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走过的中医药路之

时间过得真快,从我开始记事起,匆匆走过20年时间。

刚开始的时候,我父母在大别山深处种植加工茯苓天麻,收购杜仲叶,银杏叶,我们就在满地的叶子里打打闹闹,在装满叶子的袋子上蹦蹦跳跳。。。。。。那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了,我父母自然是不知道日本人发现绿原酸的神奇功效和德国舒贝乐公司提取银杏叶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了。

当我开始记事的时候,茯苓种植和加工有一定规模了,茯苓要在山坡上的沙壤土里种植,而天麻要避光。最奇怪的是天麻要先煮熟了再拿去晒干,而茯苓要堆在墙角浇水发汗,请来很多人用小刀剥皮,而且把晒干的茯苓皮拿来烧,用于驱蚊。茯苓确实很有多可以叙述的,可以参考下面的文章:

茯苓的烦恼

再后来,父母从山区搬到蕲州药材市场,我第一次看到长江,而且还在长江边上吃了一碗馄饨,那真是世界上最美味的东西啊,因为我从没吃过馄饨,肉还可以和面粉这样组合,还可以配一点小虾米,而且不用把酱油盐放进出煮,闷头吃一碗馄饨,抬头看着长江上的轮船来来往往,江边的渔船和人流熙熙攘攘,那么美味的馄饨我再也没吃到了!我看到很多人拉着板车,开着小货车,骑着人力三轮车,拉着整包整包的药材。从江边一直到体育馆,一排一排的古代建筑,门口晒着各式各样的药材,整条街弥漫着很浓的药材味道。我父母还是经营着整车的茯苓,蛇舌草,黄柏,野菊花。

接着,我在李时珍中学开始了长达六年的中学生涯,直到去青岛看海。每年假期,我都在家里切茯苓,茯苓切片或者切块,那时还不会切丁。要么就是帮着家里发货,一包一包的当归,黄芪,党参,丹参什么的,当然,我不知道他么做什么用,更不知道茯苓是做桂枝茯苓丸,甚至六味地黄丸的。比较有意思的三件事是年,有一个客户来我们家买艾叶,一捆一捆的,装了10几顿,有一万多块,我人生第一次看到了一万元人民币现金长啥样,我也很好奇,这个药材怎么这么便宜,这么大一车就元一吨,一吨得采摘多久啊,7毛钱一kg的东西,他们拉回去做什么呢?后来,随着李时珍的重新被重视,艾灸的推广,家乡蕲春成为中国艾都,品牌价值超过亿,我估计随着针灸这种简易有效的治疗保健方式走进千家万户,产值会超过0亿。

第二件事就是年,非典,父母去车站送货是要测体温的,而且要带口罩。学校里天天喷洒消毒水,我的学习成绩一塌糊涂,估计是消毒水伤脑子所致。但是家里的药材市场是异常火爆,晚上10点都到处是进货的车,父亲天天煮汤药给我们喝,大概就是金银花和贯众藿香之类,说是预防非典,我自然不晓得他们用《温病条辨》的方子了,更不晓得什么原理,直到去年新冠,在离武汉只有70KM的家里,过年就是每天煎煮苍术,金银花,芦根,陈皮的汤给家人喝,也是预防!但当时就觉得热闹,虽然学习成绩一塌糊涂,开心的是父母打赏我元大钞,我可以支配去买自己喜欢的书,真是值得回忆啊!

还有就是,年的样子,我看见父亲在广场晒天麻,蹲在那里操着他那一口浓浓方言的普通话和一位老人仔细的交流,老人很仔细的听着,听着父亲讲他种植天麻,加工天麻的故事,大概谈了10几分钟,父亲并没有多少理论知识啊,估计也讲不出一个所以然,但是老人很仔细听,还不时的询问讨教,他肯定不是买天麻,肯定是个学者吧。转眼15年,我在去兰州的火车上读郑金生老师著的《图书中医-中药》,刹那间见到这幅图片。

我当时就很震惊,当年郑老师肯定是去参观李时珍纪念馆,回来的路上刚好路过,顺手拍下来了,也许当年和我父亲交流的正是他吧。真圣人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啊。同年五月我到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参加培训,正好是郑老师授课,他是中医文史研究所的,授课自信而风趣,坦诚而大方,尤其讲了龟甲和龟板的由来,以及他的研究如何改变药典,如何被夫人拿去得奖,幽默诙谐让我们印象深刻,终生难忘,实乃大师风范!

再后来,离开我们那个小镇,到青岛上学,上学期间,我们就是踢球,看书,寒暑打工,做QC,翻晒中药材,直到大学毕业。

青岛是一个很值得去的城市,那里有许多美好的回忆。

特别是那些稀奇古怪的海鲜,最先开始的是蛤蜊,退潮了会有很多人带着小朋友在涂滩上采挖,我们住在江边的新学生没有见过这个,可能理解为小的蚌壳了,当地人称呼为嘎啦,很便宜,就很符合学生的囊中羞涩。一般是10元4斤的样子,吐沙后爆炒,非常受女孩子的喜爱,一来味道鲜美,二来多吃也不会长肉。谁知道这个的壳就是大名鼎鼎的蛤粉呢,12年后的年,我曾在上海中医药大学炮制实习时,用蛤粉炒阿胶珠,把阿胶切成方块,蛤粉温热,放入不断翻炒,阿胶会成为一颗一颗的珠子,也真是神奇,当然这需要技术。没想到着也是阿胶唯一的炮制方法呢。

再就是牡蛎和鲍鱼,这个牡蛎更便宜,大概是10元10斤,我总觉得华而不实,因为看起来很笨重,而且很难拨开吃到里面的肉,关键是里面的鲜美肉不多,甚至做法很讨厌,要蒸一段时间,还要调一个味碟,加点蒜泥和醋甚至芥末,学生哪有那样的条件。

与其相反的是鲍鱼,虽然知道鲍鱼就是海味,也知道鲍鱼之肆。但学生时代还吃过,毕业的学长,再后来的导师,还有后来的领导和朋友都曾带我去海边的DAOZAO美食馆吃过,不是很常见,偶尔碰到,突然也不稀罕了。每次我都把这个壳洗干净带回家,和书里的对照。当然在当时我并不直到蛤蜊,牡蛎,鲍鱼壳叫石决明,更不会直到龙牡壮骨颗粒,甚至叶开泰,自然也不会晓得小柴胡汤里会用到大量牡蛎了。直到年,资源中心詹博士委托找几个澳洲鲍鱼壳。我才仔细看了国内的鲍鱼和其他鲍鱼的区别。但是翻阅药典,竟然他们检测标准主要指标都是碳酸钙的含量,但是对比他们的用途,区别却很大,比如蛤壳多为外用,收湿敛疮。而牡蛎却潜阳滋阴,配合龙骨作为促进儿童生长,解决挑食的神药。但是石决明就是完全两码事,清肝明目。这个区别那么大,用碳酸钙不得低于95%肯定是说不清的,站不住脚的。我总想这里面藏着一个秘密,一个基本的原理,值得去体会。

毕业后,集团派驻到山东西北部建设工厂,负责出口的芦笋,黄桃,杏生产制造。那个时候,芦笋没出来就挖了,所以看不到芦根,挖出来的桃仁他们都拉回去破核后做活性炭了,桃仁我也没看到,至于杏仁,和桃仁的命运一样。倒是有一个昆虫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当地人叫爬了猴,也就是蝉蜕,我父母经营这个品种,每年会收很多,这个很多是指占地很多,但是实际没什么重量,一kg有个。山东的西北部靠着黄河故道,栽种的杨树非常多,当地很多木艺出口,又是平原,黄河故道的沙壤土非常适合蝉蜕繁衍,谁知道当地人主要是拿来吃,鲜嫩整个的蝉蜕油炸后用胡椒盐粉混匀,说是高蛋白,我们开始都有些抵触,毕竟是有点稀奇古怪的虫子,后面慢慢接受,甚至很喜欢了,成了下酒的美味,发展到最后招待的国外客户,把他们也带上路了,他们都很期待吃一顿这样的怪虫子,他们肯定不知道这个虫子有个有名的成语叫金蝉脱壳,也不会明白这个在临床上非常有效的中药材,主治咽痛失音。后来我给孩子经常用的开喉剑也就是这个做成了,也许是缘分,我在那片杨树里买了很多蝉蜕。

年。第一次到新疆。

在飞机上看到了天山,很震惊于她的洁白,当时我却很难想象那样的寒冷地方,生长着洁白的天山雪莲,大自然真是神奇。下了飞机,热情的当地朋友说是从青岛而来,就强烈要求大乌苏配当地的羊肉串,记得那时的羊肉串就是5元一串,是有点贵的,还有一些羊肉是肥的,我很诧异,当地朋友说那样才香。

味道相当不错,香而不腻,一口气喝了五瓶绿色大乌苏,要了20串羊肉,晕乎乎的回到酒店睡到9点,被电话叫醒,结果打开窗还是蒙蒙亮,后来才知道羊肉里撒上当地的孜然,我们喝的是罗布麻茶,所有鲜美而不腻,这两样中药里也经常用到,现在都要当地的朋友发罗布麻给内地因血脂血压高的朋友。从乌鲁木齐到昌吉,到处是红花和满地看不到边际的哈密瓜田,我跟司机开玩笑,下去摘几个,主人不会有意见吧,司机开心的回复我说主人要是看见了还得送你几个,真是太大了,来个人收割都是很稀罕的事情。罗布麻是当地的特有植物,我想大自然还是很仔细的,当地天气干燥,冬天很冷,主食是奶和肉,肥腻配罗布麻真是很适合,而内地如果喝这个反而会出现低血压,所以《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讲“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年,从乌鲁木齐到吐鲁番,再到哈密,汽车开了两个小时都是直线,没有弯曲,我开始担心司机会不会睡过去了,不过他很有精神,偶尔唱唱当地的歌曲,讲讲外面隔壁上的硅化木,他说几亿年前很粗很粗的树石化了,我多看了一眼,因为船外的风景永远是一样的,笔直的柏油路和一模一样的戈壁滩,突然有几颗石头树,还是很吸引人的,没想到过了八年,我和彭华胜老师在酒店大厅里等朋友,也是无聊,他跟我分析起酒店大厅里的硅化木立柱,说这个有多少年,大概是什么植物,如何加工,值多少钱,如何从大戈壁里运过来。。。。。。那个时候,我们去隔壁深处是为了大枣和核桃。

新疆的枣分三种,一种是和田枣,非常大,大到你怀疑这是不是枣,第二种是若羌枣,也就是我们说的灰枣,个头匀称,椭圆形,肉甜核小,所以市面上出售以此较多,还有一种就是哈密当地哈密枣,球状的,味道不怎么甜,甚至有点苦,但司机说滋补最好。一望无际的枣树,有着天山雪水的灌溉,昼夜巨大的温差,水果包括枣确实独具特色。当地的果农也不怎么在乎一棵树结多少,因为太多了,都是内地的工作人员进来采摘,每年的8-10月下旬,很多内地的务工者大量的进入新疆从事农业收割。那些没有成熟的,掉在地上的枣价格就很低,而需要人敲打下来,完整的,价格就高一些,核桃也是如此。但是核桃树真的很大,几百年的都有。核桃核桃,带肉确实像桃子,等到果肉烂掉,洗干净就是核壳了,里面有果肉。核桃有补肾润肠的作用,润肠好解释,应为核桃有45%以上的油脂,几乎所有的仁都有这样的特质吧,补肾可能和健脑有点关系,道理并说不清。最有意思的肯定是大枣,张仲景用了那么多大枣,他说的大枣到底是哪个呢?我琢磨这个枣肯定是北方的,我们当年在新疆看到的三种估计都可以。

我想新疆以后还是要去的,最大面积的甘草基地,挖挖锁阳和肉苁蓉肯定很值得期待。

之①到此为止吧。

之②,从-,那些全国各地的药用植物园,经典名方,本草纲目和面诞辰纪念,还有湖南、湖北、甘肃的半夏。以及云南和四川的药材,

当然还有中医大夫以及药材市场。

一直在学习的路上,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songa.com/gsyx/165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