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巴东,如果你没尝这些好吃的,等于没来

野三关渣大椒炒腊肉

  渣大椒为土家族的一种特有菜肴,尤以巴东野三关一带为最佳。多在农历的白露后制作。其方法是将鲜红大椒洗净,剁碎后,拌适量包谷面和食盐,佐以花椒、柑子皮拌匀后,放入泡菜坛中,坛口盖上菜叶或芭蕉叶,然后用竹片将其卡紧,再倒置于石头作的石盆中(也有用瓷盆和木盆的),放上水,以隔绝空气。自有了薄膜以后,一般就用薄膜纸蒙上坛口,捆紧,盖上盖盆,加上复水,月余后即可,或焖、或蒸后再炒了食用,色微红、酸辣味十分特别,尤以同土腊肉一起炒作,食时会更加爽口,增加饭量。

茶店子干煸牛肉

  精选小黄牛肉、上等花椒、新鲜葱姜蒜、本地朝天椒、腌制好的地道酸萝卜、香菜等其它配料(如本地高山土豆、魔芋等辅菜)。

蓑衣饭(玉米与大米饭混合)

  包谷饭由包谷碾成包谷面制作而成,包谷最原始的吃法就是把嫩包谷掰下来,连同壳叶一起瓮在火中烧,壳叶烧毁,包谷也就熟了,从柴火灰里刨出来,吃起来津津有味。金秋十月,包谷成熟了,籽粒硬了,就掰下来背回家撕开,连上壳叶一串串吊在屋檐下自然风干。还有最好的吃法是,把包谷坨烤熟后扭下来,吃时掺上几颗核桃米,嚼着品着别有一番风味。再后来,不知谁发明了石磨,用两块大青石凿成圆形,上面那块中间打成漏斗形,可装两升包谷,上下两块石头相接触的一面凿上齿,做个丁字形磨担子,把上面装上干包谷米后,逆向转动,包谷被磨成面后从磨缝中洒下来,用筛子一筛,去掉皮壳,把细面做成耙耙,打成糊糊,或者用木甑子蒸熟了吃。

巴东鲊广椒

  巴东鲊广椒,主要由玉米粉和辣椒粉做成的一种腌制特色菜,油烧开后倒入炸焦(焦熟程度可视个人口味调节),色泽艳丽,香味扑鼻,也可加入适量土家特制烟熏腊肉混合着炒,别有一番滋味,是为土家的特色食菜之一。

巴东油洋芋

  巴东油洋芋,学名土豆,土家方言称为洋芋,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一种土豆吃法,煮熟的土豆经过油炸之后,放入葱、姜、蒜、辣椒等各种调料入味,可做零食随手拿着吃,也可装盘入桌当配菜吃,男女老少都喜欢的一道“特制点心”,无论怎样吃,都挡不住那烹炸出来的土豆清香。

巴东五香豆干

  巴东五香豆腐干,以选料讲究,精工卤制,颜色深黄,质细坚韧,五味俱全,食之回味无穷而独具特色。巴东五香豆腐干起源于清代后期,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十九世纪中叶,巴东县城信陵镇已成为上四川、下湖广的水陆通道,故开办了四、五家豆腐干作坊,尤以顾家质量最优,其制作:利用凉水寺的甘冽的泉水,加适量红砂糖、八角、丁香、精盐、三赖、甘松、山茶、陈皮、生姜、小茴香、花椒、鸡肉等作配方熬成卤汁,将豆腐花用方巾热包扎,高压成形,卤制而成。只不过现在工艺没有以前讲究,很多都失去原来的独特味道了。

巴东洋芋合渣

  巴东洋芋合渣,磨好的豆浆与刮干净皮的洋芋一同入锅煮熟后,加点菜末煮沸就成。当然,这菜末的加法就讲究了。老一辈人喜欢在豆浆里多放点菜,可是菜放多了就变得清汤寡水,口感也差远了去了。解决的办法就是:把洗净的菜在沸水里煮熟透,然后捞出来过几遍清水,挤干水后切成细丝,再揉几次,尽可能的减少菜里的水分,然后放入煮沸的洋芋豆浆内,煮沸后即可食用。另外,萝卜菜和南瓜叶弄来做合渣,吃起来又是一种风味。萝卜菜合渣的做法与做白菜合渣的方法差不多,瓜叶呢,先要把茎上的长纤维撕下,洗净后放点食盐,然后用手揉搓,把绿汁尽量挤去,再放入煮沸的豆浆里煮熟即可,这样煮出来的合渣就是乳白色的汁液里面夹带着一丝暗绿色的菜纤维,特别好看。再加上里面有汤圆一样大小的洋芋,那豆浆夹着青菜、和着洋芋的清香味儿便扑鼻而来,沁人心脾。如果不挤出菜汁,合渣就变成了绿色,继而成为黑色,这两种颜色的感观都不好。如果喜欢吃咸的,就放点盐。

巴东霉豆腐

  巴东霉豆腐,巴东人特别喜爱的一道咸菜,新鲜豆腐放至发霉后再抹上辣椒粉、花椒粉、盐等调味拌匀,装入器皿封存几日,即可随时食用。口感细腻,味道独一,巴东人饭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小风景。

巴东神农溪刁子鱼

  巴东神农溪出产的刁子鱼肉质细嫩、味美少刺,将它与姜丝、干椒、芝麻以及各种调味料一起用大火煸至皮脆里嫩,香辣无比,非常开胃。

巴东包谷粑粑

  巴东包谷粑粑,包谷也叫玉米、玉蜀黍。当包谷成熟季节,选择匀嫩的青包谷去壳,去籽粒取下,用石磨磨成浆糊状,竞入少许白糖,然后用叶子包着,再蒸!

巴东包谷稀饭

  巴东包谷稀饭,首先把晒干的包谷籽放到木碓和石碓里,加少量水舂去皮,再舂成砂砂,簸去皮再用大筛和小筛分别筛出大、中、小粒三种不同的包谷砂,大粒包谷砂用来煮稀饭,在铁锅或土锅内一次放足水,用柴禾煮到2小时左右,待煮熟后再放上蔬菜之类,备些豆豉或辣子,吃起来味美香甜,开胃又解渴。

巴东豆食

  巴东豆豉(chi),这是土家人特别喜爱的一道咸菜,新鲜黄豆用水泡至发胀后再煮,适当时间后捞出并晾干,再以高温存放,放至有味道散发后再洒上辣椒粉、花椒粉、盐等调味拌匀,装入器皿封存几日,即可随时食用。口感浓郁,味道独一,是为土家人饭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小风景。

巴东粉蒸肉

  巴东土家粉蒸肉,选硬肋上猪肉一斤,有肥有瘦,切成二指宽、二寸半长、半指厚的肉块;小米或糯米三钱,淘净晒干、掺花椒炒成柿黄色,出香味,擀开;糖六钱,面酱三钱,葱、姜丝少许,用酱油拌开调好。下垫排骨,一碗十块,上笼蒸烂为止。上席时红光透亮,样如水晶,香气扑鼻,诱人食欲。另:第一步是腌肉把带皮五花肉切片,不要太厚,也不要太薄,估计1厘米左右就可以了。然后放生姜,酱油,酒腌一腌,最少1小时.;第二步做蒸肉粉糯米粉,粘米粉,五香粉,按照1比1比0.5的比例混和,然后再倒一点点淀粉、土豆或者绿豆或者红薯淀粉都可以。在锅内用小火炒香;第三步,把腌好的肉在锅里滚滚,粘上米粉。在粉蒸肉里头拌了一大勺辣椒酱(个人喜好,不一定要放)拌匀以后,切几片土豆垫底,把肉放在蒸笼里头。做米饭的时候一块儿放在电饭煲里头蒸就好了。因为里头有淀粉,所以看着也有点亮晶晶的,吃起来肉还更嫩,更鲜美.

巴东蒸菜饭

  巴东社饭(俗称蒸菜饭),社饭自古有之,是中国土家、苗、侗族等少数民族祭祀社稷的一种食品。社饭的制作方法是:将田园、溪边、山坡上的鲜嫩社蒿(香蒿、青蒿)采撷回家,洗净剁碎,揉尽苦水,焙干,与野蒜(胡葱)、地米菜、腊豆干、腊肉干等辅料掺合糯米(可掺部分粘米,但需先将粘米煮成半熟后合入糯米)蒸或焖制而成。其味鲜美,芳香扑鼻,松软可口,老少皆宜。土家人做社饭不光是自家人吃,还把它作为馈赠亲友的佳品,故有民谚说,“送完了自家的,吃不完别家的”,充分显示出土家人淳朴、亲和的民风。

巴东羊肉面

  巴东羊肉大面,以肉嫩、汤辣、味鲜、不膻不腻,制作讲究而独具特色,历史上醉月楼面馆和黄开太的羊肉面,在川、鄂、湘一带享有盛誉。羊肉大面,乃以本地山羊肉为原料精制而成,《巴东县治》载“山羊作脯与鹿同美”。制作方法是:将羊肉剔骨,洗净,切成铜钱厚的薄片,置锅中煮至八成熟,成淡白色后捞起。再将干红辣椒末(不能用辣椒粉)、姜末、大蒜末、花椒、豆瓣酱各适量放入。化猪油、化羊油、香油各等份,炸成红油,然后将八成熟的羊肉片倒入烩熟,置于文火之上待用。另将羊骨加八角、桂皮、茴香、陈皮等香料适量熬成汤,置于火上保温待用。当客人要食用时,便将碱水面条煮熟捞起,盛于碗中,配上羊肉汤和羊肉臊子,放上一点芫荽即成。   其特点是红、白、绿相间,不仅色、香、味俱全,诱人食欲,而且有滋阴补肾之功效。

巴东腊猪蹄

  腊猪蹄又叫大派火腿,大派火腿与金华火腿齐名,为中国“四大名腿”之一。它是选用新鲜猪后腿,经选料、修坯、腌制、洗晒、整形、后熟等工艺加工而成的一种腌腊制品,其原料考究,工艺独特,成熟期长,已成为人们日常食用的富硒肉食品。

来源:网络综合

软文广告投放:

赞赏

长按







































中国白癜风协会会员
白癜风患者的饮食要求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songa.com/gszy/109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