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溪古迹探密二叠溪城沿革与旧貌

商务BD求职招聘交流微信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3796.html

叠溪城古代为边防重地。据《茂州志》记载:汉元鼎(公元前年)中开梁太守萧纪于旧县置铁州。周(公元年)改为翼针县,后置翼针郡。天和年间(公元年至年)平蚕陵羌于七顷山下。隋开皇初(公元年)废翼针郡,属汶山郡。大业三处(公元年)改置利山镇。唐武德元年(公元年)于左封县,置翼州,以翼针县属之。贞观十七年(公元年)移治七星城(今茂县南新)。咸亨二年(公元年)移州治。天宝初(公元年)改县曰卫山,又改州曰临翼郡。五代后汉天福年间(公元年)为蚕陵县。宋乾德初(公元年)复曰翼州。明洪武十一年(公元年改置叠溪千户所。清顺治初(公元1年)称叠溪营,设游击驻防,管辖七珠寨、大姓、松坪诸地。民国以来叠溪属茂县管辖,叠溪营改为叠溪区。

叠溪古城。托马斯。托仑斯(英)年摄。

叠溪之有城远在茂县有城之先。据《茂州志》记载:唐贞观时(公元年)筑城。明洪武十年(公元年)御使大夫丁玉(平羌将军)讨复失地,命指挥童胜,复筑高一丈,围三百九十丈,有门四。景泰初(公元年)筑土城高二丈五尺,周七里三分,计一千三百一十丈,有门三。成化间(公元至年)重修。清时(具体时间不详)重修城门洞。

叠溪遗遗迹蚕陵重镇石刻。徐吉廷摄于年6月11日

叠溪城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历代此地都驻有兵马。震前有房屋二百七十所,人口五百余人,城中仅有一条繁盛街道。有饭馆十多家旅店六家。由于叠溪历代都受汉族的影响,所以在叠溪城内的建筑物、庙宇等都是按汉族的习惯修建的。一年一度的城隍庙会,会期为农历七月十五。每到这时,周围几百里的人从七月初就陆续来到叠溪城。七月十五这天更是人山人海热闹异常。叠溪也是商人、小贩、马帮、骡帮的必经之地。每年从内地经茂县运往松潘草地、甘肃,青海的马茶、日用品等,以及从甘青牧区运往灌县、成都等地的土特产、羊毛、皮张、鹿茸、贝母、甘松、秦椒等药材的马帮都要经过叠溪。

徐吉廷在叠溪考察(年9月)

年9月徐吉廷访问叠溪地震幸存者赵怀树、文颜平、王金国、左福兴(从左至右)与他们合影并现场绘制《迭溪古城旧貌》图。徐吉廷摄于年9月

地震前叠溪城是一个斜四边形,地势为西南向低,北东向高的一斜坡,城墙由片石和土砌成,城门洞与月城用大青砖砌成。墙内填土。北、东、南三面有城门,城西外是悬崖故没有城门。北城门是由月城和主城组成,月城为内月城;共有城门洞两个,月城内住有守门人。东城门由外月城与主城门组成,月城内住有守门人。现在遗留的东城门洞是外城门,故是坐北朝南的。

正街:是叠溪的主要街道,此街为东西走向,路面全由石板铺的,此街内有饭馆、茶馆、旅店等十多家,还有戏楼、武庙、区官衙门以及药市、柴市等均在此街。

后街:南端同正街相接,北端通北门,路面由石板铺成,住家户很多,北面有一石牌坊。

新街:北端同后街连接,南抵城南向东拐弯通城隍庙。没有住家户。

小街巷子:从东门进门不远,往南直达南门,住家户不多,同正街相接处是柴市场。观音殿在此巷内,南通城隍庙。

苍坎路:进东门往北通北门,南北两端各有几户人家,路两旁多为菜园。骡马帮进叠溪城后是不准走正街的,只能走苍坎路和小街巷子。

城隍庙:位于城南端,是叠溪城里最大的庙宇,据说是从成者画的房样。庙前有一排大树,整个庙宇座北朝南,十分雄伟,山门前有一对大石狮子,庙内塑有城隍菩萨及城隍娘娘和各种判官的塑像。

观音殿:在城东,小街巷西侧。中间有一个园子是花园,正中上方是正殿,内供有观音像。两侧厢房是学校(私学)。

武庙:在正街东部,建筑雄伟,两层楼,上层是戏楼,下层是茶馆,中间的院坝是药市。正殿也是两层,并同两侧厢房相通。庙是供的是关云长。

吉祥寺:位于城西的一个小山包上,只有一座孤庙。

土地碑:在城西“十字口”处是一个大石碑,一面是刻的土地菩萨像,一面是碑文。

土地庙:位于城东外,里地人面供的土地菩萨。

石牌坊:在后街北面,苍坎路口之南,是全部用石头修建的牌坊。

水井:全城唯一的一口水并位于城中,水是用石笕对石笕修的石水管从玉马观引来的,全城人们的生活用水全部靠它。

区官衙门:在城的中央,正街往北上三十多步石梯子,中间是一个大坝子,为柴市。衙门后院是区官的住处,地震前区官张铁就住在此院内。

营房:苍坎路北面,由一个四合院组成,中间的大坝可练兵。地震前保安队队部在此,团练局分队长刘道衍住于此。火药房及火药碾:在城南,是古时生产火药的地方。火药碾现在保存完好。(照片7)

南坛寺:在东城外约一里路处,只有一座寺庙。

(详见《叠溪古城旧貌》图)

叠溪古城旧貌图。徐吉廷作于年4月17日

岷山闲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songa.com/gszz/194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