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砥砺奋进
□本报编辑部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转眼我们迎来了年。回首刚刚过去的年,注定是极不平凡的一年。
这一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疫;这一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一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众志成城,拼搏奋战,取得抗疫重大成果,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显著,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的答卷。
砥砺奋进、一往无前。这一年,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新发展理念统筹各级各类教育事业,不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奋力补齐“短板”,扎实实施教育惠民举措,全省教育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教育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人民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全省教育事业焕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年,我们过得很充实、走得很坚定。通过一年来的不懈奋斗和努力,我省教育事业一路蓬勃发展,高质量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基本实现了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了学习型社会,教育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大幅提升,为“十三五”收官划上了圆满的句号。这些来之不易的成绩,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也是省委省政府以及省教育厅党组坚强领导的结果,全省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师生共同奋斗、锐意进取的结果,为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打下了坚实基础,增添了无穷力量。
伟大成就鼓舞人心,新的征程催人奋进。沐浴新一年的阳光,在“十四五”大幕拉开之际,让我们汇聚前进的磅礴伟力,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及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乘势而上、拼搏奋进,扎实推动我省“十四五”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良好开局,为奋力谱写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时代篇章贡献力量。
全省大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研讨会举行
王嘉毅出席会议并讲话
本报讯(记者马绮徽)年12月29日,全省大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研讨会在兰州举行。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王嘉毅出席会议并讲话,兰州大学党委书记马小洁致辞。
王嘉毅指出,思政课关乎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各级各类学校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论述,认清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意义,坚决扛起思政课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政治责任,牢牢守住意识形态阵地堡垒。要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要求,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思政教育的重中之重,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运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等党的最新理论成果,鲜活生动地讲好思政课。要结合我省实际,落实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要求,提升思政教育吸引力,增强教师知识储备,将思政教育贯穿教学实践全过程。要加强社会参与思政教育工作的力度,运用典型人物资源、红色教育基地、文化艺术作品、互联网资源等,形成“思政课+”的大格局。要配齐建强思政教师队伍,落实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扛责任、把方向、进课堂、结对子”的主体责任,切实形成全面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强大合力和良好局面。
会上成立了甘肃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各市州教育局、各高校负责人及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省级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和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代表等参加会议;兰州市教育局、西北师范大学、省级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代表等作了交流发言。
我省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培训会召开
本报讯(记者 郑芃生)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抓好《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落实落地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教育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电视电话会议要求,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于12月30日举办专题培训,邀请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党总支书记、主任彭斌柏对《总体方案》进行系统讲解、全面解读。
培训会由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副厅长王光亚主持。
彭斌柏围绕《总体方案》出台背景、定位、特点、内容和落实等方面,阐释了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的重大问题,对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及用人单位五大主体22项重点任务进行了详细解读。他指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教育评价怎么评教育,推动《总体方案》贯彻落实,要以立德树人为主线,以破“五唯”为导向,以五类主体为抓手,建立科学履职的体制机制,着力破除重分数轻素质、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片面倾向。
培训会以视频形式进行,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相关处室负责人,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领导班子,厅机关全体干部,厅直属各单位、在兰各高等院校负责人在主会场参加培训;各市州、县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市州、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干部,兰外省属院校负责人,市州属、县区属学校负责人等余人参加培训。
团省委与兰州大学举行共建甘肃省青马学院签约仪式
本报讯(记者 尹晓军)近日,共青团甘肃省委与兰州大学共建甘肃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学院签约仪式在兰州大学举行。根据协议,双方将通过“校地合作”形成“青马育人共同体”,力求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夯实甘肃青年政治骨干人才建设,深入推进新时代“青马工程”高质量发展。
签约仪式上,甘肃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学院正式揭牌,并成立“甘肃省青年发展研究中心”。该中心将以发挥高校在新时代青年发展问题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聚焦新时代青年成长发展、开展青年发展理论和政策研究为思路,以期建成服务决策、学术创新为一体的科研创新平台,为进一步提升我省青年工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贡献力量。
兰州大学党委书记马小洁指出,此次合作协议的签署是团省委和兰州大学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具体体现,兰州大学将切实担当起培养坚定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政治责任,不断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把甘肃省青马学院建设成为青年人向往的精神家园、青年政治骨干人才培养的示范基地,持续为服务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团省委书记蒋小丽表示,团省委与兰州大学共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学院,是深入推进新时代“青马工程”提质扩面,高质量发展的务实之举、创新之策,希望双方能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将甘肃省青马学院打造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
甘肃教育社开展党员主题活动
本报讯(记者 马绮徽)为追寻红色记忆,传承革命精神,铭记红色故事,12月30日,甘肃教育社党支部组织党员参观八路军驻兰办事处纪念馆,加强党性教育。
活动中,党员们先后参观了馆内陈列的革命烈士遗物、革命事迹资料等。通过参观学习,大家共同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伟大革命斗争的历史,感受了革命先烈在艰苦条件下无私奉献的革命情怀,提高了党支部的凝聚力。
大家表示,要牢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理想信念,弘扬革命精神,立足本职岗位,争做新时代合格共产党员。
甘肃农业大学充分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助力岷县脱贫攻坚——
村里来了“农学”专家团
□记者 尹晓军
前不久,岷县秦许乡马烨村村民张世龙喂养的48头西门塔尔牛一次性“出栏”,平均每头多元,去掉成本,纯收入近10多万元,这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今年36岁的张世龙,是马烨村绿烨生态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也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养牛王子”。“前些年,一直外出打工,一年到头挣不上什么钱。后来听说养牛好,但又不太懂,尝试养了牦牛,收益不是很好,养殖场也是‘半死不活’。要是没有甘肃农业大学驻村工作队和专家教授的倾力相帮,我的养殖场还不知道咋搞呢!”张世龙乐呵呵地谈起致富的“秘诀”。
岷县位于我省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麓与西秦岭陇南山地接壤区,曾经是我省18个深度贫困县之一,也是我省最后退出贫困县序列的8个贫困县之一。年8月,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甘肃农业大学对口帮扶岷县十里镇和秦许乡的6个贫困村。
很快,张世龙养牛的“烦恼”就摆在了甘肃农业大学驻马烨村帮扶工作队的面前。“马烨村属于高寒山区,牛羊冬春病死率高、幼崽冬春成活率低,且当地养殖技术原始,冬春季节牛羊营养跟不上、保暖过冬措施差。”甘肃农业大学预防兽医学专业研究生、驻马烨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傅昱介绍,在帮扶工作队和该校动物医学院党委书记成述儒等畜牧专家多次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以张世龙的合作社为试点,引进西门塔尔牛和黄牛作为集中圈养品种;并开展不同层次的养殖、预防病害培训等,结合当地实际探索饲料配方,制作青贮饲料,极大提高了牛羊综合生产能力。
如今,马烨村有20余户开展畜牧养殖,牛存栏量大于头,其中养殖合作社饲养余头、养殖大户饲养70余头、普通养殖户养殖10头以上。年10月底,马烨村全部建档立卡户和贫困人口全部“清零”,交出了一份令群众满意的扶贫成绩单。
马烨村的变化是甘肃农业大学帮扶岷县贫困村脱贫的一个缩影。该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学校帮扶办主任余四九介绍,学校将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重中之重,结合当地帮扶工作实际和学校学科专业及人才优势,成立了6个帮扶工作队;组建了草业、中草药、林业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动物及特色畜禽养殖、教育培训、中蜂养殖等6个帮扶岷县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专家组,积极开展“绣花式”技术与服务培训,帮扶6个贫困村深入挖掘自身资源,激发帮扶贫困村发展产业内生动力。
岷县历来有种药材的传统,素有“千年药乡”“中国当归之乡”之称,境内盛产当归、黄芪、红芪、党参、丹参等名贵中药材种,尤以当归种植历史悠久、品质优良。每个月,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甘肃中药材产业体系首席专家陈垣都会到岷县各乡镇的田间地头,就中药材连作障碍和氮素效应田间试验以及实施地块、具体技术问题进行全面指导,挨家挨户提供服务。陈垣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中草药栽培与鉴定、药用植物栽培和育种、中药材加工等,在这个领域,他深耕近30年,把一项项技术变成了老百姓手中的“真金白银”。
“陈教授定期来村里开展中药材种植、加工、育苗和田间管理等技术指导,使我们不仅能科学种植,发展壮大了中药材产业,有效带动了村民脱贫增收,而且药材成为了全村稳定增收的富民产业。”秦许乡包家族村种植合作社负责人吕引枫说。在甘肃农业大学的帮扶下,合作社已吸纳社员37户、余人,配套中药材清洗罐1台、黄芪切片机3台、当归切片机5台、黄芪选片机1台、中药材烘干晾晒厂房1间,形成了完整的中药材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年,合作社共往贵州、河北等省份销售中药材余吨,收入多万元。(下转2版)
监制:张亚群
审核:尹晓军
编辑:王佳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