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香悠悠古藏香凝固在香雾中的梵唱

藏香是藏传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西藏,“密宗行者”以香供养三宝、本尊护法福田物,使诸佛菩萨、本尊护法心生欢喜而时时护临,不来障碍行者,令行者生起戒、定慧学。

藏香的制作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藏香的制作方法是依据诸佛菩萨密续经典记载,加入心脏良药肉豆蔻,肺之良药竹黄,肝之良药藏红花,命脉良药丁香,肾脏良药草豆蔻,脾之良药砂仁及麝香、红白檀香、黑香、冰片、当归等数十种中药草,再加入珍贵天珠、珍珠、珊瑚及喜玛拉雅山圣地之高山药材,实为弥足珍贵,使香不仅是对上师三宝的供养,并且对行者的身体、气脉及心神更有裨益。从藏香配方的选料来看,一些是汉民族的特产,还有一部分是域外香料。文成公主去西藏和亲已有一千多年,据调查,藏香的历史也不少于这个时间。藏香还是古代雪域高原对宫廷朝贡的主要物品之一,藏香文化与汉文化之间似乎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多种文化交流的结晶

在藏区,不管是寺庙,还是普通百姓人家,整天散发着一种神奇的味道,它夹杂着草原的草香和酥油香,混杂在空气中,和整个藏区的宗教气氛一样,充斥着每一个角落。而这种味道,就是被称为三大西藏传统手工产品之一的藏香散发的。藏香自古是藏区特产,无数藏人还以藏香为生,并将藏香带出藏区进行贸易,在明洪武时期就有西域人去西宁贩卖藏香、珠宝、氆氇等物的记载。不过,藏香是一个社会长期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产物,它是多种文化交流的结晶。

尼木县当地百姓在农闲时制作藏香

位于拉萨以西公里处的尼木县吞巴村生产藏香的历史最悠久,是藏区最大的藏香生产基地。吞巴村不仅是最大的手工藏香生产地,还是藏香发明者吞弥桑布扎的故乡。据资料记载,吐蕃时期,藏王松赞干布曾派出16名青年才俊到印度学习佛法,在印度学习过程中,有15人先后客死他乡,只有吞弥桑布扎学完归来。回到西域后,吞弥桑布扎以梵文字母为基础,结合藏语的特点,发明了藏文,随后又根据西藏的地域特点,把在印度所学的熏香技术进行改进,发明了藏香。

传统制作藏香的原材料很多,一般是以柏树树干或榆树树干为主料,再以藏红花、麝香、白檀香、红檀香、紫檀香、水安息等几十种香料按适当比例配合主料搓揉而成。据了解,用于制作藏香的主料柏树干,在吞巴村这样高海拔的地方并不生长,从古至今,村民都要从多公里外的灵芝县运过来,制作藏香的部分辅料甚至要从内地或印度等东南亚国家引进。

例如:沉香、速香、黄熟香、白檀香、红檀香、紫檀香只有中国岭南地区或越南、柬埔寨出产;排草(香)、三奈出产于广东、广西、海南和湖南部分地区;甘松(香)出产于中国东北地区;玫瑰以河南、河北等中原地区为最好;豆蔻一般是指白豆蔻、肉豆蔻和草豆蔻,白豆蔻盛产于印尼爪哇,肉豆蔻盛产于海南,草豆蔻盛产于云南;黄檀香只有印度盛产;冰片既龙脑香,盛产于马来西亚或印度尼西亚;伽楠香即质量最上乘的沉香,只有越南出产;苏合油即苏合香油,出产于地中海地区;没药出产于索马里;乳香盛产于中东地区;丁香从香料群岛——摩鹿加传入。窥一斑而探全豹,自古藏区并不是一个封闭的地方。藏香就是佛文化、汉文化以及其他域外文化交流的结晶。

高原医学的奇葩

藏香是藏族民间不可缺少的日用品。一方面人们用它朝圣拜佛、避鬼驱邪,另一方面焚烧由香药材制成的藏香,可以洁净空气,使人心情舒畅。二者为藏香披上了神奇的外衣。藏香气味猛烈,焚之香闻百步外者佳。总结藏香的药用功效,不外乎通窍、明目、治痘、催生、通便。

从配制藏香的香药性质来看,我们就能很容易理解藏香的药用功效。例如:沉香降气温中、暖肾纳气;排草(香)祛风活血;甘松(香)祛风、燥湿、排脓、拔毒、生肌、止痛;母丁香温中、散寒;乳香调气活血、定痛、追毒;肉豆蔻温中、下气、消食、固肠;白豆蔻行气、暖胃、消食、宽中;冰片(龙脑香)通诸窍、散郁火、去翳明目、消肿止痛;黄檀香理气、和胃;紫檀香消肿、止血、定痛;广木香行气、解毒、消肿;细辛祛风、散寒、行水、开窍。可以看出,藏香是藏医的重要组成部分。

藏香不同于其他熏香料的最明显特点就是具有药用功效。雪域高原氧气稀薄,长年积雪,寒湿较重,藏香所具备的燥湿、通窍、行气、明目、辟秽等功效给藏民带来了福祉,被藏民视为神圣之物用于拜佛和养生。

鬼斧神工的制作工艺

藏香无时无刻地伴随着藏族人民的生活,其生产历史已经有多年。藏香的配方很多,少则以两三味香药配伍,多则几十味香药。在传统手工制作藏香历史中,尼木县吞巴村、拉萨西郊堆龙德庆县、山南敏珠林寺被称为三大传统藏香生产地。藏香制作过程复杂而漫长,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因为藏香主要用在宗教礼仪上,所以藏香制作过程要求以圣洁为主,否则会被认为是对神灵的不敬。

制作的第一道工序是先把柏树树干或榆树树干锯成若干小段,去皮。在去皮的柏树段或榆树段中间打孔,再用一个木楔子紧紧地插上,然后把木段挂在水车的摇臂上,在水车的带动下,这些木段昼夜不停地在铺着石板的槽中摩擦,直到全部磨成木泥面。在磨木泥面的过程中,要不断往槽里加适量的水,不让已经磨成粉状的柏面或榆面随风吹散。制作的第二道工序是把已经磨好的柏面或榆面和各种香料一起搓揉。藏香是佛前供奉之物,所以在搓揉之前要洗手和清洗器具,以延续最初的圣洁与虔诚,一方面是为了保证藏香的质量,更深层的含义是洗去内心的杂念。接下来是成型工序。把混着各种香料的木泥放入牛角挤出来。这是制作藏香一道很关键的程序,要求成型的藏香成笔直的线条状。藏香的最后一道制作程序是晾晒,只能在阳光充足但温度不高的地方摆放,经过两到三天的晾晒便可包装,藏香就制成了。 

可以说,藏香接受了全世界最洁净阳光的沐浴,蕴含着雪域高原醉人的馨香,无声地向世人诉说藏人虔诚的信仰。藏香早已成为西域文化的一部分,是古老佛文化中的瑰宝,无时无刻伴随着藏族人民的生活。藏香文化,这颗雪域高原上熠熠生辉的明珠,因其古老而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无论域外尘世如何喧嚣,一千多年的沧海桑田,都没有改变藏民利用藏香的初衷,藏香制作工艺与意义始终保留着它的原生态。像无数藏传佛教的秘密一样,藏香文化也将在这块神秘而古老的土地上流传下去,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更需要我们传承与保护。

藏地名香

藏香具体的起源时间也许无法准确考证,较为可信的说法是,公元七世纪后,由吞弥·桑布扎从佛教发源地印度引入造香技术,并在拉萨附近的尼木发展成极具西藏特色的造香技术,距今约一千三百多年。而后随着佛教的发展,经莲花生大师、藏医圣人、德达林巴·居美多吉大师等的大力推广,逐渐成了西藏僧俗皆广泛使用的供物和日常除污保健的用品。

从那时起,雪域的大地上,无论是寺庙、佛塔、山口、河岸,还是在平常百姓家,就从来没断过袅袅的香烟。

藏香的配方及制作流程

藏香采用佛经中记载的古方,以沉香、檀香、丁香、木香、当归、肉桂、没药、甘香、菖蒲及红花等二十多种乃至百多种天然香料及药材合以金、银等珍贵矿物制香,其中不含任何化学香料,而且各成份之比例及处理方法均有严格规定。其制作过程大体如下:

1、先将采回来的藏药原料经过香师以“水法”或“火法”处理,使其药性增强并减弱毒性。

2、再将各种柏枝用水磨磨细,然后将各种天然藏药材和天然香料碾碎,制成粉末状。

3、将所有制作成粉末状的原材料用水调和成糊状,并放置一段时间(时间有严格规定)。

4、以手工在专用的制香器具上将糊状备料制作成条状。

5、将制作好的藏香在室内阴干,即为成品。

西藏生产藏香的条件得天独厚

巨大的资源保障了藏香原料的充裕和高质量,这个优势条件自然是西藏香业发达的极重要原因之一。

西藏地区共有高等种子植物多种,占全国高等植物总数的10%以上,其中长期以来已被藏族人民广泛应用的约有近种。除巨大的森林资源和广阔的草场资源外,还包括了大量的药材、香料等丰富多彩的野生植物资源。西藏是我国药用、糖类和淀粉、纤维、油脂、芳香油等植物的一大宝库。西藏药用植物达多种,占全国药用植物的70%左右,其中稀少而珍贵的药材在西藏有不少分布;糖类和淀粉类植物资源近百种,其中可直接或经简单加工处理供人类食用或用作医药等用途的就达50种以上;纤维植物资源有多种;油脂植物资源有多种,可食的为数不少;芳香油植物资源近百种,此类植物油是制造香精、香料和医药的重要原料,为我国重要出口原料之一,也是西藏传统香业不可缺少的重要原料。

藏香的类型及使用方法

就形态而言,出于不同场合的不同需要,香有末香、线香、瓣香、盘香等多种形状。

所谓末香,就是香木的粉末,既可点燃熏嗅,也可加入油料涂抹在身体上,以防虫咬。

所谓线香,是条状的香枝,用香木粉末加糊制成细长如线的香,因其制成后“枝长如线”,故称线香;又因线香能长久燃烧、焚熏,故又叫“仙香”或“长寿香”。

所谓瓣香,就是香檀木碎块,即把檀木劈成一片一段的小瓣。上等檀木被佛教视成香中之极品,所以瓣香又称“大香”。

所谓盘香,就是把线香在干硬之前,弯成重叠的环状香环。这些形态各异的香,大多是由多种香料混合制成的。不同的香料,会散发不同的馥郁香气。

而让这些香散发香气的方式,又分为三种:用焚烧的方法,使它发散香味称为“烧香”;放在灸热金属或炭块上熏灸,使它发散香味称为“熏香”;把香料涂在身体上、衣服上使它自然发香称为“涂香”。

                







































早期白癜风能治疗么
白癜风最新治疗办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songa.com/gszy/138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