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活杭州美好生活发现家端午习俗
五月初五,端午节
赛龙舟,
食粽子,
配香囊,
涂雄黄药酒。
最近这几天,你要去清河坊逛一逛,老远都会闻到一阵阵醒脑的药香,尤其是胡庆余堂的大墙门底下。
老杭州人要是闻到这股香气,十有八九就能意识到一件事,那就是——端午节要到了!6月18日,农历五月初五,我们离端午节,只有10天了。
一直以来,除了吃粽子、吃五黄、划龙舟、悬艾草、挂菖蒲之外,杭州还有一个保持得特别好的习俗,就是给家里的小孩子戴上装有药粉的五色香袋,以祈求健康平安,还有襟头点缀之古风。元代陈示靓的《岁时广记》中就提及过:“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
且从中医的角度看,香袋充分体现了中医特有的“治未病”的思想。《神农本草经》就有记载:“香者,气之正,正气盛则除邪辟秽也。”
小时候每逢端午节当天,长辈就会送我一个用五色丝线缠成的菱角型香袋,说小孩子端午戴香袋可驱毒,受用一夏。当时我是听过就算,倒是特别喜欢这香气,觉得好闻的很,而且手摸上一摸,可以香上一整天。
再后来,去了北方读书,又去了南方工作,可到了端午节,满大街去找香袋都找不到。直到再次回到家乡,欣然发现杭州依然有端午戴香袋的传统。比如,你在北京的同仁堂总店,是买不到端午香袋的,但杭州的分店则琳琅满目,可以说是专为杭州人而制。说到这个传统的保留,杭州的中药馆功不可没。
杭州曾为南宋首都,是著名古代药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发祥之地,历代名医辈出,名店迭起,如南宋的保和堂、明朝的朱养心膏药店;晚清的“六大家”胡庆余堂、叶种德堂、方回春堂等。只是后来老药号日渐衰落。直至上世纪末,在杭州政府的大力扶持之下,许多老字号得以新生。
我们这两天逛了11家中药馆——胡庆余堂、方回春堂、叶种德堂、张同泰、泰山堂、承志堂以及绍兴震元堂、北京同仁堂(杭州分店)、淳德中医药博物馆、桐君堂,包括传说中白娘子和许仙所创的保和堂之后,其中9家都有香袋出售,而且品类繁多,挑都要挑花眼。
再打听了一圈香袋的数量,仅胡庆余堂和方回春堂这两家中药馆,每一年制作的香袋数量,加起来就多达万只。端午节当天,方回春堂甚至还保留了请老医师给小孩“画王”的传统,即用雄黄酒在男孩的额头上写“王”字,在女孩的头上点五个点,古人认为这样可以驱邪避害。
香袋内所装的药粉不尽相同,每家都有自己的独门秘方,但多是以藿香、陈皮、薄荷、艾叶、菖蒲、丁香、白芷、冰片、甘松等芳香性中药为主,磨成粉后塞入香囊,以起到芳香开窍、辟瘟除秽、驱蚊除虫之效。
所以,想买一个香袋么?
1胡庆余堂
(叶种德堂、保和堂)
探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