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文殊密法与《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
文殊师利(Ma?jusrī),或作曼殊师利、妙吉祥,是大乘佛教中以智慧著称的菩萨,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两大胁侍,一表智、证与般若,一表理、行与三昧。在大乘佛典中,文殊菩萨是智慧的象征,他在过去世曾为七佛之师。晋代失译《佛说放钵经》载,佛陀曾告诉诸菩萨、阿罗汉说,他能成佛得道,皆蒙文殊师利之恩,故以文殊为本师,并称:“过去无央数诸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恩力所致。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16]《首楞严三昧经》记载说,文殊师利在久远过去世早已成佛,号称龙种上如来。[17]在各种大乘佛典中,文殊常以反诘、否定、突兀的言语或行动警醒众生,代表不拘常法、重视第一义谛的善巧法门。
在秘密佛教中,文殊师利密法是除观自在密法之外最为盛行的菩萨道密法,与之相关的秘密仪轨在公元6—1世纪的印度非常流行,此期流传的种种汉、藏、梵等各种文本的文殊师利密法仪轨即是很好的证明。通过这些文殊类密教经典的谱系,可以看出这六百年间文殊密法在印度的发展与源流。
一文殊密法源流检讨文殊密法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比如文殊持诵的陀罗尼或真言,可以分为一字文殊、五字文殊、六字文殊、八字文殊等不同类型;按文殊造型尤其是顶髻数目有一髻文殊、五髻文殊、八髻文殊;如果按后来秘密佛教的四部怛特罗分类法,文殊密法则跨越了事、行、瑜伽、无上瑜伽四个阶段。今依汉译文殊密教经典为主要典据,同时结合相应的藏译本与梵语写本,粗略勾勒公元6—1世纪文殊密法演变的基本轮廓。
(一)《金刚大道场经》中的文殊密法早在公元6世纪前后文殊密法即已在印度出现,此期结集的《金刚大道场经》即收录其法。其详情由唐阿地瞿多译《陀罗尼集经》卷六“诸大菩萨法会印咒品”中的文殊师利印咒法门见出。唐长寿二年(69)南天竺菩提流志所译《六字神咒经》与上述文殊师利印咒内容基本相同,是文殊密法的单行本。又有唐代失译《文殊师利菩萨六字咒功能法经》一卷,或称《六字神咒经》、《六字咒经》,与上述两种译本基本相同。除此之外,隋代费长房《历代三宝记》与法经《众经目录》皆注录有《六字神咒经》,系节译大本经。其经本已佚,无从考知其具体内容,但从经题来看,很可能也是早期文殊密法的经本,与阿地瞿多、菩提流志译本同。
从今天传世的三个本子来看,公元六七世纪流行的文殊师利密法还比较简单,主要包括六字咒、像法、供养法、护摩法与种种成就法。其六字咒为:唵、婆、鸡、陀、那、么,莎诃(Om-va-ci-dha-na-ma,Svaha),去掉后面的莎诃,正好有六字(音节)组成。在其像法中,文殊身作童子形,黄金色,衣作白色,遮脐以下,身佩璎珞,臂印钏等,左为观自在菩萨,右为普贤菩萨,又在文殊下方画持咒人,瞻仰文殊。在其种种成就法中,画像通常置于舍利塔旁,在布置好道场,作种种香花、饮食、果子、香灯供养,咒师即诵咒作种种护摩供养,即可感得文殊师利现身,所求皆得满足。除此种根本成就法外,又以六字咒与像法为基础,以神咒加持种种药物、器具,依法行持,即能获得种种呼召、增益、降伏、袪病、掘藏等成就。如其以五种香料和合作丸治恶疮恶病事:
复次,是法印咒若有人患,取龙脑香、沈香、甘松香、多伽罗香、苦楝树皮,是五种物总捣为末,以牛胆和而作团已竟,然后阴干。欲用之时,日中暴干,仍以净布覆其药上,勿令见日。当以前印印其药上,亦以前咒咒药,满足一百八遍,更作小丸如弹丸大,于大盘中盛水和竟,用涂疮上,二十一遍涂之即差。[18]
从其行法来看,此一时期的文殊密法还只是着眼于外在的行事(kariya),按后来的四部怛特罗分类法来看,属事部怛特罗密法,或称陀罗尼密法。
除文殊六字咒法外,在公元六七世纪印度还流传文殊一字咒法,公元七八世纪之后,先后有南印度菩提流志、北印度迦湿蜜罗国宝思惟与唐求法僧义净译出此种密教经典。唐长寿二年(69)菩提流志于佛授记寺译出《文殊师利咒法藏经》(或称《一字咒王经》一卷),长安二年()北印度迦湿蜜罗国宝思惟译《大方广菩萨藏经中文殊师利根本一字陀罗尼经》,次年十月义净又重译此经,题作《曼殊室利菩萨咒藏中一字咒王经》。[19]从三种译本的译者与梵本来源推测,此法当流传于南北印度各地。
一字文殊密法或称文殊师利童子行轮咒法,是一切如来所有秘密心大神咒王。修习持诵者即得文殊师利拥护,能消灾障、除噩梦、去怨敌、灭罪业等功效,还能成办各种善事,是一种简便易行、功用广泛的陀罗尼密法。
比如行者只要以五色线结咒索系其顶上,即可护其身,诵其根本咒“唵齿瀶”(OmKilhīm),可以成办种种除障袪恶消罪,增益生善起悲等种种事业。再如有人患一切鬼病,行者以咒咒右手一百八遍,烧安息香熏之,左手作本生印,右手磨病人头,患即除愈。如有因怨敌及噩梦令人身心不安者,行者以七色线结咒索作莲花形,或作轮形,或作金刚杵形,咒之一百八遍,烧安息香熏之,系其身项上七日,可袪除一切厄难。一字咒法并没有对坛场、画像与印契有特殊的要求,应该是出现较早的陀罗尼密法。
(二)胎藏界密法中的文殊师利在胎藏曼荼罗中,文殊首先作为八大菩萨之一被安置于中台八叶院的西南叶上,密号吉祥金刚,另外,胎藏曼荼罗又有文殊院,以文殊菩萨为主尊,表大日之智慧能断一切戏论,兼福德而以智德为本。在胎藏界曼荼罗中,文殊师利的身形基本上是一致的,即“身郁金色,顶有五髻,皆作童子形,左持泥卢钵罗[10],是细叶青莲花,花上有金刚印。极熙怡微笑,坐白莲花台”。[11]按照善无畏的解释,其身形的每处都是一种秘密符号,即所谓“秘密标帜”,其身作郁金色是用表金刚深慧,顶上的五髻表示久已成就如来五智,他以童子形示现是为了表示其本愿因缘,左手持青莲表示不染着诸法三昧,以无所住故得见实相,其金刚印表能以常寂之光遍照法界,所坐白莲意表胎藏之意。
(三)金刚顶系的文殊密法在金刚界曼荼罗中,文殊菩萨为贤劫十六尊之一,即金刚界曼荼罗九会中,列于羯磨会、三昧耶会、供养会、降三世会等各轮坛外四方的十六尊菩萨,与无尽意、金刚藏、普贤为北方四尊。受金刚顶系瑜伽怛特罗密法影响,在印度还出现了文殊五字瑜伽密法,公元8世纪初金刚智汉译的《金刚顶经曼殊室利菩萨五字心陀罗尼品》一卷即是关于此种密法的经典。公元8世纪中叶,不空重译与文殊五字瑜伽密法相关的经典,计有如下数种:
(1)《金刚顶经瑜伽文殊师利菩萨法》一卷,包括文殊师利菩萨法与供养仪轨两部分。
(2)《金刚顶经瑜伽文殊师利菩萨供养仪轨》一卷,与《金刚顶经瑜伽文殊师利菩萨法》后半部分同,讲文殊五字瑜伽密法的供养仪轨。
()《金刚顶超胜三界经说文殊五字真言胜相》一卷,说文殊五字真言的殊胜之字相、字义与功德。
()《五字陀罗尼颂》一卷,以偈颂体形式略述文殊五字瑜伽真言密法,除中间夹杂的三十余种真言外,通篇皆为五言偈颂体。
(5)《曼殊室利童子菩萨五字瑜伽法》一卷,列文殊瑜伽密法中的真言与文殊赞,其真言包括一字真言、二字真言、五字真言(五种)、六字真言(六种)、加持灌顶瓶真言、菩提庄严成就真言,其真言与文殊赞都以梵字(悉昙体)与汉字(音译)的对照的形式。
文殊五字瑜伽密法,或称五字陀罗尼法,是文殊师利菩萨在毗卢遮那大会中为佛世尊及其他集会大众所说,包括真言、四种曼陀罗法与画像法,其奉请、供养与承事仪轨见于不空所译《金刚顶经瑜伽文殊师利菩萨供养仪轨》。
文殊密法中的真言,或称五字陀罗尼,即阿啰跛者曩(arapacana)五字,是四十二字门的前五字。四十二字门始见于大乘般若类经典,后在佛传类、《华严经》“入法界品”出现,是释迦牟尼太子入学堂学书、善知众艺童子传持的法门,其前五字如何转变为文殊真言,其间的历史细节值得探讨。
如同金刚顶系其他瑜伽密法中的曼荼罗一样,文殊五字瑜伽密法曼荼罗也有四种曼荼罗,即大曼荼罗、三昧耶曼荼罗、法曼荼罗、羯磨曼荼罗。大曼荼罗或称尊形曼荼罗,即以种种色彩显示诸尊相好具足之身的曼荼罗。其具体做法为,选择每月的十四、十五日,择清净之地作曼荼罗,大小随意,并以瞿摩夷(牛粪)、白檀香泥涂之。在曼荼罗中,画文殊师利,作五髻童子形状,身郁金色,以种种璎珞庄严其身,右手把金刚剑,左手把梵夹,坐月轮中。绕月轮,书五字陀罗尼。造作完毕后,阿阇梨对曼荼陀,结金刚剑印,念诵真言,即感得文殊师利加持、现身,得无碍辩才,悟得此五字陀罗尼甚深义理。阿阇梨即礼拜,出道场外,为弟子授菩萨戒,以绯帛覆其眼,引之入坛场。阿阇梨即为弟子授记付法,传授此陀罗尼密义:“此陀罗尼极应秘密,阿啰跛者曩者,是满一切愿义。何以故?阿字者,乐欲菩提义(?)。啰字者,深着不舍众生义(ra-sattva)。跛字者,第一义谛义(paramārtha-satya)。者字者,妙行义(su-carita)。曩字者,无自性义(na-svabhāva)。乐欲菩提,不舍众生,深入第一义谛中行行,修习诸法,无有自性。”[12]在此种密法修习中,行者获得文殊的加持,了悟其第一义谛。
其契印曼荼罗即在中心画代表文殊的金刚剑,其四方画八供养印契与四摄印契。三摩耶曼荼罗系在坛中书五字,以及八供养、四摄种子字。其羯磨曼荼罗系在坛中安般若波罗蜜经卷,日日读诵、念诵,作种种供养。
在具体的行法方面,不空所译《金刚顶经瑜伽文殊师利菩萨供养仪轨》所言非常细致,由此可以看出此种密法的种种特点。要略言之,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
其一,供养程序繁复,事相众多,意象变化多端。除了上述曼荼罗的布置与像法的描绘外,文殊五字瑜伽供养法的前后程序或事项非常复杂,行者先从观想金刚杵加持自身、诵警觉真言始,依次要经过敬礼四方佛与十方诸佛,开闭心户入于佛智,谛观本心作月轮观、菩提心月观、昙字观、智剑观、文殊观等观想,自灌顶成本尊坚固体,修四摄得般若智、作八供养,本尊供养,奉送诸尊等十余种程序。
其二,身语意三密结合,行者与诸佛本尊当体不二。金刚顶系密法属瑜伽怛特罗(Yoga-tantra)密法,之所以瑜伽命名乃在于此种密法强调种种行法的彼此呼应与结合,着眼于修习者本人与所奉本尊的一体不二境界。
在举行供养法时,行者须念归敬诵,诵文中即强调此种密法身、口、意三密结合的特点,如“归命童真妙吉祥,我依瑜伽说念诵。身口意业金刚念,如来甚深三密门”[1]。在如法如仪设置好曼荼罗坛城与本尊之后,阿阇梨须遍观十方诸佛,礼敬供养诸如来足,“为成三业金刚故,当于二手舌心中,应想五智金刚杵,由此加持皆悉地”,观想的同时,结警觉印契,二手作金刚拳,诵警觉言。[1]然后阿阇梨即顶礼四方佛,身作礼拜,手结金刚合掌印,口念诵真言,心作观想。首先礼东方阿閦佛,舍身求请不退转位,全身着地,以心礼拜,金刚合掌舒顶上,同时诵舍身求请加持真言,心想吽字青色。次礼宝生佛,舍身求请灌顶位,行者作金刚合掌当于心,以额着地虔诚礼拜,诵舍身求请灌顶真言,额想黄色。再礼观自在王佛(阿弥陀佛),舍身求请三么地,作金刚合掌,置顶上,以口着地,口想赤色。最后礼不空成就佛,舍身求请善巧智,作金刚合掌安于心,以顶着地稽首礼,诵舍身求请方便真言,顶想绿色。
瑜伽密法中将修习者与本尊观想为一体不二的观行法门在文殊五字瑜伽密法中时有体现。如行者在行法过程中,要先后结诵金刚智剑印咒、灌顶结宝印、智拳印咒、宝剑自灌顶印咒、甲胄印咒等,置于上至心、额、喉、顶,下至脐下、腰及两膝等身体部位,使其身得诸印咒加持,获得本尊坚固之体。其次,修习者须结诵文殊三么耶印真言,想身同等妙吉祥,继之以结诵喜三昧印咒;结诵金刚降三世印真言,想自身与本尊无差别,以悲心示现威怒形;结诵莲花三么耶印真言,令观行成就。此后,修习者还要在金刚利(Vajra-tiks?a)菩萨结诵金刚钩、索、锁、铃四摄印与真言,即作金刚钩(Vajrānkusah)印真言,召请菩萨入自身,想自身与菩萨等同;结诵金刚索(Vajra-pāsa)印真言,观想自身与金刚索菩萨一体不二;结诵金刚锁(Vajra-sphotā/Vajra-srnkhalā)印真言,使全身坚固不变;结诵金刚铃(Vajrgha?ta/Vajrāvesa,遍入义)印真言,令速得妙成就。金刚利菩萨或称文殊师利萨,系文殊的密教化身之一,此尊身形与文殊颇有相通之处,身作金色,示佛智成满之相,一手持梵箧,一手执剑,表示能以佛智斩除惑障,行者与金刚利菩萨的结合,也就意味着与文殊师利的一体不二。
其三,以文殊为本尊的观想法门细密,重在佛智的修习与获得。
在整个供养仪轨中,观想法居于重要的位置,诸多环节的进行,诸如诸佛、菩萨的召请、礼拜、供养、赞颂、遣送等环节都是在观想状态通过意念或神智的转换来带动的。外在事相的布置与运作都是浅显的,其表征的密意以及整个密法蕴含的深层次意蕴或思理,都是由内在的观想来实现的。比如以行者谛观本心,以照见清净菩提心的过程中,就涉及月轮观、文字观、智剑观、文殊本尊观等种种意象与转换,其目的在于佛智或曰文殊智慧的获得。如在行法过程中,修习者就有开心户入佛智的观想过程,即于两乳想怛啰(tra)、咤(Ta)两字,如两扇窗户,字皆白色,两手结金刚缚印,三拍其二处,诵开心真言。次观妙莲阿字门,以金刚缚印召之入心殿,想入其字。然后再结闭心户印,诵金刚拳真言,意味佛智进入其身心。再如,行者在金刚利菩萨前作内外八供养的目的,在于获得六波罗蜜与方便、誓愿波罗蜜。就修习者主体而言,是以般若甚深智即佛智的获得为最高境界。另外,修习者在作三摩地念诵时,在当心观大圆镜智(ādarsa-j?āna),即如实映现一切法之佛智,在心中布五字门,了了谛观,随义相应,使自心与般若波罗蜜义结合。
除上述不空传译的文殊五字瑜伽密法外,唐上元元年()印度婆罗门金刚福寿于秦州开元寺所译《一髻文殊师利童子陀罗尼念诵仪轨》(或称《一髻文殊童子速成就无尽宝藏经》)一卷,也是与文殊五字瑜伽密法相关的经典,其坛场布置法具如文殊五字瑜伽法所言,内中有十七尊,如法供养、念诵、观想可得种种金钱、摩尼宝、五谷等无尽宝藏。不过,其像法稍有不同,即文殊师利童子首作一髻之形。从其行法的功能与成就来看,此种密法与事部怛特罗密法相类。
(四)八字文殊密法除了上述提及的文殊五字瑜伽密法外,公元八九世纪时印度还流行八字文殊密法。其根本经典《佛说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或作《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文殊师利菩萨八字三昧法》,唐景龙四年()曾由南印度沙门菩提流志在长安西崇福寺译为汉文。经文叙佛在净居天,光照文殊顶,文殊又以光照金刚密迹主顶,金刚请问法灭之后,文殊为何及如何广利众生?佛称于东北方大振那国有五顶山,文殊师利于此游行居住,以秘密心咒,并画像、坛印等法门教化众生。经文先说十八大陀罗尼,次说八字秘密心陀罗尼,或称大威德秘密心陀罗尼:唵,阿末啰吽却哳啰(Om·āhdhīrahūm·khacarah),次说画像法,坛法与印法。其像法以释迦牟尼佛为中心,文殊师利、观自在等五菩萨居其右,弥勒、无垢称等五菩萨居其左,此外又有说法七佛、二龙王、梵天王、魔醯首罗天、那罗延天、帝释天等。曼荼罗作三重界院,坛中诸尊皆以羯磨印标示,其印法亦颇为细密。总体来看,文殊在这种密法中并非以本尊或主尊的面目出现,而是以弘传此种密法的真言行者出现的。
唐长庆四年(82),中天竺那烂陀寺戒行沙门菩提仙净智金刚在中土翻译的《大圣妙吉祥菩萨秘密八字陀罗尼修行曼荼罗次第仪轨法》,始将文殊作为八字陀罗尼密法的本尊供养。《大圣妙吉祥菩萨秘密八字陀罗尼修行曼荼罗次第仪轨法》一卷,题云“出《文殊菩萨普集会经》除灾救难息障品”,经文初说八字大威德心真言及其功德,此真言或诵,或书写,且与文殊师利童子像合用,具有疗病、袪害、降伏等功用,命终时得普门三昧,亲见文殊菩萨。
八字文殊密法的曼荼罗以文殊为中心,其形象作童子形,顶上八髻为其标志性特征,即在通常的五髻顶上作一髻,顶后两髻,八髻之上皆有佛身。整个曼荼罗作圆形,中心的文殊师利常用梵字或种子字代替,因为作法功用或所求成就有别,内坛中心所书梵字会有所调整,如求福禄吉祥事,其中心书冑室利(srī)字,若求息灾中心书满(ma?)字,降伏事则用淡(dha?)字,摧破事则用瑟置唎(stri)字。在安布好中心的文殊师利或种子字之后,行者须在本尊周围书写八字真言,即在北面书唵(o?)字,东北角书阿(āh)字,东方书味(vī)字,东南角书罗(ra)字,南方书(合牛)(hū?)字,西南角书佉(kha)字,西方书左(ca)字,西北角书洛(rah)字。这是内院的布置,也是曼荼罗的中心。曼荼罗的第二院为八吉祥童子与四忿怒明王,第三院为十六大天外护。
(五)后期文殊密法勾陈公元8世纪中期以后,印度的文殊秘密信仰与密法修持日益兴盛,旧有的经典不断发展,并被分类编辑,新出的经典日益繁复,层出不穷,由此使文殊密法成为法门众多、事项繁杂、成就殊异的菩萨信仰。就其经典与仪轨而言,公元9世纪以后除了文殊密法信仰的集成经典《文殊师利根本仪轨》不断被编订增广外,新出的文殊密教经典与仪轨不断踵事增华,代有新变,使文殊信仰在印度佛教史上的地位不断巩固增强,其影响力也日趋深入。总体来看,公元9世纪以后印度佛教中的文殊信仰与密法显示出两个突出的特征。
其一,文殊密法不断朝着细密化、整饬化的方向发展,这种倾向在公元9—11世纪流行的两部重要的文殊密典中都有明确体现。如《佛说最胜妙吉祥根本智最上秘密一切名义三摩地分》(sākyamuni-bhāsitā-bhagavato-Ma?jusrīj?āna-sattvasya-advaya-paramārthā-Nāmasa?gīti),[15]通篇包括四部分内容,即序分、诸种曼陀罗赞及其诠法义名目、五轮功德、流通分。中间的两部分内容是此经的主体,都按照先分述、次总述的结构谋篇,如第二部分说五佛、五智,依次包括三十七菩提曼荼罗赞,金刚菩提心86名,计2颂;毗卢遮那佛曼荼罗赞,清净法界智名,计2颂句;不动佛曼荼罗赞,大圆镜智71名,计10颂;无量寿佛曼荼罗赞,妙观察智名,计2颂;宝生佛曼荼罗赞,平等性智10名,计2颂;有义成就佛曼荼罗赞,成所作智95名,计15颂。又结赞大圆镜智、清净法界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各一颂。第三部分说五轮功德亦是如此,使得经文在形式与内容方面都鲜明统一。
文殊密法中细密化、整饬化的倾向在《妙吉祥平等秘密最上观门大教王经》(五卷)体现得尤为明显。此经述世尊在舍卫国,弥勒菩萨等请问三乘妙法门外更有何法,佛言有摩诃三昧耶秘密内法,行者如法修习可速得成佛。佛即入金刚定,眉间放五色光(青、白、黄、红、绿),由此化生五佛(青光化阿閦佛,白光化毗卢遮那佛,黄光化宝生佛,红光化无量寿佛,绿光化不空成就佛)。又依次化出五眼菩萨(佛、天、法、智、禅),八金刚藏菩萨(眼、耳、鼻、舌、身、心、智、慧),十二供养菩萨(灯、声、香、甘露、衣、幢、舞、涂香、散花、贯花、宝盖、善哉),四金刚菩萨(钩、索、锁、铃),十大明王(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大爱、大威怒、大力、无动、降三世、顶轮)。次说求授灌顶法,加持五瓶(中方水精宝瓶、东方玛瑙宝瓶、南方摩尼宝瓶、西方珊瑚宝瓶、北方瑠璃宝瓶),四宝末(金银铜铁),五河水(蘗誐河、琰母娜河、信度河、缚刍河、泥连缮那河),五香末(白栴檀香、红栴檀香、牛头香、工骨摩香、龙脑香),五谷(稻、谷、青芝麻、大麦、绿豆),五种子(白芥子、紫芥子、黄芥子、蔓菁子、莳萝子),其他还有五藏物、五色彩、五菩提叶、五时华、五吉祥草、五色线、五伞盖等。如是种种事项,倍加繁杂,皆以五为基准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主持此种密法的阿阇梨也有五位,即东门金刚阿阇黎、南门宝金刚阿阇黎、西门法金刚阿阇黎、北门办事金刚阿阇黎、中方轮王阿阇黎。
除了以五基准数的种种繁杂的事项外,《妙吉祥平等秘密最上观门大教王经》又详说曼荼罗观想印咒法,大曼荼罗法建造细则与功德,大曼荼罗坛场圣众真言、行法与功德等种种行法与仪规,如是等等皆备极细密、繁复,标志着后期文殊密法的烦琐化倾向。
其二,后期文殊密法的另一个特征是作为文殊秘密化身的阎曼得迦密法得到空前发展。阎曼德迦(Yamāntaka,意为降伏阎魔者,或阎魔终结者)又称降阎摩尊、六足尊、大威德明王等,其身形呈青黑色,现忿怒形,有六头、六臂、六足,密号大威德金刚。一行《大日经疏》卷六载:“降阎摩尊是文殊眷属,具大威势,其身六面、六臂、六足,水牛为座,面有三目,色如玄云,作极忿怒之状。”[16]此后阎曼德迦在秘密佛教中的地位中不断加强,成为五大明王之一。尤其是在金刚界密法的“三轮身说”中,阿弥陀佛、文殊师利和阎曼德迦分别代表西方佛土的自性轮身、正法轮身和教令轮身。因此在多部文殊密教经典中,文殊师利与阎曼德迦的身形常相互转换。如《大乘方广曼殊室利菩萨华严本教阎曼德迦忿怒王真言大威德仪轨品第三十》有大威德以曼殊室利童子形而说法的记载,《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序品则称妙吉祥童子化为大忿怒明王名焰曼德迦,有时二者还相互对论,弘扬佛法。[17]文殊师利化身为阎曼德迦明王弘宣密法的情形在《佛说妙吉祥最胜根本大教经》最具典型性,此经开篇即称:“尔时妙吉祥,化身大明王,名焰鬘得迦,遍身炽盛光,甚恶大怖畏。”[18]据宋西天译经僧法贤的汉译本,《佛说妙吉祥最胜根本大教经》分为十品合三卷,依次说成就仪轨、曼荼罗法、供养仪轨、印成就与印修习等多密法。此部密法因产生时代较晚,故其中夹杂了不少后期无上瑜伽密法的成分,如其曼荼罗的粉画多用骨灰,各种成就法或以人体骨髅、尸体、动物血毛等,其中的幻化之法,即是持明者用尸灰与兔血合和,然后将其塞入一髑髅内,在护摩时则用尸灰与酥和合以为供养。这些做法显然与传统佛教中的戒荤腥、远杀害的主旨相去甚远,夹杂了许多左道密教的成分。
二文殊密法的集成——《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Aryama?jusrīmūlakalpa)或称《文殊师利根本仪轨》,是文殊师利密法的分类汇编,约形成于公元8世纪中期之后[19],其内容广博,篇幅宏大,形成时段跨度大,流播地域范围广,是印度公元9—1世纪文殊信仰中的根本经典,经文中所述秘密集会涉及数千位密教诸尊,详述各种曼陀罗的建造法、护摩法、灌顶法、画像法、成就法等各种仪轨,又有记载不同时期印度的地名、山川、河谷、风俗、名物、言语、数字、单位、星占、王统世系,堪称百科全书式的典籍,除其宗教价值外,更具有多方面的文化史料价值。
(一)文献综述《文殊师利根本仪轨》是一部集成式的著作,经文所载各种文殊密法成形或出现的时间并不一致,比如其中的六字文殊、八字文殊密法在公元8世纪初即由南印度沙门菩提流志传至中土译成汉文经典流传,对中国的文殊信仰产生了至为关键的影响,[]经文中所载的各种成就法,如阎曼德迦忿怒明王法、起尸法、大自在天法与那罗延天法被吸纳入佛教密法的时间则相对较迟。经文中所载各品内容形成的时间与被编订入册的时间并不一致,如“诸王受记品”(Rāja-vyākara?ā-parivarta)记载中、东印度王统世系(公元前—公元年,即前释迦牟尼时代至波罗王朝初期),可以确定其编订成书的时间应在公元8世纪初,而且在公元9世纪前后,曾被译为藏文,但在10世纪末的《文殊师利根本仪轨》汉语译本中尚未收录这一部分内容。由此可见,这部经典在传播过程中不断被编辑修订,其篇次、品目,乃至其篇幅始终处在变化中,目前保存的汉、藏译本与梵文写本即互有出入。如北宋雍熙三年(),天息灾所译《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有二十八品合二十卷,11世纪初由古玛尔·迦尔萨(Kumāra-kalasa)完成的藏文译本《圣文殊根本怛特罗》(Arya-ma?jusrī-mūla-kalpa)分为三十六品,20世纪初才问世的梵语写本篇目增广至五十五品。就具体内容而论,汉译本内容最少,藏译本次之,梵语写本晚出,内容最为丰富。今将梵、藏、汉各品对应关系,以及相应的支分经(单品流通的本子)胪列于下,以见其发展(见表2—)。
表2—《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梵藏汉本品次对照表[][]
续表
续表
(二)内容介绍《文殊师利根本仪轨》序品叙述说法缘起与会众。释迦牟尼佛住净光天未曾有、不思议、清净菩萨众集会菩提道场,为净光天子说菩萨行最上三摩地事,入“清净境界破暗光明三摩地”(Visuddha-visaya-jyotir-vikara?a-vidhvam·sinī-Samādhi),眉间发光明,照耀至东北方开华世界。居于此佛土的妙吉祥童子感其光明,刹那间至于净光天,住大摩尼宝地,入“明珠庄严照三摩地”(Jyoti-ratna-pratima?danoddyotanī-Samādhi),以种种庄严与神通敬礼释迦如来。佛为其说真言行仪轨法藏(Mantra-caryā-vidhini-dharma-pitaka),妙吉祥入“一切佛威德明珠庄严照三摩地”(Sarva-buddhādhisthāna-jyoti-rasmi-vyūhālankārasa~codanī-Samādhi),以光明照诸佛刹,佛、菩萨、明王、天王等圣众及眷属皆来听受如来“无能胜教真言仪轨最上三摩地”。来预此会者计有佛部、菩萨部、明王部、陀罗尼部、辟支佛部、大声闻部及其眷属,还有无量天龙八部、诸天天王、空居大曜、星宿、三十六宫等无量圣众及其眷属。前后列出列举的诸众圣有千余名,其中又以明王部属居多。
第二,“菩萨变化仪轨品”说种种真言行仪轨与曼拏罗法品仪轨,其真言包括大忿怒明王心真言、外心真言、内心微妙真言,一切佛心大无畏八字真言等本尊真言,以及召请众圣真言(Ahvānana-mantra)、献香真言、献水真言、焚香真言(Gandha-mantra)、献华真言(Puspa-mantra)、燃灯真言(Pradīpa-mantra)、燃火真言(Agnikārikāmantrā)等行事真言,每一种真言都有相应的密印。曼荼罗仪轨依次包括选择吉日与清净之地,设计形制大小,准备种种庄严器物、事项如香、花、灯、食等。诸种事项准备完毕,阿阇梨即根据供养人财力、身份与目的,依法建造种种规模、风格、功用不同的曼荼罗,布列坛中诸尊与各种庄严之具。又说曼荼罗供养仪轨与灌顶仪轨。
第三,“曼拏罗仪则品”(Tritīyoma?dala-vidhāna-parivartah)承上品内容,说与一字真言最上秘密法相应的曼荼罗仪轨,如地点与时间的选择、坛内神尊的布置、印相的粉画,等等。
第四,“上品?像仪则品”(Caturthahprathamapata-vidhāna-visarah)说造上品?像仪则,此?像以释迦牟尼佛为中心,十六菩萨、八辟支佛、八佛世尊、八大声闻、净光天子、焰曼德迦忿怒明王、大海龙王等种种神尊,又饰以大海、高山、楼阁、花树等,倍极细致奢华,是专为国王、大臣及大财主求成就而设。
第五,“中品?像仪则品”(Pa?camahpatalavisarah,dvitīyahpata-vidhāna)说中等?像法则。中等?像的尺寸,佛、菩萨、声闻、天王等神尊仪形与布置略有不同,不过,其主尊仍然是释迦牟尼佛,观自在与文殊分别居其左右。中等?像能成就世间中等增益、利乐之事。
第六,“下品?像仪则品”(sasthahpatala-vīsarah-trtīyah-kanyasa-pata-vidhānah)说下等?像秘密仪则,是专为懒堕懈怠,不勤修习众生而设,具有息灾、增益、降伏等功德。此种?像与前两种?像的最大差别即在于它是以妙吉祥为主尊,普贤居其左,观自在居其右,又有焰曼德迦忿怒明王、开华王如来、净光天子等。
第七,“第四?像仪则品”(Saptamahpatala-visarāt-caturthahpata-vidhāna-patala-visarah),述六字真言微妙心(Parama-hrdayā)真言及其?像仪则。其?像以妙吉祥童子为主尊,右普贤,左观自在,三菩萨皆坐白莲上,莲花出于池水一大绿宝色茎干上。池水有二龙王,举头瞻视妙吉祥菩萨,又有二散花天子及持诵者。
第八,“第一成就最上法品”(Astamauttama-sādhana-upayika-karma-patala-visarātprathamah),释迦牟尼佛为众生解说?像法则之福德业报。
第九,“第二成就最上法品”(Navamahpatala-visarāddvitīyahuttama-sādhanopayika-karmapatala-visarah),世尊释迦牟尼佛于大众中说一字真言法(一字明王)密法,尤其是建坛法与成就法。
第十,“第三成就最上法品”(Dasamahuttama-pata-vidhāna-patala-visarah)说种种成就法。
第十一,“第四净行观想护摩成就法品”(Ekādasama-patala-visarāccat-urthat-sādhanopayika-karma-sthāna-japa-niyama-homā-dhyāna-sancācāra-sarva-karma-vidhi-sādhana-patala-visarah)说中品?像仪则事,尤其详说七种曼陀罗法,第一曼拏罗献释迦牟尼佛,第二曼拏罗献菩萨,第三曼拏罗献本尊真言,第四曼拏罗献辟支佛,第五曼拏罗献三宝,第六曼拏罗献一切贤圣,第七曼拏罗献一切众生。
第十二,“数珠仪则品”(Dvādasamahaksasūtra-vidhipatala-visarah),说择取、造作、贯串、打磨、供养、安放数珠的仪规与方法,以及通过梦占判断密法成就与否的方法。
第十三,“护摩品”(Trayo-dasamat-patala-visarah),广说妙真言句护摩等事最上仪则。
第十四,“曼拏罗成就法大轮一字明王画像仪则品”(Caturdasamahca-kra-vartti-patala-vidhāna-ma?dala-sādhanopayika-visarah),说大轮一字明王持诵仪轨。
第十五,“一切法行义品”(sarva-karma-triyārthah-patala-visarah),说通过梦境的吉凶,以及真言行人出生时节所属的星相、宫属,以推测所作行法的成就与否。
第十六,“法义品”(Gāthā-pataia-nirdesa-visarah)说真言行者为世间利益而求成就,当诚谛专注,慈心悲愍,发大誓愿清净之心,又说文殊根仪轨与文殊名号皆具殊胜功德与威力,行者倘能如法修行定获成就。
第十七,“随业因果品”(Karma-svaka-pratyaya-patala-visarah)说业感因果法,因种种业行差别,遂有外道、小乘、大乘等因果差别,只有于真言法中求成就始得最上果,真言行者须了知成就相,识别一切障难诸不吉相及恶梦寐诸星宿天。
第十八,“阴阳善恶征应品”(Graha-naksatra-laksa?a-ksetra-jyotisa-j?āna-parivarta-patala-visarah)述文殊密法与宿曜运行之间的关系。详说阴阳宿曜法,二十八宿,十二宫分法,有情众生处于不同的宫分与时节,遂有善恶顺逆等差异,因此识别宿曜运行的善恶、时节与变化规律,所作秘密行法才能获得成就。
第十九,“略说大轮一字品”(Ekāksara-cakra-varty-udbhava-patala-visarah)述佛顶大轮一字明王法的种种成就法。经文以佛顶大轮一字明“部林“(bhrum)为诸佛世尊一切智智真言之相,住大悲行一切众生之师,为吉祥真言之主,真言行者专心持诵即不为诸恶宿曜所侵,不为诸恶障所害。
第二十,“略说一字大轮明王画像成就品”(Ekaksara-cakravarti-karma-vidhi-pata-nirdesa-patala-visarah)承上品内容说一字大轮明王画像法及种种成就法。其像法以宝幢如来为主尊,左金刚手、梵王,右持鬘天人、持诵行人。其成就法有多种,如轮成就、伞盖成就、佛顶成就、如意宝成就、金刚杵成就、剑成就、雄黄成就、三戟叉成就、尸成就、钩成就、?成就、大自在天(那罗延天、梵天)成就、降夜叉女成就、求见金刚手成就等。
第二十一,“一字根本心真言仪则品”(Ekāksara-mūla-mantra-ārya-ma?jusrī-hrdaya-kalpa-pata-vidhana-visarah)说一字根本心真言相应的种种仪则,如画像法、供养法与占验吉凶法。
第二十二,“妙吉祥心么字唵字成就法仪则品”(Karma-vidhānārya-ma?jusāya-parivartta-patala-visarah.)说一字心真言、六字根本么字真言、六字心与唵字真言行法仪则,包括七种真言仪则,依次为画像仪则最上法,第二求成就仪则,第三求爱重仪则,第四得文殊童子加持获种种成就仪则,第五妙吉祥菩萨造像供养成就法,第六调伏仪则。
第二十三,“妙吉祥六字心真言品”(Ma?jusrī-pata-vidhāna-parivarta-karma-vidhihsaptamaka-patala-visarah.),说第七仪则不空成就法——六字心真言种种成就法。
第二十四,“修行地位时节仪则品”(Ksetra-kāla-vidhi-niyama-patala-visarah),佛为妙吉祥说众明王得成就处,记录诸天明王、夜叉鬼神的区域分布,可视作明王鬼魅信仰的地理分布图。据其所载,妙吉祥菩萨真言在支那国、大支那国易得成就;佛顶王真言在龟兹国、乌尼也曩国、迦湿弥罗、西印度并雪山四面等印度北方地区能得成就;莲华族、金刚族及宝族等真言在雪山及中国人间易得成就;半支迦药叉、诃利帝药叉女、巘达哩嚩等真言在迦微国、摩伽陀国、迦摩噜播国、路呬你也适悦河岸等地域易得成就。金毗罗神、宝贤大将真言流行于东印度,贤多啰、毗俱胝、大吉祥白伞盖等真言流行于海岸洲、师子国等地。阎魔真言、金刚手说作恶真言在南方流行,日天、伊舍那天所说真言也流行于南方。大力药叉王真言流行于西方,能成就一切财主。再如佛所说真言北方、东方易得成就,莲华族所说真言南方得成就,金刚族所说真言于西方得成就。宝贤族于西北方得成就,一切药叉族于西南方得成就。一切声闻大德族于东南方得成就,辟支佛族于东北方得成就等。
第二十五,“执魅者仪则品”(Avistacesta-vidhi-parivarta-patta-visarah),说五印度诸国土种种鬼魅作恶者的本形、言语、幖帜、种种心行、生地与时节,指出欲执持降伏种种鬼魅,须用妙吉祥童子六字心真言、五髻大印,作种种仪法以为拥护,使众生等获得无量、最上快乐。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记述了各种圣人、天人、乾闼婆、夜叉、罗刹、毗舍左、摩睺罗伽、部多、人非人类等分布的国家与地域,以及其语言特点。
第二十六,“如来藏大法宝法界相无数功德祥瑞品”(Vidhi-niyavidhi-nimitta-jnana-nirdeshah),说真言的类型(一字、二字、三字,乃至百字;又如来所说上品,佛子所说为中品,人天所说为下品)、持诵法则(依法、义、声三原则默诵,),以及“真言相”即不同真言中的关键字。次说智算数(1—)、量算数(—)、勇猛智算数(—),以及息灾增益之处功德算数(—)。进而指出佛为教化诸众生,说种种世间、出世间工巧技艺,化作种种身形。显示出秘密佛教仪轨中蕴含的丰富知识与技艺。
第二十七,“生无量功德果报品”(Karma-kriya-vidhi-nimitta-jnana-nirdesah),释迦牟尼佛为妙吉祥童子说一切真言广大仪轨与秘密明获得功德果报的种种条件与注意事项,指出依次第修习秘密明法者能得最上修行,诵真言者须默诵才能获得成就,另外还要饮食如法,安静无恼,心神专注等。又指出,佛在时真言行者得最上成就,像法之世得中品成就,末法之世得下品成就。佛在世时,如来族真言教法常得成就;佛灭后,莲华族真言教法能得成就;末法时,金刚族易得成就。
第二十八,“说印仪则品”(Mudrācodana-vidhi-ma?jusri-pariprccha-nirdesa-parivartahPatala-visarah),初述传承此最上秘密真言及印法的条件,列举不适宜与适宜传法的人群,其次,指出真言法与印法的关系,认为要想获得成就,真言与印契须相互为用,相互依侍,互为因果,真言中须有印契,印契中须有真言。最后是释迦牟尼为妙吉祥付法,嘱其当于末法时代现童子形教化众生,于大野、雪地、适悦地、跋提河岸、佛涅槃等地弘传此密法仪轨。
(三)密法特色及影响《文殊师利根本仪轨》是文殊密法的分类集成本,汇集了公元6—1世纪不同时代的文殊秘密修习法门,既显示出事、行、瑜伽与无上瑜伽等不同阶段的密法属性与特点,具有层累的构造特征,又代表文殊密法发展的最高阶段,其事项与秘密仪则复杂而又自具系统。统观《文殊师利根本仪轨》全书,内中的文殊密法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突出特点:
其一,密教事相备极繁多、复杂,相互关联更为紧密。除了密教常用的真言、身印、画像(?像)、曼荼罗、护摩、观想之外,《文殊师利根本仪轨》所载密法又汇集了天文、星占、舆地、数学、语言等新的事项与行仪。
以秘密行法中最基本的真言而论,其类别、功用与念诵仪则更为丰富多样,与其他事项的关联也更为紧密。在《文殊师利根本仪轨》中,真言或称真言行、真言成就,意谓它是一个以真言为中心的系统性仪则结构。就其种类而言,它包括本尊真言与行事真言两大类别,本尊真言是属于特定本尊的秘密真言,如与文殊师相关的真言有根本真言(Mūla-mantra)、内心真言(Parama-hrdaya)、外心真言(Upahrdaya)、一字心根本真言、三字真言、六字心真言、一切佛心大无畏八字真言等,以及大忿怒明王的心真言、外心真言、内心微妙真言等。行事真言则是贯穿于秘密行仪中的真言,如召请众圣真言(Ahvānana-mantra)、焚香真言(Gandha-mantra)、献华真言(Puspa-mantra)、燃灯真言(Pradīpa-mantra)、燃火真言(Agnikārikāmantrā)、发遣贤圣真言(Visarjana-mantra)等,此经的序品与第二品即详列种种本尊真言与行事真言。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二品所列种种真言有时亦称作明、句、密语、陀罗尼等,显示出种种真言名称的地域、时代与派别差异。
《文殊师利根本仪轨》所载种种真言不是孤立的存在,它与其他事项之间的关联在经文不断被反复强调,如第二品列述种种真言时,同时指出与之相应的印法,“结诵”即结印契诵真言成为秘密行仪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第二十八说印仪则品在详解种种印契仪则时,即把真言与印契相互为用的情形作为最为重要的仪则。
除真言之外,最能代表《文殊师利根本仪轨》所载事项之繁复、细密者当以其?像法为最。第四、五、六、七,释迦牟尼佛为妙吉祥童子说上、中、下、四,前后共四种?像仪则。如经文所载,欲成就一切真言行,须依仪则具?像功德,所作所求才能获得成就。?像有三品差别,上品?像有上品福利,中品?像有中品福利,下品?像有下品福利。从形制上讲,上品?阔四肘长八肘,中品?阔二肘长五肘,下品?阔佛尺一尺长三肘半。佛尺者即身长八尺者一肘为佛尺也。上品?能成就最上入圣事等;中品?佛灭度后求最上位,求最上福德俱获成就;下品?求人天快乐、财帛珍宝及降伏事。除此三品?像,更于第七品说第四?像。经文对各品?像的功德、形制、布局与作法皆不避烦琐,巨细无遗,完整细致地记述了种种?像的做法。有学者认为藏传佛教艺术中以细密烦琐著称的唐卡艺术即是在《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的?像仪则影响下发展出来的。[15]
其二,融摄印度不同教派的秘密行仪,具有广泛的包容性。按密教最常用的四部分类法,《文殊师利根本仪轨》通常被视为所作(kariya)或称事部密法,不过就其形成时段与实际内容来看,它实际上融摄了事、行、瑜伽与无上瑜伽四部密法的不同特征。准确而言,它是以事部密法为基础,融合吸收了后代新出的种种密法仪则与特点,如其所述种种成就法中,就包括了尸成就、大自在天成就等后期秘密佛教才有的内容。
《文殊师利根本仪轨》所载密法的包容性特点在经文中也有明确的交代:“又有菩萨摩诃萨行无量义,变身为女人形,以世间法引导一切众生,令心坚固不退道意,得不思议明句陀罗尼。或变种种飞禽形,夜叉形,罗刹形,摩尼宝形,人非人等形,如是所作殊异色相,随意教化一切众生,令入菩萨行。”[15]通过种种变化身,原属于印度教的种种神祇与主尊被吸收进来,成为秘密佛法中的一部分。另外本经第十八阴阳善恶征应品也有类似记载:“我于尔时身为菩萨,见彼众生有如是已,心悲愍故而现异身,所谓现作仙人之身,或现梵王之身、大自在天身、那罗延身、迦楼罗身、乃至夜叉、罗刹、毗舍左等种种之身,于生生中为一切众生恒常解说菩提行义。”[]除此之外,第二十四修行地位时节仪则品、第二十五执魅者仪则品,详述诸天明王、夜叉鬼神的区域分布,以及种种鬼魅的本形、言语、幖帜、种种心行、生地与时节,显示出对印度种种秘密仪行的包容与吸收。
其三,内容丰富,所涉学科门类众多,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编订、传承的年代跨越公元6—1世纪,约七百余年的时段,它记载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殊密法仪则,其丰富繁杂的事项涉及不同的学科门类,举凡神祇、天文、舆地、风俗、言语、数字、星占、王统、艺术、经典等皆有所涉及。如第十八“阴阳善恶征应品”说文殊密法与宿曜运行之间的关系,详述印度的天文历法与星占术;藏文译本与梵语写本的“诸王受记品”(Rāja-vyākara?a-parivarta)以悬记(预言)形式讲说释迦牟尼以前至波罗王朝初期印度各地的王统史,是研究印度佛教史的珍贵史料,深受布顿、多罗那他等西藏佛教史家的重视与引用。第二十五执魅者仪则品品说种种鬼魅言语差异与特征为了解印度当时不同地区的方言差异提供了第一手材料:“所有言语一一辩察,可知真实:……若摩睺罗伽、若紧曩罗等者,皆作东印度语,彼大力迦楼罗生东印度,亦作东印度语,彼紧曩罗亦作东印度语。若是圣人、天人及辟支迦,乃至诸五通仙等,皆作满城语。所有舍里摩多河边言语,及贺里计罗城言语,不分明及不正,多以罗字为言,以捺字为语末,此是毗舍左语。若有作曩尼计罗州、嚩噜沙州裸形外道,及海中舍婆国,及诸洲国住者众生言语不正,多以罗字为言,语涩及不分明,此为瞋怒鬼语。若有作南印度阿捺啰国、迦啰拏咤国、捺啰弭拏国、俱萨罗国等,及师子国及别海洲所生众生,多以拏字为言,此为罗刹语。”[]继东印度、南印度诸方鬼魅神祇言语及其语音特征外,此品又细数西印度、北印度、中印度等地的语言及特征,虽稍嫌烦琐,但较为清晰地勾勒出五天印度的宗教语言地图。
略如上述,《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作为文殊密法的集成类编,其繁富细密的事项,对印度诸宗教秘密行仪的融摄,以及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储备,使这部经典不仅具有宗教研究价值,更对印度古代的天文、星占、历史、舆地、语言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值得做深入的探究。
[16]《大正藏》第15册,第51页上。[17]同上书,第6页上。[18]《陀罗尼集》卷六,《大正藏》第18册,第89页中。[19]藏译本作《文殊一字咒仪轨》,系从汉文翻译。德格版藏文大藏经编为号,北京版号。[10]泥卢钵罗(Nīla-utpal),《大日经疏》十五:“泥卢钵罗,此华从牛粪种生,极香,是文殊所执者,目如青莲,亦是此色。”[11]一行:《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五,《大正藏》第9册,第65页上。[12]不空译:《金刚顶经瑜伽文殊师利菩萨法》,《大正藏》第20册,第页中。[1]同上书,第页下。[1]不空译:《金刚顶经瑜伽文殊师利菩萨法》,《大正藏》第20册,第页下。[15]《佛说最胜妙吉祥根本智最上秘密一切名义三摩地分》的梵语写本与汉、藏译本均存;其汉译本有四种,除宋代北天竺僧人施护的译本外,又有金总持等译《文殊所说最胜名义经》(2卷)、元沙啰巴译《佛说文殊菩萨最胜真实名义经》(1卷)、元代释智译《圣妙吉祥真实名经》(1卷)。[16]《大正藏》第9册,第62页上。[17]《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序品第一之三:“尔时,妙吉祥童子知此无数夜叉之众,勇猛强力,互有憎嫉,告焰曼德迦忿怒明王言:汝大忿怒相,唯佛菩萨可以化为。”《大正藏》第2册,第87页下。[18]《大正藏》第21册,第81页上。[19][日]松长有庆:《Ma?jusrīmūlakalpaの成立年代について》,《印度学仏教学论集:金仓博士古稀记念》,平乐寺书店年版。[]吕建福《千钵文殊的产生及其影响》(《五台山研究》年第期,第8—9页)认为菩提流志所译陀罗尼密典《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为确定五台山为文殊道场提供了直接的经典依据。[]参见[日]饭冢秀誉《Aryama?jusrīmūlakalpaの基本数据基本资料》,《智山学报》(JournalofChizanstudies)第25辑,A1-A19,-07-0;[日]森口俊光《文殊师利根本仪轨贝叶写本》(OntheManjusrimulakalpaPalm.MS),《智山学报》第6辑,第58—页,7-0-1。[]宝思惟译《大方广菩萨藏经中文殊师利根本一字陀罗尼法》()、义净译《曼殊室利菩萨咒藏中一字咒王经》(70年译)与此品前半部分“治病法说示分”相当。[15][日]田中公明:《唐卡的起源》与《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中国社会科学报》年2月15日第12版。[15]《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序品,《大正藏》第20册,第88页中。[]《大正藏》第20册,第88页中。[]《大正藏》第20册,第页中、下。 治愈白癜风要多少钱白癜风怎么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