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路风来草木香。雨余凉意到胡床。泉石膏肓吾已甚。多病。提防风月费遍章。孤负寻常山简醉。独自。故应知子草玄忙。湖海早知身汗漫。谁伴。只甘松竹共凄凉。
——辛弃疾的大作《定风波·用药名招婺源马荀仲游雨岩马善医》
这里面藏有十几种中药,你能挑出几个?
“化学反应”:文学经典里的中医药
就拿前文里辛弃疾的《定风波》来说,作者用药名本字、谐音字嵌入中药名,浑然一体。比如,商陆(山路)、木香、禹余粮(雨余凉)、石膏、无荑(吾已)、防风、常山、栀子(知子)、紫草(子草)、海藻(海早)、甘松、竹等。
清华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副所长苏婧等专家认为,在科学主义兴起之前,中医药不仅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它还融汇医学、文学、史学、哲学等于一身,“化学反应”形成的中医文艺经典,成为传统文化的血脉。
比如,《红楼梦》提及“冷香丸”“蔷薇硝”“虎狼药”……不胜枚举。有统计显示,这部名著涉及中医病案十余个、病症百余种、中药余种,涉及内、外、妇、儿等诸多科室。
“佗乃下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骨上已青;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佗刮尽其毒,敷上药,以线缝之”——正史未详载这位医生名姓,但在小说家笔下,华佗高超的医术和关羽的豪气跃然纸上,“刮骨疗毒”的故事流芳百世。
“儒而知医”。自古以来,众多文人墨客与中医药结下不解之缘。比如,苏东坡不但是文学家、政治家,还是一名精通医理的中医药学家;不但写诗赞咏黄芪、薏仁、石菖蒲、橘皮等多种中药材,还把收集的方剂著成《苏学士方》《圣散子方》,流传后世。
更多精彩
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谢谢!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