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为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传说是源于纪念屈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那么,关于端午你们又了解多少呢?
端午的由来
端午从字面上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古人把这个节日命名为端午,是有原因的。“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风土记》里说:“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有三个五日,头一个五日就是“端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云:“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午”则源于古人纪年通用的天干地支法。按地支顺序推算,农历的正月开始为寅月,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顺序推算,第五个月正是“午月”,而午时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午,古人与“五”通用,故端午与端五同义。又因其月日数相同,人们又称端午节为“重五节”或“重午节”。
端午的习俗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各地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下面就让我们感受一下端午的习俗吧!
赛龙舟
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在南海神庙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并且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上,认为可保佑船平安。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人们祭祀龙神庙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
挂艾草与菖蒲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就像贴上一道灵符,可以趋利避害。艾草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有较强的驱毒除瘟作用,插在门口代表招百福,可使主人身体健康。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
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是一大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时期,中国人民就有了吃粽子的习俗。一直到现在,每年端午,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沐兰汤
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首先是由一身着汉服的女性端着一盆艾叶水,人们排好队依次走到主祭面前,主祭用菖蒲草沾盆里的水,在参加活动的人双手、额头、脖颈轻轻拂拭一下,以示驱除晦气。
拴五色丝线
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在端午这一天,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保安康。因而,端午节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戴香包
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
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画额
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意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
跳钟馗
自晋代以来跳钟馗、闹钟馗是端午节和春节的重要内容。之后,钟馗画渐渐走入民间,绘制钟馗画大都作于五月端午节这一天,或者端午节的前后几天。到了清代,江南苏、浙一带的居民大都在农历五月于大门或堂中挂钟馗图一月,以期驱邪除害、祛凶引福。
佩长命缕
五色长命缕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积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良文化传统,做一名积极的爱国者,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策划、排版:工程学院15级计本班王鹏
文案:工程学院15级计本班姜泽平
图片来源:网络搜集
责编:建明凤梅
整合:李洁
图标设计:张瑜
校对:宏宝育珍
审校:方程刘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