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温州深山没落教堂第二站桃山往事

寻访温州深山没落教堂2

今夕是何年之桃山往事

今年的夏天似乎很漫长,漫长的有些拖沓,很少有人发觉夏天宁静的时光,是特别适合回忆童年的。夜晚的萤火虫,白天的知了、蒲扇、凉席、山间流淌的凉水,公鸡懒洋洋的打鸣,告诉你午觉结束了,这就是童年。今年已经过了白露,但太阳似乎不急于南移。寻访桃山,是今年开春就筹备好的计划,我们欲赶在今年最后一波热浪带走夏日的热情之前,驱车前往桃山。这是隶属于桥下镇东面的一个山村,介于永嘉县城上塘镇与桥下镇之间,全村人口人,户,耕地面积亩,它北是陈山,东是胡山,南是岩下,四面环山,林深云密,进可攻,退可守,放在今天,也是一处归隐的好选择。桥下镇类似的还有金兰村、肖山村等等。但是这些大山里的老村,几乎没有人居住了,倒是有很多人看中这些村庄的土地资源,进行非法的投资,不过该话题不是此行的目的。值得去提的是,桥下镇的每个老村庄,都有一座斑驳的老教堂和它熠熠生辉的往事。有道是,往事重提是折磨,回忆再忆皆苦涩,之于过去,生命的延续太艰难。

图为:(追寻小时候记忆的弟兄背影)

在此之前,我向一个弟兄提了桃山教会历史,他给我了五个字——时代的眼泪。弟兄的无言加深了我对桃山的印象,也加深了一些莫名的沉重。于是我们提前拜访了桃山搬下来的两位古稀老姊妹,邀请她们和我们同来,其中一位,受我母亲之托,让这位老人家作为记忆的切入点,而原本她人生的诸多时段与桃山教会也是密切相关的。也许这么决定会有失公允,但我本是感情细微丰富之人,对这一类的嘱托,不能拒绝,也不让自己留下遗憾。因为这一位老人家是我母亲的属灵母亲,她和我母亲有超越血缘的灵里关系,她在信仰道路上给予我母亲鼓励和帮助,一直是我母亲人生之中一大温暖。老人家在当年建立桃山教会的事上起了很大的带头作用。说话做事雷厉风行,所谓巾帼不让须眉说的兴许就是这样的人。得知我们要赶往桃山,老人家二话不说和我们一道前去,因为那是她的故乡。

图为:(桃山村口)

在途中,老人家唱起了一首老歌,示意追溯悠悠的往事,还须得从她的歌开始。这是一首我从未听过的一首老歌,旋律慷锵有力,字字坚如铁:天空陆地海洋都是我路程,传扬真理福音是我们责任,吸引万民归主是救主命令,甘背自己十架牧养主羊群。歌词恰如其分的表达了她的年轻时候的心态,为着主的福音,牺牲性命都不惧的劲儿。车子到了半山腰,我们随行的卢节制弟兄指认了他童年的学堂,他说小时候觉得学堂是很宽大的,现在来看更像一个鸡舍。虽然是不经意的玩笑话,但是我们笑过都明白,有些事,再也回不去了。

图为:(桃山学堂,如今成鸡舍)

到达村口放眼望去,除了残垣断壁的老屋子,再就是一大片一大片浓密的竹林,这正反映了六七十年代的桃山人,宁可食无肉,也不可居无竹,清贫而不失节的家风。由于人烟罕至,这儿的小石径已经被白茅、雀稗和狗尾草之类的杂草淹没至少齐人高,稍不留神就会踩空,因为脚边正是一丈深的沟子。好在两位老人事先就准备好了一把柴刀,身手敏捷的为我们开出一条路,她们在前,我们一队人马在后,跟着她们的脚步,每一步是都踩得稳妥……

图为:(老阿姨用柴刀为我们劈开一条路)

那是一九七七年(大约时间),一个官家可以放火,百姓不可以点灯的年代,桃山村迷信活动猖獗,几乎没有人信耶稣,拿猪头献佛这些也是屡见不鲜的事,可这里困难家庭连盐也买不起吃,竟然还要献猪头给佛,这事让有些妇女们很焦虑,她们就在平常闲聊中表现出了不满。过不了多久山里来了一位名叫林文弟的传道人,他把福音传给了桃山人,主内晚辈都喊他文弟伯伯,遗憾他已经归家了,否则我们可以知道更多。福音初次开花落地之后,很多妇女自发组织聚会,同时邀请山下同工上来讲道。七十年代逼迫风头正劲,对于一群初信徒来说,大有摇篮扼杀之险,不过他们却置之死地而后生,在击打之下追求之心越发热切。他们把聚会都放在自家的内屋,为了避人耳目,培灵会都在晚上开,而且不能点灯。西溪下村的吴光荣牧师和胡理区牧师也来桃山讲过道,在严峻的环境之中,颇受惊吓之苦,如果被抓去,就是牢狱之灾。讲起那段黑暗岁月,老人家仍然愤慨得直跺脚。于是越是这样的处境,越激发信徒们建堂的意图。教堂的原址是她的自留地,她决意奉献出来建堂,万事开头难,还要有人起头才行。

图为:(桃山教堂十字架见证了那场风波)

一九八零年那年,他们开工了,错开当忙季节,首先要有建堂的材料,所需用的青石块,由各家男丁从别处背过来,难度非常大,杉树做柱子,油毛毡铺屋顶,简陋可想而知。为了有自己的教堂,也算卯足了精神。逼迫却越演越烈,有一次正聚会时遭遇了炮轰,这炮轰不是指舆论,而是真炮弹轰过来,炮弹炸毁了石屋教堂的一个角,竟然没有伤及人员,这真的匪夷所思。几经波折他们决定要二次建堂,于是在一九九零年前后再次开工,也就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座教堂。那时信主不久的姊妹,一边是嗷嗷待哺的孩子,一边是筹建教堂,她从没动摇过,抱着上帝会预备的信心下到市里,找到一位前辈叫丽华的姊妹一起四处奔走筹款,教堂才得以落成。教堂的椽子屋梁,是一根一根赊过来的。建教堂的砖瓦,是发动童叟从山下一块一块搬上来的,节制弟兄说他小时候参与了搬砖行动。老人家还说起,有一年教会要举行圣诞节,眼看没有能够摆上桌面的点心,大家一边祷告上帝,一边还是筹款,最后用筹集的款额买了黄豆糯米等食材,做成豆腐和糕点,有一家人把自家养殖的猪也奉献出来了,其余人也拿来了各种食材,就这样休戚与共度过了一个深刻的圣诞节。其实那个年代,每个深山教会,大抵都如此境况。再提这位姊妹的家里,丈夫兄弟众多,她和妯娌家眷大人孩子几十人挤在阁楼里,楼下养牛楼上铺床,日子也是难言的贫苦,吃不饱是常有的事。

(教堂内的样子)

堂既已建成,信徒所面临的问题还是存在,挑大梁的女眷们大字不识,读经唱诗可就难了,后来由村里文化较高,后又成为传道人的卢光飞弟兄来教她们识字,当时村里没有电,只有日复一日的挑灯,只有读下了圣经,根基才能逐步扎实,虽是路漫漫其修远,至少不再停留在揣摩的阶段了。教目不识丁的人识字,并且达到读圣经绝不含糊的地步,难度我认为并不亚于徒手建教堂。随着信徒的加增,桃山教会一度被称之为“医院”,发生了很多的神迹,当时有个已经得了不治之症的人,信主后得到平安,还有几个是疑难杂症的,信主后也得到了治愈。在此我不是渲染成功神学,我在想上帝在非常的岁月里保全他们的性命,是美意,我们毋庸置喙。每回走近类似的老教堂,人的心灵之中那种不易察觉的浮躁和喧哗,立时被肃清,我无法顾左右而言他,只得用镜头拍下它的面貌。老教堂空空如也,显得屋顶特别悬空。讲台背后的字体依稀可辨,是用木炭写的:我宁愿有耶稣不要金钱,我宁愿要耶稣不要房屋。教堂大门边两行字是用水泥塑成,长久年的风蚀已经剥落的差不多了,卢柏林弟兄告诉我们,这教堂内的字,均是他恩师吴光荣牧师所题,就是前面提到当年几次虎口脱险的那一位。教堂顶上的十字架也没能躲过二零一四年拆十架风波,受了严重的摧残。这事也是老人家的心头之痛。尽管这样,隐藏在青山怀抱中的教堂,在我眼里,大有虚怀若谷之美,经过几十年山林碧雨的洗礼,尤为珍贵。

图为:(教堂外围的景像)

随着时代的大潮,山上的人都搬到了山下,以往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邻里,就四处分散了,但桃山人吃苦的品格,卓越的智慧使他们从山上下来后有了更广的见识,很多人在山下也成了家立了业,有的北上南下,经商也好牧养也好,颇有作为。无论如何,过去的经历犹如烙印。我也发现女人的韧性是超乎想象的,尤其艰难困苦之时,她们迸发出的光热,足以照亮一片星空。然而时光飞啸,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她们已经两鬓斑白身影佝偻,不过在她们的内心深处,一定忘不了记忆中———温柔的疼痛。用它换取将来璀璨的冠冕是合适不过了。突然想起一首歌:“我们只是一根根蜡烛,要紧的是点燃出来的光,个体的生命只是宇宙间的小点,只要自己发光,不愁这世界没有光……”道济群生,岂能是一番虚妄的空谈?每一座教堂的起始,不都是如此血迹斑斑吗?虽然我们可以是游客的身份到来,但我们不能不正视它的伤痕。在时光的醇香里,总有那压榨之苦。一个时代结束了,又一个新的时代来临,我们有些许的错愕,只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图为:(教堂讲台后面,用木炭写的的历史字迹清晰可见)

写此文章,虽有情感的驱策,但事迹真实可鉴,另文中人名均是真名,若有遗漏及相异部分,恳请充正。

作者:穗甘松(贰零一七年七月廿一)

图片:穗甘松

编辑:恩泉

视频:恩泉之声

(视频:桃山之行)

穗甘松

感恩和恩泉之声一起与神同工!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医院骗人
北京白癜风治疗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songa.com/gszy/115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