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因白斑是否扩散啊 http://www.zgbdf.net/baidianfengbaojian/jiaolvheng/m/4866.html
诗词赏析
四角垂香囊
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
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
——南北朝·佚名
这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长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的四句诗,说的是恩爱夫妻焦仲卿与刘兰芝被母亲强迫拆散后,夫妻离别前妻子对丈夫交代财产时嘱咐的话。诗中的“绣腰襦”“红罗帐”“香囊”,都是当时女眷的用物。不难看出,香囊在南北朝时期已被广泛运用了。
健康话题
香囊,是我国古人巧妙地将中药用于保健、防疫的实例。一般的香囊是以五颜六色的棉织品用丝线绣成人物、器皿、花卉、五谷、瓜果、鸟兽、鱼虫等形状,内装具有芳香气味的中药,如藁本、白芷、苍术、细辛、菖蒲、丁香、甘松、雄黄等制成。综合这些中药的功能,香囊具有散浊化湿、灭毒驱虫、醒脑爽身等作用。经过一年的挥发,药物的气味慢慢变得淡了,来年就要绣制出新的香囊来。由于年复一年众多妇女的积极参与,香囊的品种、艺术性得以不断提高,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我国民间一种有创意的特色工艺品。它玲珑别致、绚丽多姿、形态各异、大小不一,小的可佩可戴,大的可悬可挂。《孔雀东南飞》诗中说的,就是较大的挂于床帐四角的香囊了。◆香味的贡献
中药中这些芳香药物的功能是在经在典的,《神农本草经》中就有“香者,气之正,正气盛则除邪辟秽”的论述。《山海经》中也有相同的观点,说熏草“佩之可以已疠”,“疠”就是与传染、流行一类有关的疾病。
难能可贵的是,古人不仅把具有香味的药物作为直接治疗相关疾病的工具,而且能把它做成生活用品用于疾病的预防上。这种把高深的科学知识从专业医家普及到普通百姓中去的做法,是我国古代“治未病”的先进思想、重视卫生防疫的超前意识的充分表现。它又一次反映了中医学来源于实践、检验于实践,来源于群众、服务于群众的特点,回答了中医学何以能富于永恒性和生命力的实质问题。被称为古代“神医”的华佗,也曾利用香囊的这种易于普及、易于为群众接受的便捷形式,把相关香药做成香囊挂于室内,用它防治肺结核、泄泻等疾病,都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美国科研人员的一项研究认定,闻香还能使人的身材变得苗条,有可靠的减肥效果。这是因为,浓郁的香味能显著降低人们对巧克力等甜味食物和高脂肪类食物的欲望,从而减少机体对它们的摄入量,达到降低体重的目的。他们把装满香草的小包绑在严重发福的十几名青年的手背上,1个月后,这些青年的体重平均下降了2.2千克。
另一项研究证明,在汽车里悬挂香包有助于行车安全。这是因为,香包的香味能对司机的大脑皮层产生良性刺激,使人的精神振作、思维活跃、反应敏捷、精力集中,从而有助于司机的安全驾驶,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研究人员建议,在驾驶室里应悬挂特制的香包,以取代其他玩具或饰物,它还有助于改善驾驶室的环境,促进司机的身体健康。
◆熏香的奇效
除了把香药装入香囊外,人们还把新鲜的香味植物插于户外、把香味中药藏于贵重的衣物中,以达到与香囊相同的作用。如我国长期流行的端午节插艾叶、挂菖蒲的民俗,现在看来都是具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唐代宫妃们以香药熏衣和裹衣收藏的习惯,除增加衣物的芳香外,对防止衣物虫蛀和对衣物进行消毒也都有积极的作用。
香熏疗法也是古老的运用芳香中药疗疾防病的手段,把香药熔入蜡烛、木屑、热水等媒介中点燃或沐浴,通过口鼻、皮肤的呼吸运动,达到清洁空气、清洁皮肤、杀菌灭毒、舒畅身心的效果。现代研究认为,这种方法对调节人体的神经功能、加强机体免疫系统的作用、补充机体营养、排出机体毒素、放松机体紧张状态、解除机体疲劳等都是有益的。目前这种方法已被不断发展,与之相关的熏香炉、熏香灯、熏香皂、熏香水、熏香散等都把弥漫的香气带进了人们的生活空间,使熏香成了一种生活时尚。
此外,用香味中药菊花、藁本等做成的芳香枕头,有降低血压、治疗失眠的作用;用香药配入相关药物做成的花露水,有爽身香体、治疗痱子的作用;用香药藿香、佩兰等制成的洁口剂,有祛除口臭、防治龋齿的作用;用香药侧柏叶、细辛等制成的喷雾剂,有治疗鼻炎、防止鼻塞不通的作用等,这些都是芳香药物防病治病作用在生活领域里的发挥。
相关链接-闻香与个性
人们对香味的喜爱普遍超过其他味道,但不同性别、不同性格的人对香味的爱好不尽相同。香港一家报纸援引一些科技人员研究的结果说,人们对香味的选择与人的性格有一定关系。如喜欢水果型香味的人,比较坦诚、开放;喜欢鲜花型香味的人,喜爱憧憬、梦想;喜欢绿叶植物香味的人,比较冷静、平和;喜欢浓郁香味的人,善于进取、开拓;喜欢琥珀香味的人,聪明但不坚定;喜欢檀木香味的人,超然而且独特等。这些说法的科学根据尚待进一步确认,但不同的人、不同的体质对香味的选择确实是有差异的,这也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最新合订本
上架了!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主办
中医药知识健康养生资讯
零售价:RMB16元
邮发代号:82-
文章版权归《家庭中医药》杂志所有,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摘录。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所载方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本文编辑:桔梗
投稿邮箱:jtzy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