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杯血脉圣杯血脉解析耶稣的家族谱

欢迎点击上方蓝色字体订阅“华人区事件联合行动团队”

---“扬升之路,我们与您同行”。

2

圣杯血脉--解析耶稣的家族谱系(二)

被和谐的福音书

那雅煞珥书现在还在吗?当然还在。这宗9呎长的希伯来卷轴曾是查理曼大帝的传国宝物。雅煞珥书的译本更是巴黎大学在公元年得以创校的主要原因,而现在坊间熟悉的旧约圣经版本是再年之后才完成编修。

雅煞珥是摩西的护仗使者。关于他生平的书籍都非常重要,因为这些文本同时也记载着以色列人在埃及的生活写照,以及以色列人移居到迦南地的历史。这些文本和我们现在知道的版本相差甚远。根据这些文本的记载,摩西既不是部落的精神领袖,也不是他带领众人跨越红海前往西奈山;故事的真正主角是摩西的姐姐--米利暗。

当时的犹太人从未听过耶和华。他们崇拜亚舍拉女神而且灵性导师也多为女性。

摩西曾为了打造一个男权独霸的新社会,囚禁了会阻挠他的米利暗。后来以色列人群起反抗摩西并成功营救米利暗。雅煞珥书有记载这段故事,圣经却没有。

现在我们来探讨基督教故事的开端,也就是福音书。同时让我们一起先放下自己对福音书的认知并且思考它们真正想要传达的道理。

还原圣诞的真相

学校老师和教堂的神父们都告诉我们要遵从福音书的示训。可是这些人的教诲真的都符合福音书的本意吗?他们上台教课、讲道之前都会查证福音书的内文吗?一旦我们知道自己从神父讲道和绘本学到多少不符合圣经文本的东西,肯定会大吃一惊。《圣诞颂》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

现代人普遍认为耶稣是在马厩里诞生,但福音书却没提过。事实上,新约的四福音书没有一本提过马厩。马可福音和约翰福音完全没提到耶稣的诞生,马太福音仅仅简略地描述耶稣是在屋内出生的。

到底这个马厩是从哪冒出来的?其实这是出自教友对路加福音的误解。路加福音提到,耶稣「被放在马槽内」(而不是在马槽诞生)。更何况,马槽从以前现在都只是个放动物饲料的木槽。以前的人们经常会把马槽拿进室内充当临时的摇篮床。

为何人们会一直以为马槽就一定是在马厩里面呢?因为路加福音的英文译本描述到:「当时的客栈没有空房了。」但是路加福音的原始版本并没有这段文字。事实上,当时的伯利恒地区根本没有客栈。当时的旅人习惯借住亲友或好心人的住家。

一旦我们认真考究,就会发现伯利恒在耶稣出生的年代根本就不会有马厩。马厩的英文Stable专指用来养马的地方,但是公元前1世纪的犹地亚地区除了少数的罗马官员会骑马,大多数的民众都是骑骡子或牛。而且民众也只会把骡子或牛牵进库房,而不是马厩

至于传闻中的客栈,路加福音的希腊文版本根本没写到「客栈没空房」。正确的翻译应该是:「当时的民家没办法腾出空房(notoposinthekataluma)。」马太福音记载耶稣是在屋内出生。按照路加福音的正确翻译,我们就能明白耶稣刚出生的时候是躺在屋内的马槽里。

关于耶稣出生的故事,我们应当查询当时的编年史,因为耶稣的生日在两本福音书里是不一样的。根据马太福音的记载,耶稣出生在希律王的在位期间。因为希律王于公元前4世纪驾崩,因此按照马太福音的记载,我们可以推断耶稣在公元前4世纪以前诞生。大多数公认版本的圣经也根据马太福音认定耶稣在公元前5世纪诞生。

路加福音记载的耶稣生日却是完全不同的日期。根据路加福音记载:耶稣是在居里扭担任叙利亚总督期间诞生。由于奥古斯都皇帝在同一年实施国家征税普查,约瑟和马利亚因而搬迁到伯利恒。公元1世纪的犹太纪年史记载了路加福音提到的两个时间点。

居里扭要等到公元6世纪才上任叙利亚总督。奥古斯都皇帝也在同一时期实施国家征税普查。居里扭的职责就是亲自监督普查作业。换句话说,耶稣有两个不同的出生时间:公元前4世纪之前和公元6世纪。

犹太人的两个生日

难道福音书的记载有错吗?倒也未必。至少福音书没有曲解事情原始的描述方式。这两个生日其实分别代表耶稣的两种生日:第一个是耶稣降临人间的日期,第二个是耶稣经由重生仪式融入社区生活的时间点。当时的男童会在满12岁的时候过社群生日,众人会为他举办仪式,象征他再度从母亲的子宫出生。

根据路加福音的记载,我们现在知道耶稣在公元6世纪的时候满12岁。可惜的是,后世的福音书译者们和抄写者们完全疏忽了这个重要的概念。教会往后的教导也把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混杂在一块,因而胡诌出耶稣在马厩诞生的历史笑话。

既然耶稣在公元6世纪时满12岁,那么他应当在公元前7世纪出生。公元前7世纪是希律王统治晚期,因而符合马太福音的记载。不过,福音书还有另一个疑点。

路加福音记载,玛利亚和约瑟在耶稣满12岁的那一年带着他到耶路撒冷过逾越节。逾越节过后,玛利亚和约瑟回家。他们走了一整天才发现耶稣还留在耶路撒冷。当他们回到耶路撒冷的时候,发现耶稣在神殿和讲师们讨论生意。

话说回来,天底下哪会有父母亲在沙漠里走了一整天却没发现12岁的儿子没跟上他们?其实是福音书的英译本没有掌握到一个重点:实岁12岁的儿子跟融入社区12年的儿子是完全不一样的。

一旦犹太男子完成12岁的重生仪式,他在社区生活里的年纪就是1岁(实岁为13岁)。这个仪式就是犹太成年礼的由来。犹太男子会在社区年龄满9岁,也就是实岁21岁接受社区的成年礼(21岁特权的由来)。他会在后续几年接受更高层的社区仪礼,并且在社区年龄满12岁/实岁满24岁之际完成主要的考验。

按照以上的说明,我们就知道留在神殿的耶稣不是实岁只有12岁的小男孩。当时的耶稣已经是社区年龄满12岁,也就是实岁满24岁青年。至于他和讲师之间的讨论则攸关他进阶到下一级的考验,这是耶稣的宗教导师设下的考验。当时的耶稣就是要和讲师们讨论宗教导师的生意。耶稣的宗教导师(男教长)是艾赛尼派的西缅,也就是路加福音中「公义又虔诚」的西缅。西缅也按照法律承认耶稣的法律地位。

回溯福音的翻译

我们真的能信任福音书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可以对福音书抱持一定程度的信任,但我们不能盲目相信福音书中自相矛盾且被曲解的内容。

在原始的使徒书信之后,早期教会的福音书是用2、3世纪的希腊文写的。后来4世纪时,这些福音书连着整本圣经被翻译成了教会拉丁语。教会拉丁语版本的圣经出版时间比任何英文译本的圣经都还早了0年以上,现代英文版的福音书是英王詹姆士一世在17世纪初期下令编修的钦定版。

钦定版圣经出版并且付印之后过不到年,美国殖民者便发表了美国独立宣言。英国清教徒在钦定版圣经付梓后没几年即扬帆前往美洲,因为翻译圣经在那个年代是一件风险很大的事情。

14世纪的宗教改革先驱--约翰?威克里夫曾因将圣经翻成英文而被斥为异端份子,他的译作也遭到焚毁。16世纪初期,威廉?廷代尔也因将圣经翻译成英文而遭判处绞刑。当时为了确保死亡,还在他服刑后立即火化他。

不久之后,威廉?廷代尔的徒弟--迈尔斯?科弗代尔也翻译了一个版本。由于当时的教会分裂成两派,新教教会采纳了科弗代尔的译本。不过他对罗马教会来说依然是个异端份子。

翻译圣经的症结点在于,一旦圣经只有教会拉丁语的版本,全教会就只有主教才看得懂与解读圣经,教会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布道和授课。反之,一旦圣经有民众可以自行阅读的通俗译本,教会的讲道内容则无疑会遭到各界的质疑。

目前的英文版圣经多半是基于詹姆士国王的钦定版圣经,不过这个17世纪的钦定版并不是直接翻译单一语言的作品。钦定版圣经采纳的原稿大多是希腊文,有些则是拉丁文,甚直有些内容取自过去不被承认的翻译版本。

詹姆士国王的语言学家们在翻译新约圣经的过程中试图要同时讨好天主教教会和新教教会。为了能做出普遍接受的文本,这是唯一的办法;不过他们没能完全如愿。

翻译的种种阻碍

当时的天主教会认为翻译家们是新教的人马,天主教教徒也曾试图炸死前往国会的詹姆士国王(著名的火药阴谋)。另一方面,新教徒们则相信国王依然偏袒天主教。翻译家们不仅得满足两造的教派,还得符合我们今天常说的「政治正确」。

举个例子:翻译家将一群人直译为「天堂的士兵」(heavenlysoldiers),但这种译文会被划掉。即便改成「天堂的军队」(heavenlyarmy)仍会被退件,因为当时的人们还没办法接受武装单位的概念。因而译文要再改成「天堂之主」(heavenlyhost)。

这种译法又会衍伸出新的问题--没有人能够确切明白「主」的意思。这个字在经过几个世纪的模稜两可后,在后世的字典多了一条笼统的注释:一大群人。

当时的翻译家们为了做出符合政治正确的钦定版圣经而生出这么多模糊的词汇,着实令人感到不可思议。同一时期的莎士比亚也在为他的戏剧巨作做同样的事情。

詹姆士时代的作家们藉由发明或发掘就让英文的词汇量增加了五成。虽然钦定版圣经的文句优美又富含诗意,它的文体真的不太像英国或其他地方的口语。后人以这本通过认可的经典为蓝本,创作出不同型式的英文版的圣经。姑且不看钦定版圣经中的错误和优美的句构,它依然是所有圣经译本中最接近希腊原稿的的版本。

其它版本英文圣经,例如:标准版、新英文版、校定标准版、现代英文钦定版、好消息版等等的内容都严重失真。由于这些版本都参杂有心人士的企图,因而它们都不适合用来做严谨的研究。

一个极端的例子可以让读者了解什么是圣经翻译上的差别。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部落,猪是村民唯一熟悉的动物。因此在他们使用的圣经里,所有圣经中的动物举凡牛、狮、驴、羊之类的统统翻译成猪。甚至传统上称作「神的羔羊」的耶稣也被译成「神的幼猪」!

如果我们要更贴近福音书中的真相,我们必须回头钻研圣经的希腊原稿。这份原稿内有相当多希伯来文和亚拉姆语的字汇和词组。按照这样的逻辑,我们会发现圣经的内容有很多跟耶稣诞生的故事一样存在情节矛盾、误解、误译甚至根本被遗漏等问题。

翻译的技术困难

这些问题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原文的字词在翻译的目标语言没有可以直接对照的字词。

根据英译版福音书的内容,基督徒被灌输耶稣的父亲约瑟是一名樵夫。但是原版的福音书却不是这么一回事。根据最正确的译本,约瑟是名工匠大师。而木匠只是当时翻译者对于工匠的理解。

现代共济会的成员都知道「工艺」的真正涵义,而且这个字跟木工根本无关。约瑟按照圣经的正确描述是一位学富五车的大学者,而他擅长的工艺是跟现代冶金学有关的技术。

圣经中另一个被误解的观念是处女怀胎。英文版福音书告诉我们,耶稣的母亲是处女怀胎。按照我们的理解,处女意指没有性经验的女子。

玛莉亚怀胎的故事起初并不是从希腊文翻译,这个故事的原文是拉丁文。拉丁文版本对玛莉亚的描述是virgo,这在拉丁文意思是年轻的女性。如果要用拉丁文描述一名处女,正确的单字应该是virgointacta--仍是完璧之身的年轻女性。

如果我们追溯到比拉丁文更古老的圣经版本,我们会发现,对应拉丁文是virgo的字汇是一个古代闪语的单字almah。Almah的意思也是指年轻女性,而且这个字不影射该女性是否有性经验。如果玛莉亚真的是完璧之身,她在闪语的描述就会是bethulah,而不是almah。

难道我们完全被这些福音书误导了吗?不是的,我们是被福音书的英文翻译误导了。

我们除了被福音书的翻译误导,教会的当权派也无所不用其极地否定福音书记载的女性日常生活。因此,新约圣经中的重要女性都被描述成处女、娼妓或寡妇。新约圣经不会记载某人的女朋友、妻子或母亲的日常生活,更不可能出现女祭司或修女。

即便圣经存在处女怀胎的教条,福音书仍反覆地告诉我们耶稣是透过约瑟传承着大卫王的皇室血脉,就连圣保罗的希伯来书也解释过这一点。基督徒从过去到现在都被灌输耶稣的父亲是平庸的木匠;母亲是一名处女,但是原版圣经从未出现这两种描述。

如果我们想了解福音书的真正意涵,我们必须阅读古代的原版圣经,而不是经由教会教条和现代语言解释的版本。只是没人可以确定四福音书具体的成书时间,我们只知道它们是在公元50年前后分批出版。初版的四福音书都记载耶稣是拿撒勒人。

罗马史书也有可供佐证的记载。除此之外,公元1世纪的犹太编年史以及使徒行传也都证实:耶稣的亲哥哥--詹姆斯和圣保罗是拿撒勒派的领袖。

亦人亦地的拿撒勒

拿撒勒的定义对圣杯故事而言至关重要,因为圣经的错误解释经常使人误以为耶稣来自拿撒勒。

过去年以来,英文版福音书一直以讹传讹,把拿撒勒派的耶稣误译成拿撒勒人耶稣。事实上,拿撒勒城和拿撒勒派在历史上没有任何的关联。拿撒勒的屯垦地建立于公元60到70年之间,它的成立时间在耶稣被钉十字架过后才30年。耶稣的早年生活不可能在拿撒勒渡过,因为当时那个地方根本就没人居住!

拿撒勒派是一个反对法利赛和撒都该严苛统治的开明犹太宗派。拿撒勒派的文化和语言深受古希腊哲学家的影响。这些哲学家们生活的社区也支持男女平等的观念。当时的文件记载的不是拿撒勒派镇,是拿撒勒派的社区。女祭司在拿撒勒派的社区内享有跟祭司一样的地位。

大家必须牢记一件事实:耶稣不是基督徒,是拿撒勒(宗派)人。基督教运动是其他人想起自己的使命而成立的宗教运动。「基督徒」这个字最早的纪录出现在公元44年的安提阿(叙利亚的古城)。基督徒在阿拉伯世界是形容身为拿撒勒人的耶稣和他的追随者。伊斯兰的可兰经可以提供佐证。这个字的意思是保管者或守护者,而完整的定义是Nazaraha-Brit--意指保管圣约的人。

拿撒勒派在耶稣的时代生活在加利利。虽然加利利在圣经的记载中是一块神祕的蛮荒之地,但是实际上它是一个非常明确的地方。加利利是从库姆兰屯垦地周围一路延伸到墨尔德(Mird)和其他邻近死海的地区。死海古卷就是在公元年在库姆兰出土的。

加利利地图

耶稣被钉十字架之后,彼得和保罗前往安提阿并旅行到罗马,开始促成基督教的运动。

耶稣生前和他的胞弟詹姆斯以及多数的使徒继续传递拿撒勒派的教导,并且逐渐旅行到欧洲。他们在欧洲和凯尔特教会结为盟友。凯尔特教会在公元37年就被立为耶稣的教会,而罗马教会还要再过年后才会成立。这个传承着拿撒勒派文化的凯尔特教会,数百年来都遭到罗马教会的直接打压。两个教会主要的差别在于凯尔特教会的信仰是来自耶稣亲传的教导、规范和仪式。

另一方面,罗马教会把耶稣变成一个宗教崇拜的偶像。罗马教会舍弃耶稣的教导并且创造了一个用来巩固罗马皇帝和教宗权力的帝国混种宗教。罗马教会的信仰说穿了不是基督教,而是罗马帝国神教。

被窜改的福音书

除了明显的误解、错误诠释和错误翻译,教会版的福音书还有很多刻意的窜改。耶稣进入耶路撒冷的原始故事有些就遭到窜改或删除,甚至教会还为了自身的历历而捏造不存在的入城故事。这些编修和窜改主要发生在公元4世纪,当时的圣经正从希腊文和闪语的原稿翻译成拉丁文。

早在公元年,亚力山卓的克莱曼特主教就对福音书进行第一次历史上有记载的修订。他删除了马可福音中一大部分的内容(这些内容早在公元95年前就已经成书了),他还在一封信中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就算这些内容蕴含着真理,钟爱真理的人也不应该认同这些内容。因为并非所有的真理都应当向全人类公开。」

主教的言下之意就是:即便是早期的基督教,福音书作者和主教们想教导给民众的东西就已经不一样了。时至今日,马可福音遭到克莱曼特主教删除的篇章依然不见天日。即便有这些删减,现代版马可福音却因为各种无中生有的内容以至于内文竟然比原版还多。

马可福音第16章讲述耶稣复活的前12节,其实都是后人加油添醋的内容。经由学者考证,这些讲述耶稣被钉十字架之后的事迹全都是教会的抄经僧侣在公元4世纪后期加进去的故事。克莱曼特主教到底删除了原版马可福音中哪些经文?这些被删除的经文攸关拉撒路复活的真相。

根据原版的马可福音,拉撒路是被褫夺公权。这是精神层面的死刑,不是肉体的死亡。从当时民间和法律的角度来看,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时候就等同死亡。他会在上十字架前经历一番谴责和鞭笞,并且由祭司宣判死亡(褫夺公权)。在下十字架后的三天内,他就会被当成「普通的病人」,然后在第四天正式宣告死亡。

原版的马可福音甚至还记载,拉撒路和耶稣在墓室开启前就曾互相呼唤对方。这种经文想当然会违背主教们的计谋,因为他们想把拉撒路的复活描述成神迹,而不是单纯的只是恢复教籍。更重要的是,原版马可福音的经文铺陈耶稣被钉十字架的故事。拉撒路的三日复活规则也被套用在耶稣本人从精神死亡中复活的经过。耶稣在法定的第三天藉由谕令从死亡中复活。至于拉撒路的复活,耶稣无视当时律法的规定,将他的朋友从三天象征性的重病中救活。

当年的水源被截流到耶路撒冷流向罗马的渠道,因而拉撒路领导民众发起保卫公共水源的激烈抗争。抗争结束之后,古犹太最高评议会的执法长老们判处拉撒路褫夺公权终身,因而拉撒路被裹上粗麻布然后扔进墓室活埋。拉撒路复活的特别之处在于,耶稣是在不具备任何神职头衔的情况下解救他的。后来加利利的希律·安提帕斯强迫耶路撒冷大祭司承认这件史无前例的事件。

马可福音被删除的经文还记载着更重要的真相。马可讲述拉撒路复活的同时也非常清楚地表明耶稣和抹大拉的玛利亚是夫妻。

关于耶稣结婚的线索

拉撒路的复活故事如今只出现在约翰福音,但是事情发生的顺序却很奇怪。约翰福音第11章第20节:「马大听见耶稣来了,就出去迎接他。马利亚却仍然坐在家里。一直到耶稣叫她,她才出门。」马可福音原始的记载却不一样。根据马可的叙述,玛利亚是跟着马大一同走出屋子。但她却被使徒责骂,要她在屋内等耶稣的吩咐。当时的犹太法律规定,服丧的妻子除非经过丈夫同意,否则不能离开屋子。

圣经以外有非常多的的线索可以证实耶稣和抹大拉的玛利亚是结为连理的夫妻。现代版的福音书中是否还有其他有相关但还没被发现的线索?当然有。

福音书一共有七份名单。这些名单记载长年伴随耶稣旅行的女性。虽然七份名单都有记载圣母玛莉亚,不过抹大拉的玛利亚在六份名单中都是排名第一位。如此一来,抹大拉的玛利亚无疑就是弥赛亚之后,耶稣的第一夫人。

那么福音书有详述过他们的婚姻吗?事实上有的。许多人认为耶稣和抹大拉的玛利亚在迦南举行婚礼。其实那严格来讲不是婚礼,而只是文定礼。

耶稣和抹大拉的玛利亚的真正婚礼是在伯大尼举行。玛利亚要在两年半内举办耶稣的膏抹仪礼,公元1世纪的圣经读者都非常清楚这是皇室继承人的两阶段神圣婚礼。我们知道耶稣的名号是弥赛亚。「弥赛亚」这个字原本的意思其实很简单:受膏抹的人(AnointedOne)。说穿了,所有受膏抹的高等祭司和大卫王朝的历任国王都是弥赛亚。耶稣在这一方面不是唯一的个案。

虽然耶稣不是正式的神职人员,大卫王的皇室血统让他有资格取得弥赛亚的头衔。耶稣和抹大拉的玛利亚结婚之后,玛利亚利用她身为高等婚礼女祭司的权柄为耶稣举行膏抹仪式,让耶稣正式成为弥赛亚。

弥赛亚这个字出自希伯来文的动词mashiach(膏抹),这又源自埃及文的messeh,意思是:神圣的鳄鱼。在古埃及时代,每逢法老的姊妹出嫁,新娘会在婚礼上把神圣鳄鱼的油脂涂抹丈夫身上。这个埃及习俗源自米索不达米亚的王室典礼。

旧约的雅歌记载新娘为王夫举行膏抹仪式。根据记载,犹大地所用的油是甘松油膏(产自喜玛拉雅地区的昂贵树根油),王夫在仪式期间要坐在桌子旁边。而根据新约圣经记载,抹大拉的玛利亚膏抹耶稣时,耶稣就坐在桌子旁边。经文还具体地指出玛利亚用的香膏就是婚礼用的甘松油膏。玛利亚用香膏涂抹耶稣之后,用她的头发擦拭耶稣的脚。她在仪式的第一阶段哭了。这些记载都代表耶稣以皇室继承人的身份接受婚礼的膏抹仪式。

除了婚礼的膏抹仪式,弥赛亚的膏抹仪式(举凡加冕典礼或成为资深祭司)都是由男性的大祭司主持。这些场合使用的香膏是掺肉桂和其他香料的橄榄油,而且绝对不会用甘松油膏。甘松油膏是弥赛亚新娘专用的香膏,它代表新娘曾经一名马利亚(Mary)--神圣教团的女性成员。耶稣的母亲和妻子都是马利亚。换句话说,如果她们真正的名字不是马利亚,那么「马利亚」其实是她们的名衔。有些女修道院至今仍会授予「马利亚」名衔给已经受洗的修女。例如:马利亚?德蕾莎修女、马利亚?路易斯修女。

弥赛亚的婚礼都会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路加福音记载的膏抹仪式,象征对婚姻生活的法律承诺。第二阶段是马太、马可和约翰福音记载的后续膏抹仪式,象征两人的婚约正式成立。

对于耶稣和马利亚来说,第二阶段的膏抹仪式特别重要。弗拉维奥·约瑟夫斯在公元1世纪的犹太古籍中提到:第二阶段的膏抹仪式必须要等到妻子怀孕三个月才能举行。身为王室继承人的耶稣当然需要有人接续他的血脉。婚姻是耶稣必经的人生道路,而且犹太宗法禁止君主和不孕或经常流产的女性结婚。

怀孕三个月后的膏抹仪式就是犹太宗法设下的婚姻保障机制。女性在怀孕三个月后通常不会流产,因而她的身体状态足以完成她和男方的婚约。

弥赛亚新娘在第二阶段的膏抹仪式是要准备丈夫将来的葬礼,福音书也有相关的佐证。膏抹仪式完成之后,她会将一小瓶甘松油膏挂在胸口,等到丈夫下葬的那一天再拿来使用。

正因为抹大拉的马利亚是耶稣的妻子,她才会在耶稣被钉十字架之后的安息日前往耶稣的坟墓。

耶稣和马利亚在伯大尼完成第二次膏抹仪式之后,耶稣对门徒们说:「普天之下,无论在什么地方传这福音,也要述说这女人所行的,以作纪念。」但是基督教会的掌权人士们有敬重过抹大拉的马利亚,并且诉说她膏抹耶稣的故事来纪念她吗?从来没有。他们彻底忽视耶稣的教诲,还将马利亚污蔑成一名娼妓。

对于神秘圣杯教会和圣殿骑士团而言,抹大拉的马利亚一直是他们信奉的圣人。虽然马利亚至今仍备受打压,但是这里有个有趣的事情:马利亚是葡萄农的主保圣人。她是葡萄藤的守护者。换句话说,她就是神圣圣杯血脉的守护者。

被加密的圣经

福音书还隐藏着许多的内幕,只不过从来没有人会深入探讨福音书经文蕴含的知识。所幸我们可以借助死海古卷和BarbaraThiering博士的杰出研究来深入探讨福音书。

死海古卷不仅解释以色列弥赛亚的政府组织架构,古卷还提到12使徒组成的代表委员会受命执掌政府机关以及负责主持宗教仪式。死海古卷的记载可以让我们更深入了解使徒们的职责和在社区中扮演的角色。

福音书中有许多比喻用法,而且后人多半不懂这些比喻的真正意涵。我们知道,施洗牧师又叫做渔师(fishers),施洗牧师的助手们叫做渔人(fishermen),而受洗的对象则被称为鱼。詹姆斯和约翰受命担任渔师,不过彼得和安德烈兄弟可真的是靠打渔为生的渔人。耶稣在赋予两兄弟圣职时就向他们承诺:「来跟从我,我要叫你们得人如得鱼。」

我们现在知道福音书时代有些特殊的行话,而且只有当时的读者才看得懂这些内行的术语。虽然这些字词保留至今,但真正的意涵却因为后人的翻译而失传了。举例来说,今天我们称戏院的金主为「天使(angel)」,称呼红牌演员为「明星(star)」。不过对于两千年前生活环境和文化都跟现代人迥异的古人,他们会如何理解「天使走去对明星说话」呢?

福音书经常出现这些行话:穷人(thepoor)、痲疯病患(thelepers)、许多(themultitude)、盲人(theblind)--这些字都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意思。又福音书中出现的云、羔羊、鱼、面包等等的单字指的都是人;就象是现代所讲的「明星」。

福音书在公元1世纪成书之后,读者的生活区域多半是罗马的领土。因此福音书必须用隐晦的方式撰写,好规避罗马帝国的审查。由于福音书所记载的经常跟政治有关,因此内容必须经过加密。一旦福音书中有加密的内容,我们就会读到一条关键句--有耳的就应当听,知道加密模式的读者就会懂内文的意涵。

历史上所有遭受打压的团体都会使用加密讯息当作成员之间的沟通管道,到年代生活在德国的犹太人就会使用加密的文件。藉由抄写密码学的知识,我们可以用极高的精准度破译圣经记载的时间和地点。我们也可以发觉福音书当中隐含的寓意,甚至可以用全新的角度来解读那些记载的神迹。

破译福音书绝对不是要否认耶稣可能拥有超能力的事实,而是要说明福音书记载的神迹其实都不是超自然现象。这些神迹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耶稣在当时的主流政治环境成功利用这些史无前例的事迹规避当时律法的限制。

我们就举耶稣在迦拿把水变酒的故事吧,并同时对照牧师们宣讲的版本。

原文:









































鍖椾含閭d釜鍖婚櫌娌荤枟鐧界櫆椋庢渶濂?
鍖椾含鎬庢牱娌诲ソ鐧界櫆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songa.com/gsfb/100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