻分居”数月。去年8月行子宫肌瘤切除术(子宫肌瘤大于5厘米)后,畏寒及上述诸症越发加重。寐浅,无腹泻,纳尚可。望诊面色暗而萎黄,唇暗,舌暗红,舌下络脉迂曲显露,苔白腻;切脉细弦;问诊得知平素因家庭琐事情绪不佳,郁郁寡欢。处方:甘草12克,干姜30克,茯苓30克,炒白术30克,薏苡仁30克,附子12克,败酱草15克,桂枝15克,白芍15克,桃仁12克,当归12克,柴胡12克,枳壳10克,14剂,水煎服,日服2次。
二诊(8月27日):服药后形寒怕冷减少,脘腹以下冷至足明显减轻达七成,少腹再无隐痛,稍能耐受空调,精神较前为振,面色唇色明显改善,心情舒展,唯仍有腰酸、项背强几几。上方加葛根30克、川牛膝12克,再予14剂。
三诊(9月10日):形寒怕冷减半,脘腹以下不冷,也无冷风自足心钻入上行,但仍有脘腹冷、肩颈胀,舌淡红齿痕,脉细弦。处方:附子60克(先煎2小时),干姜30克,甘草15克,红参10克(自备),生黄芪30克,桂枝30克,白术30克,茯苓30克,14剂。
四诊(9月24日):形寒怕冷减去八成。处方:柴胡12克,白芍15克,枳壳12克,甘草12克,干姜30克,附子12克,茯苓30克,炒白术30克,桂枝12克,当归12克,桃仁12克,14剂。
五诊(10月15日):畏寒几无,自觉双目干涩灼热,咽中有痰难以咯出,胃凉,舌淡红,苔薄,脉细弦。处方:竹茹12克,半夏12克,茯苓12克,枳实12克,陈皮12克,厚朴12克,甘松10克,夏枯草15克,合欢皮15克,14剂。
六诊(11月5日):怕冷已止,目热减,咽中有痰不明显。近日口舌生疮,治予以兼顾。
首诊处方虽仅13味药,但不难看出其含有甘姜苓术汤、薏苡附子散、薏苡附子败酱散、四逆汤、干姜附子汤、甘草附子汤、附子汤、白通汤、真武汤、苓桂术甘汤、茯苓甘草汤、甘草干姜汤、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芍药甘草汤、四逆散、桂枝汤、附子桂枝汤等约20首经方在内,内涵信息量极其丰富(见附表)。
甘姜苓术汤在《金匮要略》中用来治疗肾着,腰以下怕冷为其主要表现之一,不必拘泥“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从《病郁同存治肾着》文中案例即可看出,腰腹部重坠感伴怕冷者用之亦效。在本案,患者素有下半身冷已达二年有余,符合甘姜苓术汤指征。蒋健教授运用甘姜苓术汤剂量较大,认为非此难以迅捷祛除陈寒痼湿。
薏苡附子散原治胸痹缓急,薏苡附子败酱散原治肠痈,其主治适应证看似风牛马不相及,但均可针对寒湿病机,其实与甘姜苓术汤适应病机相差不大,薏苡仁可助苓术祛湿,附子可助干姜散寒,正可借力。余如甘草附子汤原治风湿相博骨节疼痛、恶风不欲去衣,附子汤原治少阴病寒湿身疼,真武汤原治少阴病阳虚水泛(停),苓桂术甘汤原治阳虚痰饮所致奔豚气、头眩而身为振振摇者,茯苓甘草汤原治胃中饮停,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原治风湿相博身体疼烦,这些方剂药物组成有共性,与甘姜苓术汤功能主治并无云泥之差,均主要针对阳虚和(或)寒湿、水饮内停的病机证候。当合用这些方剂时,自然包含了四逆汤、干姜附子汤、白通汤、甘草干姜汤等温阳散寒方剂在内。
本案处方引人瞩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并未满足于运用甘姜苓术汤及其类方温阳散寒除湿,因本案尚有子宫肌瘤及少腹隐痛的临床表现,何况畏寒因子宫肌瘤术后加重,对此不可熟视无睹。本患天癸尽而绝经,术后更伤冲任气血,阴水既乏,孤阳不长,阳气愈虚而导致畏寒加重。故在处方中还引入了桂枝茯苓丸与当归芍药散的主要药物,前者原治妇人宿有癓瘕,后者原治妇人腹中痛,使处方又具养血活血祛瘀的作用,且败酱草有助于以上两方祛瘀止痛,兼顾妇人腹部术后残余湿瘀毒,使血行通畅,有助于祛瘀化湿、散寒止痛。处方中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其酸甘化阴的作用与养血药物又可制约干姜附子桂枝药性之温燥。
二是处方中特别运用了四逆散,该方原治肝失条达气郁致手足厥冷,本案虽并无典型四逆症状而仅表现为下半身冷,但患者情绪不佳而影响睡眠,更经子宫肌瘤手术创伤受惊,多少存在肝气郁结的表现。四逆散既能疏肝理气解郁,又能疏通气机而使阳气舒展布达,有利于解郁祛寒。三是患者尚属围绝经期妇女,其下半身怕冷乃是缘于自觉冷风自足心钻入上行所致,蒋健教授将此认定为“Ⅰ类怪症”。蒋健教授在“怪症必有痰”“怪症必有瘀”的基础上,提出“怪症必有郁”论,即心理情绪障碍可致种种怪诞症状表现。对此治疗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以四逆汤从郁论治;另一方面以桂枝汤及附子桂枝汤温阳调和营卫,坚固腠理防风钻入,以杜绝脘腹冷感的产生,体现了病郁兼顾的治疗思路。四是在初见成效基础上,三诊转以四逆汤、苓桂术甘汤加参芪,附子用量猛增至60克;四诊转以四逆汤、四逆散、苓桂术甘汤及桂枝茯苓丸;五诊转以温胆汤、半夏厚朴汤加味。综上,蒋健教授在首诊方区区13味药中,涵盖了《伤寒杂病论》经方将近20首,信手拈来,融会贯通,配伍丝丝入扣,相得益彰;后续治疗取舍增减适宜,麻利干净;最后治以化痰解郁为主,以收全功。整个治疗过程足见其经方功底,构思精密,进退及时,变化灵巧。
蒋健教授告诫我们:从书本上初学经方时,需用“放大镜”仔细琢磨每首经方的功效主治;在临床运用经方时,需用“广角镜”按证归类,触类旁通,抓住本质病机,纲举目张。
(整理:上海中医院傅慧婷,为上海中医药大学杏林传承人才项目成员,蒋健名中医工作室、岐黄学者工作室师承学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