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香疗法与中医五气
芳香疗法应划归自然疗法范畴,以气味或者有气味的物品对人进行身心灵健康起到帮助的一种方法。目前大部分芳香疗法的定义在以精油及添加精油的产品,还有制作加工精油所产生的衍生物来对人的人体,心灵及情绪做健康疗愈的一种方式。天然、安全、有效、副作用小是芳香疗法被越来越多人认可并接受的最直接因素。
芳疗系指使用植物芳香精油来舒缓压力与增进身体健康的一种自然疗法,其以芳香精油为物质基础,以芳香疗法学为理论指导,依不同的方法如香熏、按摩、吸入、沐浴、热敷等,让精油於人体上作用,而通过调节人体的各大系统,激发人类机体自身的治愈平衡及再生功能,达到强身健体、改善精神状态的目的。
芳疗是“芳香疗法”的简称,这个名字来自拉丁文Aromatherapy,“Aroma”意谓芬芳、香气,即渗透入空气中的一种看不见但闻得到的精细物质,这里指植物精油的芳香挥发成份,亦指精油本身;“Therapy”意谓对疾病的治疗,或者阐解为“调理”、“辅助疗法”。最早提出“芳香疗法”专业概念的是一位法国人,描述了利用植物精油来治病的疗法,这是一种辅助性的疗法,或称“自然疗法“,意即与普通医疗相似,但并非取代传统医疗的疗法。
芳香疗法又是广义的“芳香SPA”,就是将植物芳香精油运用“香熏”、“按摩”和“沐浴”等的方法,从而对人在生理和心理上进行调整。
芳香疗法从现代行业类属上考量,总体上属于“保健”的范畴。但由于芳疗的物质产品以“精油”为基础,而精油又萃取于多种具有“草药”性能的植物,其作用于人体,又具有杀菌、消炎、调节内分泌、改善机体代谢水平与免疫能力等作用,同时还有局部理疗、治疗的作用,因此,在西方有些国度,将芳疗列入了常规“医疗”类行列。
但在阶段的中国,我们只能赋予芳疗以“养生”、“保健”或“自然疗治”的定位;芳疗师的职业定位,也只能是“芳香保健”系列,而非“医师”系列;芳疗宗旨与功能的设定,也只能局限于“调理身心、养生保健”的范围,而不可涉及“医治”、“治疗”的宣传与实践。至于将来,东方的芳香疗法,能否象西方一些国家列入“医疗”的范畴,我们拭目以待。
芳香疗法的历史:
芳香疗法的前身——药草疗法,可说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治病方法。在蒸馏萃取精油的技术出现之前的几千年以来,人们一直将這些香料植物当作重要的药材。燃烧某些具有芳香气味的灌木的枝条或树干产生的烟和香气,让人们快乐,兴奋,或产生神秘的感觉;由于早期人类社会中,医疗和宗教总是密切的结合在一起,因此宗教活动中,有点火起烟仪式,人们把芳香植物当作祭礼献给天神。直到目前,东西方主要宗教仍然保留熏香(烧香仪式)。古埃及人的芳香应用:公元前年,埃及人就用芳香植物作为药材和化妆品,甚至用来保存尸体(木乃伊)用到乳香,没药,安息香,白松香,肉桂,雪松,丝柏等香料。遇到重大庆典时,他们会点燃熏香,妇女头上穿戴锥形芳香制品,把香料涂抹在舞者身上,随着温度融化,舞蹈,散发迷人香气;人发现金字塔中有大量保存完好的芳香油膏和化妆品的罐子。在第18代王朝到第25代王朝期间(公元前-)埃及人继续改善他们对香料的使用,焚香,药物、化妆品,最终到香水,以至于在大约公元前48年,凯撒大帝征服埃及带着埃及艳后Cleopatra返回罗马时,向迎接的人群投郑一瓶又一瓶香水以证明自己对埃及的绝对统治权。埃及艳后因其热爱使用玫瑰花,也成了当时玫瑰和奢侈的代言人。
古希腊人学习到很多埃及的药物学知识,继续深入研究,有了许多新发现:某些花的气味会刺激神经,起到振奋精神的作用,而某些气味让人放松,昏昏欲睡。被尊为“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公元前-)在他的著作中记录了多种药用植物:他是第一批将身体作为整全有机体对待的医生。
公元十世纪,阿拉伯历史上最伟大的医师:波斯人阿维森纳发明并改良了蒸馏精油技术,也是第一位用蒸馏提炼出玫瑰精油的人。
到了17世纪,实验化学出现,引发了化学物质在药学上的应用,取代了古老秘方。人们不再依赖天然混合物来治病,人们使用精油种类缩减很多,只剩常用几种(例如:薰衣草、没药和欧薄荷等)20世纪后半页尤其严重。现代芳疗的开端和发展芳疗之父:法国化学家盖特·佛塞在年第一次提出了“芳香疗法”的概念。
一次他在实验室发生爆炸,手遭到严重烧伤,他把手放进一个装有薰衣草精油的容器中,发现薰衣草精油能立刻缓解灼热和红肿,好了之后并没有留下疤痕。玛格丽特·摩利著《摩利夫人的芳香疗法》带领芳疗在美容界的时尚。年罗伯特滴莎兰德的《芳香疗法的艺术》让芳疗在英国一炮而红。
近年来,芳疗在英国、法国、德国、亚洲的台湾,日本,中国被推崇推广,成为天然,有机,抵抗压力的最好方法之一,也是主流医学的补充,辅助疗法。什么是精油--来自大地的良药萃取自天然芳香植物的花,叶子,果实,种子,根茎等部位的可挥发的芳香液态物质;也被比喻成植物的血液和灵魂。含有微小的芳香分子化学成分的精油,虽带油字,但他并不是油,不溶于水,可溶解于植物油,酒精,等介质中稀释使用。
芳香疗法与中医
《素问·六节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
在我国古代,中医很早就对香药进行了系统的归类和整理,总结出了不同生长部位的香药与人体经络器官的对症关系,以及香药的阴阳五行升降浮沉的性,这对后人香疗养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指导作用。
《本草纲目》认为,植物的枝干和表皮类香料多走表、入六腑,如桂枝、荆芥、藿香等等;干果类的香味多入里,作用于人的五脏六腑,如一些具有强挥发性辛香味的香料如豆蔻、肉蔻、草蔻等,有行气、通气的作用,但多用则耗气、散气;花草,水果类的香气多大多轻清上浮,入上焦走表。由此可看出,植物性香药在植物整株上的位置,也与人体有至上而下的对应关系。通过实践也可以了解到,一般来说,位于上者,如花、叶、水果多轻薄,气味散发快,清爽提神,然穿透性不强,传播距离短,留香时间短。而越往下者,如植物的根部、树干,气味越是厚重浓郁,香气散发速度也越慢,如檀香、沉香,安神、镇静的作用加强,香气穿透性强,很远也能闻到,而且留香时间长。
中医还发展出了药物归经的理论,道家和中医将人体的经脉分为奇经八脉和十二正经。归经则是药物对人体某经(经脉和腑脏)或某几经明显的选择性作用。最早的药物属性与人体对应部位的关系可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有:“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谓五走”。常见的香药归经分类有:檀香、冰片、丁香、沉香、益智、白豆蔻归手太阴肺经;当归、玫瑰、乳香、甘松、没药、苍术、冰片、檀香、麝香、益智、白术归足太阴脾经;白芷、肉豆蔻归手阳明大肠经;苍术、白芷、白术、丁香、檀香、甘松、草豆蔻归足阳明胃经;细辛、附子、白术归手少阳三焦经;沉香、没药归足少阴肾经;乳香、冰片、麝香归手少阴心经;乳香、玫瑰归足阙阴肝经等等。
香药的阴阳之性从嗅觉的感受上也可以大致分出,气味厚重、淳厚,令人产生幸福感、温暖感、肥腻感的,多闻甚至感觉有点闷心的,多属阳性,有行气、益气、补气的作用,如檀香、木香、肉桂、乳香、大枣、白芷等等。而气味感觉清、凉、苦则多属阴性,如大黄、青蒿、菊花、薄荷、青兰等,有理气、清热、泄气的作用。有一些香药则比较复合,如沉香、玫瑰,阳中带阴,柠檬,阴中偏阳。
中医对香药的精神性作用也是有系统研究的,然而中医一般采取的表达方式是安神、解郁、辟恶气、养气、温中等,因为中医知道,任何精神状态上的改变,都有气脉生理的改变与之相对应,二者又是相互影响的,故一般无须特别提及。在对香药的药性了解的基础上,结合养生思想,发展出了一套特殊的随每年的大气候、季节、时令变化配方的养生香的和香原则。
中医除了阴阳,五行,植物的五味(酸,苦,辛,咸,甘)五气(温,热,凉,寒,平),五色(青,赤,黄,白,黑),五间(角,徽,宫,商,羽)外还有一个少为人知的五臭(臊,焦,香,腥,腐),这个“臭”通“嗅”,是指通过嗅觉来完成的。
比如说香味入脾,即中医讲的芳香醒脾,就可以解释为何从传统做为调味料的植物中提取出的精油都有很强烈的香味,因为几千年各民族的智慧传承,古人早就对某些植物有了很深的了解,知道哪些植物是可以和食物一起烹饪,有助于开胃消化,即认识到了它们芳香醒脾的功效。而罗勒,甜茴香,丁香,姜等调味料类精油嗅吸到之后确实有增加食欲的功效。而黑胡椒精油的味道有些腥味,类似于鱿鱼丝的味道。而腥味入肺,也可以解释为何黑胡椒精油有很好的对治呼吸系统疾病的原因。以上只是自己的一些思考,是否有道理还请智者见智。
中医诊治时讲究审察病机,其中很关键的一点是“勿失气宜”,而气宜分内外,内气宜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即外界的环境对身体的影响。只知道这些还不足以疗疾,还需要知道“年之所生”。而这个“年之所生”就涉及到中医运气的问题,真正的中医大家是需要了解天干地支,进而了解到当年大的气候环境是偏湿,偏热或是偏燥。而了解到内外气宜,再临症察机,使药要和。由此可以看出:中医的整体观是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涉及到了人与宇宙,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大的辩证整体关系,然后再细究内里,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同样做整体观,相互之间会影响各自的功能。从阴阳,五行(木、火、土、金、水),五志(怒、喜、思、忧、恐)等方面再去辩证具体的病机。从以上就可以看出,中医的平衡疗愈的理论是如此的深刻和广博,这只是其一。
而真正了解了祖国医学才发现,这其实也是中医壮丽宫殿当中的一间。还是从刚刚的中华文字说起,心、肝、脾、肺、肾五个字中,除了心字,其它四字都有“月”部,而在《说文》中“月”部归为“肉”部,也就是说有形的物质类,属于形而下的。而“心”字没有,在从五脏所属的五行来看,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木土金水这四种物质都是“有形向下”的属性,而其中只有火是属于向上的看似有形却是无形的,和我们所说的情志,情绪,心灵的性质合一。而精油独特的挥发特性,向上弥漫,看似有形却也无形的能量和中医“心”属“火”的能量特质是非常吻合的。也就是说中医“心主神明”的理念同样也为芳香疗法中情绪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而“心主血脉”的理念同样也可以解释为何所有的精油都可以快速被皮肤吸收,促进血液循环了。
从这一点上就找到了中医和芳香疗法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契合点:情绪心灵的能量对于身体层面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起主导作用的。在疗愈身体疾病的同时忽视或是不重视情绪心灵的因素,是不能带来完整和谐的健康的。由此也可以理解为何许多中医大家化繁为简的说出:养病即是养心。这里面有无穷的深意。
而中医中讲究“形气相依,以神御形”,其实中医最侧重的是神,气的一面,也或者说是情绪,心志,心灵的一面。而开方抓药治病已属于中医的下工所为。所谓的“上工守神,下工守形。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这些理念都是和芳香疗法的注重情绪的平衡和谐,提升身体的免疫力进而减少患病的几率正好相符,这和芳香疗法的主旨不谋而合!
中医的经典《黄帝内经》中说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意思是说,心在五脏中是处于君主的地位,如果把身体看做一个国家的话,这个国家治理好坏的关键是看你的这个国王或是君主是否做的好,是否发挥了应该发挥的功能。而心在中医里,五行属火、位于南、五志属喜。而中医理念中的心并不单单指的是西医范畴的心脏,还指人的心志情绪心灵。这个看法从中华的文字中可以得到很好的开示:《说文解字》中说“病”的造字,左边的形部解释为“倚也,人疾病像倚箸之形”。而右边的声部“丙”,丙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里面的一干,位于南方、五行属火、属心。古人说“文以载道”,而中华文字是全世界文字中最智慧的,智慧的中华祖先在造“病”字时为何单取“丙”字为“病”的声部,这就和《内经》中的心的君主之位相吻合。即疾病最重要的发生机理是“心”所主,也就是芳香疗法所说情绪对身体的重要影响,这也是为何在国外芳香疗法和心理治疗行为结合起来治疗精神疾病的原因。
金水芳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