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者朱火摇摇,芬芳馥郁,
轻歌缓唱,旖旎无边。
守藝人的手艺人之:
五台山上的香草美人古人认为,万物有气而上统于天,香为气中升发者,为天所感,可以降神。因此,古代中国对香料的钻研使用,可谓源远流长。香料用作酿酒祭祀,滥觞于尧舜;熏衣养鼻,兴发于两汉;凝神静业,攀顶于唐宋。千百年间,香的功用日趋广泛,医药、宗教、日用、修身养性无所不包,终成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对周边国家也颇具影响。香之一事,有动有静。动者朱火摇摇,芬芳馥郁,轻歌缓唱,旖旎无边。静者青烟缭绕,坐卧其次,万念俱寂,静极而悟。其中雅意,风靡古今。而今知香之清雅者众,擅长制香者鲜矣,制香且知香者,更寥若无几。静者青烟缭绕,坐卧其次,
万念俱寂,静极而悟。
作为家传宫廷古法制香的手艺人张馨元对香之一道却颇为精深,八零后出生的她,虽为女子,却生性疏阔,仗义豪爽,颇有侠士风范。其内里则细腻悲悯、柔软坚韧,故与草木云烟结下了不解之缘。张馨元祖上为满清皇室,钮祜禄族人,医院太医。光绪年间,内争外乱,家国动荡,迫不得已携家人及医书数车,逃至京郊,西入太原,后辗转数年,终在五台山脚下一四面环山阒无人迹的山野间,开石为屋,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终日研习医术,耕读传家,采药为生,如此数十年。且有祖训:男子行医,济世救人;女子治香,安身立命。如今,家里传给她的尚有一把香刀,一把香铲。上边刻有清代时家里就创建的制香商号:顺元昌。张馨元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草木清幽,山泉清冽,药香浓郁。年纪愈长,对山川草木的痴迷愈甚,直至今日,仍常在高山茂林中觅见她采药的身影。其常居于佛教圣地五台山,一则是其故乡,一则因其草木。五台山又为清凉山,以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四时清凉而称清凉山。又因其五峰耸出,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如此独特的自然条件,与寺庙林立文殊菩萨在此说法的人文环境,造就了五台山的一草一木皆富有灵性。馨元说:每一棵草木,都有自己的特点,要调制上佳的香,需要按草木属性,使用不同的炮制方法,再依据药理的君臣佐使配比,通过几十道繁复的工艺,方能制作完成。而对于药材的性能禁忌,更是娓娓道来。比如:木兰花,焚烧时,其味未免过于辛烈,故合香时不宜取木兰,而香珠与香牌则不然。小叶降真油脂丰厚,熬制时,可加茶叶,茶叶可吸收其油脂,用生普时,可以减低其火气。用红茶时,可使其香味更立体。大凡处理茅香,需要挑选好的材料挫成细末,用酒和蜂蜜的混合液浸润一晚,也可以放入茶水,而后炒至呈红色且干燥为止。处理藿香、甘松、零陵、排草之类虚燥的材料时,需要去除枝茎,晒干揉碎,荡去尘土,不能用水洗,热水恐怕会损害香料。而茴香生则不香,过炒则焦气,多则药气,故多寡生熟需逐旋斟酌恰到好处。一般花香都较浓郁,需用酒气挥发,方能淡雅幽远,等等。通过繁复的几十道工序,包括了煮、蒸、炒、炙、炮、烘焙、炼蜜、煅炭、合香、窖藏等,香方能完成,若制成香珠香牌工艺则更繁杂。五台山野生党参
在化学合成香泛滥的今天,馨元采用五台山原生态野生草木,取用龙泉寺天然泉水,施古法、古方、古模,手工合制,殊为不易。香与人一样。不可太浓,浓便近重浊;不可过甜,甜便近浅俗;不可轻,轻则飘浮;不可燥,燥则粗鄙。来时纡缓如水波漫漫,不知自何处起,醇厚温和,似乎与人同立;去时舒缓安稳,余香袅袅,若有似无,这样的香才是清雅的典范。全心浸润于静趣中,方知香可用来分判万物。这是馨元制香合香的真切感受。在静谧的寺庙中合香
在缭绕的东方香气之中,有一种可佩戴把玩的芳香妙物:香珠、香牌即香佩,也颇受古人喜爱。也是我们今天的主宾。香珠是由多种香药制成的丸状香品,可佩带也可烧薰,可用绳串成香串,具有安神、凝气、舒缓身心之功效。香珠最常见的有梅花纹、云纹、寿字纹和回纹,大小有严格的规制。香珠最早见载于《三洞珠囊》中,故说明和香珠起于道家,当时使用的也非是贵重的材料,可用于佩戴,到味道不明显后还可以像一般的香丸爇熏。莲花香牌
香珠的佩戴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达,晋商为了经营生计常年出门在外,事先会根据身体的状况及所处的环境携带相应的和香珠,在途中如遇痼疾发作或者头疼脑热,将香珠泡水含服或者是爇烧,能够起到救急的作用。在周密的《武林旧事》中记载:“纱厨后先皆悬挂伽兰木,真腊龙涎等香珠百斛;蔗浆金碗,珍果玉壶,初不知人间有尘暑也。闻洪景卢学士尝赐对于翠寒堂,三伏中体粟战栗,不可久立,上问故,笑遣中贵人以北绫半臂赐之,则境界可想见矣。”说明宋代宫中一般使用奇楠香、沉香及龙诞香等贵重香料制作香珠。但香珠的昂贵并不仅是原料的稀有,也是因为懂得制作工艺的人较少且工序复杂,一般也只流行于王公贵胄之家,并根据每位佩戴者的身体状况不同,还要按照特定的配方和功效和合成,这就是其味道各不相同的原因。鹅梨帐中香香珠
制作过程
馨元记事以来,家人常用的香方为“避暑香珠方”盛暑时时常带在身上,能理气和中避暑消热。据爷爷说是乾隆时宫里的方子。其用料皆为普通,只是制作工艺实是难得。关于香牌的制作,馨元多是按照家传的古香方,将各种香材炮制、过筛,严格按照其配比,按各种香材的特性先后加入,搅拌充分后,加水抟泥,捣香成团,醒香合适后,将其放置在事先准备好的模具里印模,馨元使用的也多为清代至民国的老模子,脱模后阴干窖藏、雕刻修饰,打磨抛光方可使用。古模所制的香牌
香牌时戴在身上,可以熏衣香体,男女老少皆适用。其历史要远远晚于香珠,最初是作为旧时宫廷香枕所用,供皇帝、妃嫔养生理气。后来发现,若制成只手可握的香牌,随身携带闻玩,即可安神养心,又有香气缭绕。随后便流行开来,直至明清时达到顶峰。“御赐养老”牌便是香牌中的典型代表。嘉庆元年时逢丙辰,乾隆在皇极殿举办千叟宴,邀请了全国各地数千名老人,并按年龄不同向老人发放“御赐养老”牌。香牌的赐予还含有“告老还香(乡)”的祝福之意。“御赐养老”牌的香方,馨元祖上也有留存,作为太医研制香方也是日常。时至今日,馨元犹记得爷爷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便是太医难当啊。“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我不能如先辈一样做一个好的医生,就退而求其次,给生活添一缕幽香吧”最后张馨元摩挲着手里的药珠如是说。如意香牌
炉香慵起,既馨且逸。一串香珠,一块香牌,一丝青烟都氤氲着缕缕醉人的幽香。当这缕芬芳浸染了我们的衣衫,弥漫了居室,直至平和了我们的每一次呼吸,方知古人言"香之为用,大矣",诚不欺我。这一抹香也是一种文化,纯手工的制作、几百年的传承、大自然的赏赐,我们对热爱的坚守。这也是守艺人的坚守。守藝人小十一凭君赞,把三千佛偈,换了幽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