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6月14日,农历五月初五,端午。
通书云:今日宜搬新居,著新衣;忌嫁娶。原因是这一天是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天,处于全年最“正中”之位,先民多在此日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拜祭龙神,祈福辟邪。故此,端午节的龙舟活动与之是相关的,其发起历史之悠久已不可考。及至后来,传说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在这一天跳汨罗江自尽,后人怜其爱国忠贞,才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因上几种因由,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今人因纪念屈原的缘故,以为端午节不该说「端午快乐」,一律要改做「端午安康」云云,其实也是矫枉过正。毕竟端午习俗较之屈原纪念要早出许多,其时节家家祭祀龙神,祈福安康,自然是喜庆多于哀伤。再说,所有祈福,都是为了消灾辟邪祛病,目的也无非求得欢喜快乐,强行扭转所谓遵古俗只准「安康」不准「欢乐」才真真可笑。看古人诗词、记录里,要么是儿女情长,要么是美食快乐,要么是龙舟竞渡欢欣鼓舞,哪样不彰显端午快乐的?看看端午习俗,形式多样、内容多彩,几乎都带着热闹喜庆。即便是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终究离不开划龙舟、祭龙神、挂艾草、打午时水、浸龙舟水、食粽、放纸鸢、拴五色丝线、佩香囊等等活动,最多增加一个喝雄黄酒的习俗。
之所以有那么多与其他节日不同的习俗,主要并不仅仅是为了纪念屈原或者伍子胥,其实是因为端午正处仲夏,毒虫疫症最盛,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起来。自然界的许多昆虫也都出来活动,人们各种病痛也容易出现,所以在古时候,人们把五月初五定为驱赶瘟疫毒虫的日子。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俗称恶月,多禁。端午节被看做是五月的开始,“端”字有“初始”的意思,《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古人以五月初五为“九毒日之首”。传说中的“五毒”是五种动物——蛇、蝎、蜈蚣、壁虎、蟾蜍(癞蛤蟆)。大城市里现在不容易见到蛇、蝎之类,但偶尔壁虎、癞蛤蟆还是能碰见的,尤其一些小区开有池塘,夜晚群蛙齐鸣,很多家长对孩子说那是青蛙在歌唱,其实合唱大军里蟾蜍居多。
“五毒”里,壁虎却是无毒的,古人看其样貌不美,吞吐飞虫迅捷,喜阴爱夜,就归入剧毒之虫行列了,当真冤枉。这是别话,主要还是因为进入农历五月,气候温热,潮湿蒸腾,是万物生长最快的时机,不止各类花草植物,飞虫鸟兽也进入快速繁殖时期。蚊蝇臭虫、毒蛇蝎蚁,层出不穷。临雨前那飞舞入屋的密密麻麻的白蚁,深夜突袭路灯的密集无隙的飞虫,让人看得心惊肉跳。各种微生物如细菌和病毒都进入活跃期,加上人体自身阳气也升腾旺盛,火旺之极则阳气外散,外湿内积,内外加攻,心火上升,于是口舌生疮、小便赤黄,大便秘结都主要在这个时期,人群容易流行疫病,特别是小孩子被传染几率也跟着增加。古时候把五月称为「毒月」,以端午开始为进入九毒日。所以有喝雄黄酒、带香囊、插艾草等避邪驱毒的仪式。更多的家庭则在端午前就为那些无所顾忌又无抵抗能力的孩子准备好避疫香囊,在端午当天佩戴,集中地为孩子消灾防毒。民间挂艾草和佩香囊是旧时候流行,传说佩有药材制作的香囊,喝雄黄酒,挂艾草则能起到祈福、祛病、防疫作用,百无禁忌!网上流传的香囊制作配方有很多,比如流行在江浙一代的几味中药:苍术10克、石菖蒲10克、藿香10克、佩兰10克、白豆蔻10克、艾叶10克、丁香5克、薄荷10克都是可以在中药店购买到的,买后将药材打成细粉,装入香囊袋中,分量视香囊大小而定,一般要15克药粉以上。再把艾叶捣烂(或用机器破碎)成艾绒(如同棉絮一样),塞入袋中扎紧袋口即可,这样不用在里面放棉球,香囊就会鼓起来,且艾叶的香气也容易散出来。有的还会适当加一点冰片,帮助挥发。
其他常用的配方还有:1、清香驱虫
艾叶15g、紫苏叶5g、丁香5g、藿香10g、薄荷3g。
2、健脾除湿
苍术5g、小茴香5g、藿香10g、佩兰10g、香薷10g、炒枳壳5g。
3、预防感冒
紫苏叶5g、陈皮20g、白芷15g、辛夷花3g、薄荷3g。
4、安神助眠
合欢花5g、炒枳壳5g、石菖蒲10g、陈皮10g、甘松10g。
当然如果对当前疫情和五毒心存畏惧,也不妨偶尔喝点雄黄酒试试,只是千万谨慎。
推荐本地影院若有排片,不妨看看这部最新的戏剧版《白蛇传》,如果忽略对故事情节的追求的话,仅为其唱腔,及其少有的美若画屏的画面,而后面水漫金山一段电脑特技效果看得惊心动魄已经堪值票价其特效水准实际上也盖过多少大片,哪里像部戏剧。端午看白蛇,也算应时应景
大足石刻见证“成佛之路”
旅游教父口中白龙王
分钟说清如何"活在当下"
释迦族人逃亡尼泊尔之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