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好书与思想者同行——好书发布▲《十二时辰》剧中,有一位只活在台词里的人物。信安王。第一次听到信安王的名字,是在第二集的时候,李必好奇张小敬的刀,问张小敬:“张都尉之刀,横刀该长三尺,为何你这刀只有两尺三寸,短刀对战不利,为何用短刀?”张小敬回答:“旧历十七年,在石堡城因拒不出战,信安王特赐无用刀,意为胆小无用之人,他人出战,我作壁上观即可。”从“特赐无用刀”这一点可以看出来,信安王是想侮辱张小敬的,是对张小敬非常不好的一个人。后来,徐宾又说起了信安王和张小敬的故事。徐宾转述张小敬的看法,说信安王是一个“用人命换功劳”的小人。因为易守难攻的石堡城,根本就不是一个非打不可的军事要塞,而信安王为了一个“难打的名声”,为了在圣人面前争功,竟然置唐朝上万将士的性命于不顾。
剧里被塑造成小人的信安王,历史上却是唐朝的大功臣。首先:信安王是一个才德兼备的人(出自于《旧唐书·卷七十六·列传第二十六》)。严格来说,信安王应该是“信安郡王”,他名叫李祎,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曾孙,被冤杀吴王李恪的孙子。他爷爷李恪一脉血统高贵,父亲是唐太宗李世民,母亲是隋炀帝杨广之女淮阳公主,曾祖母元贞皇后和曾外祖母文献皇后皆为西魏大将军独孤信的女儿。而建立了隋王朝的弘农杨氏家族、建立了唐王朝的陇西李氏家族以及西魏八柱国之一、出了三位皇后的独孤家族则为彼时三大顶级政治豪门。因为能力出众,新旧唐书中对李恪都有类似“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太宗诸子,吴王恪,濮王泰最贤”、“以才高辩悟,为长孙无忌忌嫉”等记载,至于与此相对应的事例,墓志铭上只说“国史为详”。出于各种原因,我们今天已然看不到国史上的记载。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除了出身自加buff之外,信安王李祎却并不是一般的纨绔子弟,公子哥,而是有真才实学的一代名将,他的一生,一共干成了两件大事:一是攻取石堡城,促成唐蕃和议;二是大败契丹,维定河北大局。开元年间,吐蕃崛起,不断进犯边境。开元十五年年()闰九月,吐蕃与东突厥连兵入寇,河西、陇右节度使王君毚被回纥瀚海司马护输余众所杀,河、陇震动。而吐蕃当时之所以能够进犯河西,就是因为他们占领了河西九曲之地(今青海东南黄河曲流处),并以此为后勤基地,不断攻掠河陇一带,而其前沿阵地就是石堡城(又称铁刃城,在今青海湟源西南)。吐蕃军占领石堡城后,即派重兵把守,并以此为前沿阵地,屡屡出兵,攻扰唐河西、陇右等地区,因此攻取石堡城是阻断吐蕃攻击的重要战略举措,《长安十二时辰》中为凸显张小敬维护生命的人设而认为攻取石堡城只是邀功之举,看来与史实并不相符。鉴于河陇一带形势危急,唐玄宗决定派遣得力的官员前去镇守。开元十五年年()十月十三日,唐玄宗任命李祎为朔方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兼摄御史大夫,临危受难。(辛巳,以金吾卫大将军信安王祎为朔方节度等副大使。)又以朔方节度使萧嵩为河西节度等副大使。萧嵩又将刑部员外郎裴宽引为判官,与原判官牛仙客俱掌军政,这才使河、陇地区的人心才逐渐安定下来。不久,李祎迁礼部尚书,仍继续担任朔方军节度使。力排众议开元十七年(年)三月(注意年份),唐玄宗命李祎与河西、陇右地区驻防将帅共议攻城。但诸将以为:“石堡城占据险要,又被吐蕃所重视,大军深入,敌人必会全力据守。战事如果不能胜利,退败会狼狈”,主张“不如按军不动持重,根据形势发展再决定”。(诸将咸以为石堡城据险而道远,攻之不克,将无以自还,且宜按兵观衅)但李祎没有采纳这种意见,他认为石堡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必须尽快夺回,他说道:“为人臣子的节操,怎么能害怕艰险?如果必须承担寡不敌众的后果,吾将以死报效。对国家有利,这个身体有什么可惜的?”但是李祎并非有勇无谋之人,在做出决定之后,鉴于石堡城易守难攻,他采取了远距离奔袭战术,偷袭石堡城,以求出其不意,速战速决。一切准备就绪,李祎亲率大军日夜兼程杀奔石堡城,吐蕃守城官兵果然措手不及,伤亡甚众。二十四日,唐军以极小的代价顺利地攻克了石堡城,缴获粮储器械非常多。随后李祎留兵据守要害,令吐蕃军无法前进。自此,唐河西、陇右地区连成一片,各路唐军可以四处巡逻,拓境达千余里。唐玄宗闻讯大喜,下令改石堡城为振武军。(于是分兵迮贼路,督诸将倍道进,遂拔之。自是河、陇诸军游弈,拓地至千里。)石堡城一役影响深远,李祎力排众议,夺取重镇,揭开了大唐对蕃战略进攻的序幕。这一战沉重打击了吐蕃,由于连战连败,吐蕃国内哗然,只好再次派遣使者求和请婚,远嫁吐蕃的金城公主也从中斡旋。唐玄宗这才应吐蕃请求,送与诗书。开元十八年(年),双方约以赤岭(今青海日月山)为界,并于甘松岭(今四川松潘境)及赤岭互通市贸。开元二十一年(年),唐蕃在赤岭树碑纪念,双方边将均参加了这一庆典。一直到年(开元二十五年),两国数年之间没有交兵。唐蕃实现了和平共处,信安王李祎可谓功不可没,因此开元十七年(年),因为李祎有此军功,唐玄宗追封他的父亲李琨为工部尚书,追封赠吴王。再战河北,扫平契丹叛乱,维护东北稳定河陇一带的形势得到缓解后,东北的的形势却变得紧张起来。事情要从契丹内乱说起。开元十二年(年),契丹王李郁于卒,弟李吐于继位。但是,李吐于与大臣可突于互相猜忌。开元十三年(年),李吐于投奔唐朝,不敢返回,唐玄宗封其为辽阳王,留他在京城宿卫。可突于于是立前任契丹首领李尽忠之弟李邵固为主。唐玄宗为全力对付吐蕃,只好答应他的请求,封李邵固为广化王,奚王李鲁苏为奉诚王。开元十八年(年),契丹王李邵固派可突于入贡,同平章事李元纮对他无礼,使可突于不满而归。五月二十六日,可突于杀害李邵固,立屈烈为主,率其部众并胁迫奚部众人背叛唐朝投降突厥,奚王李鲁苏及其妻子韦氏、李邵固的妻子陈氏都投奔唐朝。开元二十年(年)正月十一日,唐玄宗以李祎为河东、河北行军副大总管,将其由西北调至东北,率兵进击奚、契丹。二十八日以户部侍郎裴耀卿为副总管。三月,李祎率裴耀卿、赵含章等分道进攻,含章军先与奚、契丹兵相遇,奚、契丹望风遁去。平卢先锋将乌承玼对赵含章说:“奚、契丹,都是很厉害的敌人。前日离开,不是因为害怕我,而是要引诱我,应该按兵不动以观其变。”但赵含章不听,仍率部追赶,遂与契丹和奚众在白山(今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东境)展开激战,唐军大败。恰好乌承玼率本部兵马从西面向契丹发动突然袭击,契丹与奚众抵挡不住,遂向后逃走。二十六日,李祎率唐军主力赶到,奋勇追击,大破奚、契丹,俘斩甚众。可突于率残部远逃,其余众流窜山谷;奚酋李诗琐高率余帐投降,李祎凯旋而归。唐玄宗封投降的奚酋李诗琐高爵位归义王,并将随他一起投降的部落五千人安置在幽州归义县(今北京房山东南)并重设县置,李诗琐高同时被任命为义州都督。(己巳,祎等大破奚、契丹,俘斩甚众,可突干帅麾下远遁,余党潜窜山谷。奚酋李诗琐高帅五千余帐来降。祎引兵还。)李祎因功加开府仪同三司,兼关内支度、营田等使,兼采访处置使,增加领导泾、原等十二州,并使得他的两个儿子因此而得到官职。
经此次两役,信安王李祎进入大唐帝国名将序列,并且因为是太宗嫡系,更是贵不可言,一是荣宠无两。但“福兮祸之所伏”,正当信安王李祎春风得意,走上人生巅峰的时候,他的人生曲线也即将来临。开元二十二年(年)的时候,李祎迁兵部尚书,朔方节度大使。这一年,李祎曾因为国家用度不足请求放任私铸,被仓部郎中韦伯阳认为不妥而搁置意见。(信安郡王祎复言国用不足,请纵私铸,议者皆畏祎帝弟之贵,莫敢与抗,独仓部郎中韦伯阳以为不可,祎议亦格。)开元二十四年(年),又因为和已故连州司马武攸望(武则天家族)之子温昚交往,受到牵连,被贬为衢州刺史。此后又出任滑(治白马,今河南滑县东旧滑县)、怀(治河内,今河南沁阳)二州刺史。(故连州司马武攸望之子温昚,坐交通权贵,杖死。乙丑,朔方、河东节度使信安王祎贬衢州刺史,广武王承宏贬房州别驾,泾州刺史薛自劝澧州别驾;皆坐与温昚交游故也。)可能在内心里,唐玄宗还是很喜欢这个军功显赫的堂弟,因此在天宝初年(年),又册封李祎为太子少师,而曾经显赫一时的信安王也在这一年退休了(天宝初,以太子少师致仕。)天宝二年(年),也就是《长安十二时辰》的故事发生的前一年,李祎被册封迁太子太师。但是到了十月初三(公元年10月24日),他就因病去世了,终年八十余岁。唐玄宗闻讯痛惜良久,追赠太尉。(明年,迁太师,未拜,薨)一代名将就此陨落。-推荐阅读-长按左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