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广誉远博士团、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博士张立平)
继昨天所分享的篇章,今天广誉远将带您继续分享。
风、火是初之气、二之气的主题
◇初之气
初之气是指大寒至春分(1月20日-3月20日)这段时期,包括大寒、立春、雨水、惊蛰四个节气。
这段时间,是冬寒将去,春气到来的季节,主气和客气都是厥阴风木,风气相对偏胜,是一个多风的春天。
风为百病之长,加之一年寒、湿的大气环境下容易风寒湿合邪,筋络拘强、关节不利、身重筋痿等一类的疾病容易加重或复发。风性升散,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所以风邪致病,又易于伤人上部,易犯肌表。春寒料峭之时,需要注意避免风寒外感;至阳气生发、天气转暖之后,又该防范风热外感了。
另外,因为体质不同也影响风寒、风热的发病。一般情况下,易感受风寒者可酌情选用小量的正柴胡饮、感冒清热颗粒以预防;易感受风热者,则宜选用双黄连、银翘解毒或者板蓝根等。平常容易感冒而无易感或体质偏颇的人,这个时候可以服以玉屏风散(防风、黄芪、白术)以补脾益气固表来预防。
再者,有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高血压、中风的患者,应该避免紧张、忧虑、兴奋、体力或脑力过劳等因素,并注意调适起居习惯和日常药物的服用,以减轻风主气的客观环境的影响。
◇二之气
二之气是指春分、清明、谷雨、立夏(3月21日-5月20日)这四个节气。
这两个月的时间,主气与客气都为少阴君火所主,“大火正”使得天气偏热,合司天的湿土之气,湿蒸相薄,造就了湿热温病甚或温疫(流感)发病的外在条件。
中医在治疗此类疾病的有着丰富的经验,创造出了一批用之有效的方药,如以热为主者可辨证选用清瘟败毒饮、防风通圣汤、黄连解毒汤、竹叶石膏汤等加减,兼湿重者可选用甘露消毒饮、达原饮、升降散等加减。
需要注意的是,温病、温疫又传变迅速,变证多端,不可拘泥于定法,需要临机制宜。
在预防上,可以选用熏香辟秽的方法,如艾叶、菖蒲、沉香、檀香等,或者也可以加入苍术、细辛、甘松、降香等。另外,火气通于心,主血脉,心脑血管疾病仍然需要分外注意防止心脏病、脑卒中的发生。
三之气、四之气需预防湿(湿热、寒湿)为患
◇三之气
三之气是指小满、芒种、夏至、小暑(5月21日-7月22日)这四个节气所主的时段。
此时,少阳相火主气,到了一年最热的时候,客气又是司天的太阴湿土所主,热夹湿的气候为常气;但是又因为时雨的时常降临,寒气常常相随为患,因此“寒湿”就成了三之气的主题。身重、胕肿、胸腹满等类病证多发,治疗上当以温阳健脾祛湿为原则。中医经典方具有解表和中、理气化湿功效的藿香正气散是个不错的方子。
◇四之气
四之气包括大暑、立秋、处暑、白露(7月23日-9月22日)四个节气。
这两个月的时间,太阴湿土主气,一年之中湿气最重的时候。此时的湿(主气)不同于三之气的湿(客气),是气之常,一般不会对人体产生太大的影响,真正影响人体可能会引发疾病的是少阳相火的加临。相火用事,其火气尤烈:火土合气,溽蒸化,蒸热相薄,则疟、心腹满热、肝胆湿热类疾病多发。
另外,少阳相火也寄之于三焦而应之于腠理,所以腠理郁热类如腠理热、甚则出血、胕肿等多发。“火郁发之,土郁夺之”,火土合而郁滞,适宜于发泄的药方,如升降散、三仁汤。还有一点需要注意,自四之气司天之气退去,在泉之气开始主气,受太阳寒水的影响,一早一晚会格外的凉,一定要适时添加衣物,防止伤寒感冒的发生。
五之气、终之气主于燥、寒,贵在收藏
◇五之气
五之气包括秋分、寒露、霜降、立冬(9月23日-11月21日)四个节气。
五之气阳明燥金既是主气又是客气,又寒水在泉,肃杀、寒凉之气重,寒露下,霜乃早降,草木黄落,蛰虫也伏藏起来了,天地收藏之象显现。此时,我们人体也要顺应天时,进入从“收”转到“藏”的过程,需要去寒就温,减少在室外的活动。
另外,有运动锻炼习惯的人,这个时候也要相应减少运动量,尤其不要大汗淋漓使皮腠开泄。
一是冬天本就是养藏的季节,皮腠开放不利于精气的储藏;二是燥金通于肺,肺主皮腠,应无泄皮肤,使腠理致密才能防御寒燥之邪。对于养生而言,“秋冬养阴”的时节也到了,偏于阴虚的人,可以适当吃点六味地黄丸以为春天阳气的生发打好根基。
此外,干燥、寒冷,同时皮肤也很容易干燥、皴裂,需要多加注意皮肤的保湿养护。
◇终之气
六之气是一岁之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常称之为终之气,包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11月22日-年1月19日)四个节气。
终之气,主气、客气都是太阳寒水,并且寒水也是在泉之气,因此这将是一个十分寒冷的冬天,会出现“寒大举,湿大化,霜乃积,阴乃凝,水坚冰,阳光不治”的景象。感于寒,容易病患关节禁固、腰椎痛。因此,这段时间的主题就是保暖和收藏,其原则是:
(1)早睡晚起,避寒就温:冬天日照时间短,天地闭藏,早晚寒气重,宜早睡晚起,必待日光。早睡可保养身体阳气;晚起可避日出前之严寒,以养身体阴气,使体内保持阴平阳秘,免遭寒邪侵袭。
(2)饮食宜于热,五味宜甘、辛、苦:即所谓“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泄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
(3)不妄做劳:寒气易伤阳,欲烦劳以扰动阳气;寒水通于肾,此时当节制欲望,减少性生活,以免泄其精气。此时如养藏不慎,阳气失于闭藏,阴精外泄,到来年的春季容易患温病、痿厥之类的病证。
人体与自然之间存着在一种通应、动态平衡的关系,而中医学恰恰很好地把握了这种规律。这一点,在中医五运六气学说中得到了最集中的体现。
五运六气学说,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鍖椾含鐧界櫆椋庢不鐤楀摢涓尰闄㈠ソ鍝不鐧界櫆椋庢渶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