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方治多病,你看看对你有用吗

盐袋子治多种病:

取颗粒盐克装一布袋。取茴香、花椒、艾叶各30克共研粉装入另一个布袋。治疗时先把药袋敷于患处,把盐炒热,或者把盐袋装入微波炉专用塑料盒,在微波炉里热3分钟,把热盐袋压在药袋上。治疗男性前列腺肥大和前列腺炎需把药袋和盐袋用同样方法夹在肛门处热敷。

神经性皮炎中药外敷二验方苦参克,白鲜皮克。浸于0毫升陈醋7天,备用。先以温水洗净皮炎瘙痒局部,继用棉签蘸药水涂于局部,一日数次。神经性皮炎症又称慢性单纯性苔藓,是以阵发性皮肤瘙痒和皮肤苔藓化为特征的慢性皮肤病。神经性皮炎与中医的“牛皮癣”、“摄领疮”等相类似。常因风湿蕴肤,经气不畅所致。它是一种常见多发性皮肤病,好发于颈部、四肢、腰骶,以对称性皮肤粗糙肥厚,剧烈瘙痒为主要表现的皮肤性疾病。神经性皮炎多见于青年和成年人,儿童一般不发病,夏季多发或季节性不明显。苦参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后世对苦参的认识,大多从味苦性寒、清火燥湿驱邪立论。《本草正义》更为明确地指出苦参“大苦大寒,退热降泄,荡涤湿火,其功效与黄芩、黄连、龙胆草相近,而苦参之苦愈甚,其燥尤烈,故能杀湿热所生之虫,较之芩、连力量愈烈”,《得配本草》载:“治湿郁伏热,烦躁口渴,大风癞疾,目痛流泪,痈肿斑疹,肠风泻血,热痢腹痛,黄疸遗浊,赤白带下,小便赤涩,杀疳虫,解酒毒。”《内经》病机十九条明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本草经百种录》:“苦参,专治心经之火”,苦参入心经清心泻火,心火清而痒止。苦参性味苦寒,具有清热燥湿之功,纳其入陈醋,使其易于发挥药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苦参醇提取物对阴道滴虫、阿米巴原虫有杀死作用;煎剂对结核杆菌、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对多种皮肤真菌也有抑制作用,并有抗炎、抗过敏作用。食醋疗疾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醋能消肿痛、散水气,杀邪毒、下气消食,开胃气,理诸药。”食醋具有散瘀解毒、杀菌消炎、止痒收敛之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食醋具有很强的抑菌、杀菌能力,尤其对皮肤真菌及神经性皮炎的作用最强。白鲜皮味道较苦,性味寒凉,因此能够很好地清热利湿,祛风解毒之功效。《药性论》:“治一切热毒风,恶风,风疮、疥癣赤烂,眉发脱脆,皮肌急,壮热恶寒;主解热黄、酒黄、急黄、谷黄、劳黄等。”《本草原始》:白鲜皮,入肺经,故能去风,入小肠经,故能去湿,夫风湿既除,则血气自活而热亦去。治一切疥癞、恶风、疥癣、杨梅、诸疮热毒。现代研究,该品挥发油在体外有抗菌和抗癌作用,白鲜皮提取物对Ⅰ型变态反应有抑制作用,有较显著的局部止痒效果,具有良好的抗过敏作用。大蒜和韭菜各少许,共捣泥外敷患处。甘肃省名中医、医院中医首席专家王世彪主任医师点评:大蒜性温,辛、甘。有解毒杀虫,消肿止痛,止泻止痢等功效。外治多用于痈疽肿毒,白秃癣疮,痈肿疮疡等病症。药理研究证实大蒜有强力杀菌作用,大蒜中含硫化合物具有奇强的抗菌消炎作用,对多种球菌、杆菌、真菌和病毒等均有抑制和杀灭作用,是当前发现的天然植物中抗菌作用最强的一种。据报道大蒜治疗化脓性软组织感染,在感染部于局麻下切开或扩创后,用10%大蒜浸液(2/3)加入0.25~0.5%普鲁卡因溶液(1/3)冲洗脓腔,再用蒜液纱布条充填,次日交换敷科。据50例观察,绝大多数病人经治疗1~2次后脓腔与创面可完全清洁,无脓性分泌物,逐渐出现肉芽组织,再用油纱布条交换敷料1~2次,即可愈合。蒜液放置不宜过久,超过6日即失效。韭菜中医认为可补肾,温中行气,散瘀,解毒。外用多治疗痈疮肿毒、漆疮等。《斗门方》记载用韭菜治漆疮作痒:韭叶杵敷。二药合捣烂外敷治疗神经性皮炎,有一定的解毒杀虫,散瘀消肿止痒功效。本病治疗时一定要保持病变部位清洁,切忌用冷水洗患区。搽药之前,先抓后洗,使汗腺处于疏松状态,有利于药力达到病所深部,以助药效。

名方寒痉汤

组成:桂枝9~12克,炙麻黄6~9克,生姜9~15克,大枣3~10枚,炮附片6~30克(先煎),细辛3~10克,炙甘草6~9克,全蝎2~10克,蜈蚣1~20条。

功效:温经散寒,通络解凝

主治:辨证属寒凝证者即可使用。高血压、冠心病、关节炎属于寒凝者均可使用此方治疗。

用法:炮附子先煎1个小时,加余药再煎30分钟,煎两次,分服。每2~3小时服1煎,配合辅汗三法(啜粥、温覆、频服),直至正汗出为期,未透继服。正汗的标准为:一微微汗出,二遍身皆见,三持续2~5h而自敛。不需发汗则1剂两煎,早晚分服。

方解:寒痉汤由桂枝去芍药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和止痉散三方相合而得。桂枝去芍药汤,主治太阳表证误下而兼见脉促胸满者。辛甘发散为阳,酸苦通泄为阴,本方辛甘相合,乃保胸阳,宣卫阳之剂。麻黄附子细辛汤治太少两感,“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心肾阳气不足,又复受寒邪,此方温阳散寒。蜈蚣、全蝎二药为止痉散,功能熄风止痉,通络止痛。

《素问·举痛论篇》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寒邪为患,收引凝滞,气血不通则痛。麻黄、桂枝配伍细辛既能解外寒,又能发越阳气散内寒;尤在泾云“麻黄非独散寒,且可发越阳气,使通于外,结散阳通,其病自愈”,即此意也。炮附片、生姜性温,补中下二焦之阳;炙甘草、大枣和中益气,调和诸药。诸药相合,共奏温经散寒、通络止痛、发汗解凝之功。汗法治疗寒凝证,不仅用于里实寒证,亦可用于阳虚寒凝证。在内阳气不足,而致阴寒内凝,因此在扶阳的基础上,佐以麻黄、桂枝、细辛等发散之品。

寒凝证是本方的主治证型。寒凝证的诊断标准有三:一是脉痉,二是恶寒,三是有疼痛表现。痉脉表现为脉沉弦拘紧,脉象搏动不舒展,如转绳索,紧张度高,为最重要的使用标准。脉痉并见部分恶寒、疼痛表现便可使用本方。

附子和它的十种好“搭档”

附子这味药,可以说是让人又爱又恨了。“用之对证,效如桴鼓,若不对证,祸不旋踵。”本文作者分享了自己40年用附子配伍非常规的辛温药物治疗疑难病的经验,有启迪思维的帮助。

附子十配

附子是一味辛热药,临床适应症非常广泛。与温补之品合用为常法,与寒凉之药合用为变法,如寒热错杂之证,用药亦当温凉并投。《伤寒论》中用附子就有20方。

《医学正传》称其“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失散之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在里之冷湿。”

黄宫绣推崇为:“补先天命门真火之第一要剂。”

张锡纯云:“附子为补助元阳之主药,其力能升能降,能内达,能外散,凡一切凝寒痼冷之结于脏腑,着于筋骨,痹于经络血脉者,服此莫不奏效”。

近代徐小圃提出附子可“引火归源,制伏虚热”。

附子虽是驱寒补益之要药,但有一定毒性,用之对证,效如桴鼓,若不对证,祸不旋踵,故前人临床多配伍它药运用。如张景岳说:“附子性悍,独任为难,必得大甘之品,如人参、熟地、炙草之类,皆足以制其刚而济其勇,斯无往而不利矣”。他创制了许多附子与温补气血药同用的名方。根据中药配伍的相须、相使原则,前人还创制了附子与干姜、肉桂、麻黄、细辛等配伍的有效方剂,但其与矿物介类重镇之药,苦寒清解活血之品相配伍运用的报道尚不多见。笔者不揣浅陋,将40余载用附子与上述中药配伍治疗疑难病症的经验,归纳为十配,供临床试用。

一、配石膏治风水、咳喘、疹出难透:

《金匮》越婢汤条下有“恶风者加附子一枚”的记载,开后世将二药同用之先河。舒驰远在《六经分证》中合用二药,一剂即治愈一例痢疾顽症;赵养葵合用二药,治一重症消渴,亦真于即效。《孙兆口诀》介绍二药合用治风热头痛。有人用大青龙汤伍附子治流脑。虽二药性味功用殊异,但笔者体会不论时病或杂病,凡本虚标实或寒热相杂出现下列三种情况之一者,即可放手运用:①肺经蕴热,肾气虚寒;②里热炽盛,表虚自汗;③风热上受,寒水下搏。

二、配代赭石治崩漏:

凡体素虚寒或阴病及阳,血分有热之崩漏者,如用止血剂少效,可试用赭石配附子。张锡纯云:赭石“能生血兼能凉血,其质重坠”,苦而微寒,主入肺经,和辛热又走而不守的附子相配,一寒一热,一静一动,有调燮阴阳,固涩冲任之效。近人还有将二药共配甘松、藜芦、凌霄花、石菖蒲治癫痫的报道。

三、配石决明治怔忡、头痛:

水火不交常可引起心悸、怔忡,肝阳挟痰热上犯清窍,亦可致头目昏痛,可用二药相配为主施治。前者是心肾关系,后者是上下关系。石决明能镇肝阳之上逆,使其从上达下;制附子能鼓动命门之阳,蒸发肾水,使其从下济上。寒热并用,水火交济,可促使阴平阳秘。用治肾阳衰微,肝火亢盛的失眠,癫狂等神志病,每获良效。徐小圃用附子配磁石、龙齿育阴潜阳,亦与此法相同。

四、配大黄治咯血、胸痛、泄泻:

凡咯血不止,属寒凝络阻者;外伤胸胁刺痛,属阴结不通者;以及沉寒痼冷之腹泻,皆可用大黄配附子投入不同组方中,以取温通之效。按治疗常法,应温者不可下,当下者不可温。附子配大黄,一热一寒,温通并行,性味功用虽相反可促使相成而收功。仲景有大黄附子汤、附子泻心汤,后贤又有温脾汤,都是二者并用之妙方。近贤亦有将二药同用治疗流脑引发急性肾衰以及二药并用合柴胡桂枝汤治阑尾炎包块、慢性胆囊炎的报道。

五、配黄连治湿温后期便溏:

湿温后期,中阳不宣,常致湿遏热伏,氤氳淹缠之候。因热处湿中,发热多稽留不退;湿阻中焦,腑气失和又致大便溏泻不实。对此二症医者每多棘手。此时用附子配黄连,参入方中可冀收意外之效。黄连苦燥湿,寒泄热,本为治湿遏热伏之身热不扬、便溏之良药,其功效为它药所不及。附子辛热疾走,既可鼓舞中阳,透热外出,又可反佐黄连收厚肠胃而止泻之功。徐小圃常以二药并用,治湿温气阴两伤,余邪留恋而现身热有汗,白痦层出,烦躁难寐,脉数肢清的患者和渴饮溲多,肢冷无汗的小儿夏季热。他自拟的治疗夏季热的名方清上温下汤,即以此二药为主药。

六、配黄芩治恶寒发热日久不解:

凡体质素虚之人,外感后常正不胜邪,以致表邪久恋,渐从热化。身热不退乃汗源不充,邪难外透所致。若投辛温发散多易伤阴;予辛凉解表又恐遏阳。惟宜予小柴胡和解枢机,少入附子安中托邪,方为两全之法。虽清泻肺热之黄芩,其苦寒对苔白肢冷不宜,但有附子既能鼓动阳气之运旋,又能助其清泻兼透之效。

七、配山栀治心腹疼痛:

胸腹疼痛,每有寒热错杂见症。如脉细数而舌淡白,口苦而小便清,阵痛反喜按,内热肢反凉等。古人常以气味相反之药并投,而以辛热走散的附子配苦寒善解郁热的焦栀组成的仓猝散,对此等症候尤为合拍。其功效能散结止痛,和干姜配焦栀组成的交加散,治胃痛有异曲同工之妙。

八、配炮甲治骨骱疼痛、痛瘕、痃癖:

考炮山甲入药,首见于陶宏景《名医别录》。宋元以降,多用于疮疡外症及下乳、通经。李时珍据《法生堂经验方》用治风湿冷痹,全身强直不能屈曲,痛不可忍者。强调其走窜通络之功,然多畏其峻而鲜用。惟近贤龙之章、张锡纯、章次公诸家善用此药,龙氏赞为和平将军,云其功效非大黄、巴豆所能及,盖巴豆、大黄只破实积,而炮甲兼可透达虚积也。张氏更称:“穿山甲走窜之性,无微不至,故能宣通脏腑,贯彻经络,透达关窍,凡血凝血聚为病,皆能开之。并能治癥瘕积聚,周身麻痹,二便闭塞,心腹疼痛。”朱良春氏宗其师章次公之学,亦善用其治疗多种疑难之症。

笔者经验,凡遇寒热交结,气血凝滞之骨骱作痛,骨节肿痛,以及周身痹痛,妇人男子寒凝血结后形成之癥瘕、痃癖、流痰肿块,常用炮甲配附子,取其一寒一热,一逐一走,直达至阴之所,温通消散其有形之疾。

九、配豨莶草治风湿痹痛:

《纲目》云:“豨莶草主肝肾风气,四肢麻痹,骨痛膝软,风湿诸疮。”常用的祛风湿类药,多偏辛温,独此药有苦能燥湿,寒能除热,辛能散风之功效。凡病风湿较久,肾阳偏虚,邪有入络化热之势,症见遍身骨节疼痛,肌肉筋腱酸胀而痛,舌偏红,脉略数,经用辛温祛风燥湿之剂而收效不显者,常可用附子豨莶草,标本同治,固正祛邪。但豨莶草必须用酒蜜同制,蒸晒九次除尽浊阴之气为最好。

十、配丹参治胸痹心悸脉结代:

前贤云:“胸中为阳之位,乃清旷之乡,难受一丝阴翳蒙蔽,蔽则阳气不布,窒而不通,不通遂痛矣。”明确指出胸痹闷痛的病机,皆与胸阳不振,痰浊上僭,导致心之脉络瘀凝有关。然心悸、脉结代亦随胸痛使气血不畅而现。故见面黄无华,四末不温,目珠青兰,舌淡胖衬紫气,或现瘀斑,苔白腻或淡黄,脉沉细弦涩或歇止,又出现胸闷痛等症的患者心悸,皆可用附子配丹参为主剂。

黄宫绣云:丹参“味苦色赤,性平而降,能入心包络破瘀”,而附子又为强心之要药,故二药合用可直达心包络之病邪癥结所在。在所有活血化瘀药中,丹参尤擅治心脏疾患,多见有用丹参配它药治疗冠心病或急性心肌梗塞的报道,初学宜留意之。丁甘仁氏每用丹参配附子治寒郁湿着之关节痹痛,亦是取二者合用有温通血脉之功。

赞赏

长按







































北京那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
吃什么补黑色素最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songa.com/gsfb/119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